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析任务驱动与网络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模式

论析任务驱动与网络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模式

2020-10-0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论析任务驱动与网络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級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一门专业技能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深层结构和含义,以新知识结构理解欣赏有相当难度、体裁多样、题材丰富的原著,为今后从事教学、翻译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传统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成了知识灌输对象,既扼杀学生个性,也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教育部高教司提出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应以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持,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势在必行,转变强调教师教学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以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为重心。如何利用网络服务于英语教学,确立教学中角色,同时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多年来高英课教师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英语教育一线工作者,笔者结合高英课程特点和独立学院学生认知水平,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出,独立学院高英教学可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任务驱动”与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路。

1 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教学观

教学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同时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教师从知识传递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非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非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引导者,将监控学习和探索责任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最终帮助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程度。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供了新教育思想—— 任务驱动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这符合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指导者。教师采用开放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学生从被动接受、储存知识的顺从守规思维中,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创新、张扬个性。

1.2 任务驱动与网络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以建构主义教学论为基础,要求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任务中心,在强烈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在学生完成任务同时,引导其进行学习实践。高英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有明显优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如何完成具体任务而展开。学生有了具体任务目标,在思想上有必须完成的紧迫感,促使自己操作、尝试、创造。任务设置将教学内容融合,任务完成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这将高英知识的学和用有机结合。

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理论由美国齐莫曼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它强调自主学习在师生分离状态下,依托科学技术将学习者现实需求和自主学习紧密结合[4]。网络自主学习作为全新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包括自主学习的兴趣、思维、方法、能力等要素,最终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反馈与调节方法、自我评价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分析、综合方法。

2 教学设计

综合考虑“任务驱动”与网络自主学习特点,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预设任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通过对涉及问题搜索探讨交流,对自己正确评价以修补知识点,从而完成知识建构,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和主动获取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任务驱动”指导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利于发挥互动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积极主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网络自主学习以教师具体任务为目标,弥补“任务驱动”的不足,防止教学思维绝对化和僵硬化。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任务驱动”与网络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实施要求教师把教学目标的实现分成若干小目标,将每个学习模块内容分为许多易完成的“任务”,通过小“任务”的完成实现总学习目标,时间上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在三环节中以个人或学习团体形式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个人学习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团体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在相互学习启发中共进步,减少新知识建构障碍。课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结合网络学习特点,以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为出发布置任务,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对所学内容自学概括;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给予评估;课后,学生通过教师反馈巩固新知。以上环节中,学生在自觉主动学习中建构语言知识。

笔者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外研社)为例谈谈该模式的主要任务设计: (1)以图片、歌曲、音视频等导入主题或背景知识介绍。

本教材文章均为英美著名作家或知名人士所写,无论从结构内容还是语言背景看都有相当难度,所覆盖题材范围涉及英美国家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需要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找相关主题或背景知识。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知识并归纳整理,还可搜索有关图片、歌曲、音视频等;学生课堂呈现任务时,可选择适合的图片、歌曲等导入,然后以PPT等形式展开对主题背景的介绍,这样学生以轻松开放状态了解文章主题背景,利于课文理解。如学习Where do we go from here?时,要求学生在网上搜索演讲“I have a dream”视频高潮部分于课堂播放,全班对作者简介展开讨论,自然引入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

(2)以讨论、辩论等发展主题认识。

此方法运用于很多情况。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设计课堂任务,要求各成员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并在独立思考基础上以网络等方式进行组内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任务的设计完成。各成员必须努力调动个人学习经验及知识,主动积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否则无法与组员正常顺利交流。如Love is a Fallacy.是一篇关于“爱”和“谬误”关系的故事。文章结束后设计辩论话题:Love is reasonable or not?在准备材料时,教师有意识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以网络或其他途径独立探索,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激发求知欲,由被動接受转变为主动探求。辩论既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又升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3)以角色扮演、电视访谈等促进主题了解。

每个学生都有表演天分,课堂运用角色表演或电视访谈能全面调动其积极性。如何根据人物性格特征、社会地位等设计语言活动,如何根据话题需要安排情节发展,如何通过该形式更深刻揭示文章所涉主题,这些都需要学习小组课前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内容,共同探讨如何开展活动。学习Goods Move.People Move. Ideas Move.And Cultures Change.一文可围绕话题:How does globalization influence us college students?进行电视访谈,各成员有角色分工(如电视记者、在校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等),访谈能生动揭示文章主题,使学生变被动单一的语言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以欣赏原声电影或纪录片等加深主题理解。

当然原声电影或纪录片不可能与课文完全对应,关键在于主题思想的一致或相关。这要求教师在鼓励学生重视自学、掌握重点词汇及语法的同时,引发学生对内容进行社会、文化、价值等全方位思考。通过欣赏原声电影或纪录片能直观展示某一现象或主题,从中也学到地道语言。如Two Kinds描写了母女代沟和文化差异以揭示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于网络欣赏原声电影《喜福会》对母女语言文化差异等感受更形象直观,同时也提高了听力理解。

(5)以E-mail、BBS等反馈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及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获取知识完成任务后,以网络或口头报告形式展示学习效果,在反馈中形成并提高语言输出能力,共享群体思维与智慧,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通过评估学习效果,如书面作业、任务展示、PPT制作等,教师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或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个别学生的教学指导,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还可以发布教学课件及参考资料到网上与学生共享;学生则把作业及教学反馈信息以E-mail或BBS等传给老师。如Invisible Man一文结束后,教师可提出开放性问题What ar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black people in the USA?学生结合本课及教材第一课内容,以小组形式在网上搜集资料并积极互动,然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指引下的自主协作学习,既兴趣盎然又轻松掌握课文内容。

3 结语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实现学生思维的自主放飞。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的结合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具体任务,教师主要是学习方法指导而非填鸭式知识灌输,学生在思想上形成紧迫感,具体操作后更能体会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也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另外,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同时可培养综合运用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的学围绕任务进行,使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结合。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根据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搜集归纳整理,以满足语言学习中希望实现的功能。既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树立其注重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无止境,笔者愿继续努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验证各种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高级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

[2] 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34.

[3] 张红.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6):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