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矿山压力及控制(第2次)

矿山压力及控制(第2次)

2021-12-04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压力拱假说的优点有()。 A.能全面地解释矿山压力的各种现象 B.对岩 层移动的力学特性作出了解释C.明确地解释了围岩的卸载原因和减压区的存 在,给出了围岩的最终平衡状态 D.较好的诠释了岩层移动的物理化学特性 2. 下面不属于对开采后上覆岩层形成结构有哪几种主要假说的 是()。

A. 压力拱假说B.悬臂梁假说C.铰接梁假说D.静水应力状态(海姆)假说

3. 格里菲斯强度准则认为不论材料处于何种受力状态,本质上都是由于()引 起的破坏。A.拉应力B.自重应力C.地应力D.构造应力

4. 根据回采工作面前后的应力分布情况,可将工作面前后划分为()。 A. 减压区 B. 增压区 C. 稳压区 D. 以上都是

5. 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 采高与控顶距 B. 工作面推进速度 C. 开采深度 D. 以上都是

6. 支护设计中支柱初撑力不应低于其额定值的()%。 A. 65 %〜75% B. 70 %〜80% C. 75 %〜85% D. 60 %〜70%

7. 下面对于支撑式支架基本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顶梁较长,一般 都在3.5-4米左右,顶板从煤壁暴露出来以后需要 6-7次移架才允许冒落B. 支架的支撑力远离采空区一侧,对机道上方的支撑力较小,对破碎顶板不利 C. 多为框式结构,不能承受水平力 D.架间无侧护板,当顶板较破碎时,易漏矸 或造成局部冒顶

8. “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 A.瓦斯抽发B.煤层巷道支护技 术与减少矸石排放技术C.地下气化技术D.以上都是

9. 下列论述原岩应力分布的基本特点正确的是()。 A.实测铅直应力基本上 等于上覆岩层重量B.平均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变大 C. 水平应力普遍小于铅直应力 D.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一般相差较 小 10. 对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木抬棚、单体液压支柱配以铰接顶梁组成抬棚 加强支护,其超前支护长度一般为()m A. 5 〜15 B. 10 〜15 C. 10 〜20

D. 15 〜25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的特点有()。 A.支架与围岩是相互作用的一对力, 应相互适应,大小相等,且尽可能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B.支架受力的大小及其 在回采工作面分布的规律与支架大小有关 C.支架结构及尺寸对顶板压力的影 响D.支架受力的大小及其在回采工作面分布的规律与支架性能有关

2. 有关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结构的假说包括()。 A.压力拱假说B.铰接岩 块假说C.悬梁假说D.预成裂隙假说

3. 根据煤层赋存情况、地质条件和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不同,沿空掘巷可分为以 下方式()。A.完全沿空掘巷B.留小煤墙掘巷C.保留部分老巷断面掘巷 D.以上都不是 4•冲击危险的解危措施主要有()。 A.卸压爆破B.煤层注水C.钻孔卸压 D.定向裂缝法

5. 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有()。 A.采高与控顶距B.工 作面推进速度C.开采深度D.煤层倾角

6. 下面对于“支撑力-顶板下沉量” (P- △ L)曲线的实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o A.顶板下沉量和支架工作阻力的关系曲线,反映了两者的相互关系 B. 支架工作阻力较小时,增加工作阻力可明显减小顶板下沉量 C.控制顶板下沉 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即支架工作阻力达到一定限度时,再增加对顶板下沉量减 小就不明D.支架工作阻力不能改变顶板岩层活动规律

7. 岩石的泊松比通常变化在()之间,平均为()。 A. 0.1 〜0.4 B. 0.2 〜0.5 C. 0.25 〜0.3 D. 0.25 〜0.4

8. 衡量矿山压力显现程度的指标有()。 A.顶板下沉B.顶板下沉速度C. 支柱变形预折损D.工作面顶板沿煤壁切落

9. 采区平道矿压显现沿走向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 A.巷道掘进阶段B.无 采掘影响阶段C.采动影响阶段D.采动影响稳定阶段、二次采动影响阶段 10. 对于重力型冲击矿压来说,其临界深度一般不超过( )m而对于构造型 冲击矿压来说,其临界深度可能不超过()m A. 300 B. 350 C. 400 D. 450

三、 判断题(本大题共40分,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1. 直接顶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工作面支护方式和支架架型的选择。()

2. 岩石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又称全应力一应变曲线,是在刚性实验机上得到 的、反映岩石加载后变形和破坏全过程的实验曲线。()

3. 裂隙体梁的失稳有两种情况:一是变形失稳,二是滑落失稳。两种失稳都和 岩块间产生的纵向推力的大小有关。()

4. 有关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结构的假说中,压力拱假说,认为在这两个前后拱 脚之间,无论在顶板或底板中都形成了一个减压区,回采工作面的支架只承受 压力拱内的岩石重量。()

5. 莫尔强度理论的实质是剪切破坏理论,而格里菲斯强度理论的实质是脆性拉 断破坏理论,这就是它们实质上的区别。()

6. 有的矿山压力显现直接随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如煤壁的片帮,底板的鼓 起,冲击地压等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变得明显和剧烈,而有的矿山压力显现 和开采深度并无明显关系,如顶板的下沉和支架上所承受的载荷并不随开采深 度的增加而正比例的增大。()

7. 在煤层或矿床的开采过程中,直接进行采煤或采有用矿物的工作空间称为回 采工作面。()

8. 软化临界深度是指对特定矿区,软化临界深度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当巷道埋 深大于某一开采深度时,围岩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

9. 格里菲斯强度准则认为不论材料处于何种受力状态,本质上都是由于地应力 引起的破坏。()

10. 岩石的蠕变试验表明,施加的载荷小于某一载荷水平时,岩石处于稳定变 形状态,蠕变曲线趋于某一变形值。施加的载荷大于该载荷水平时,岩石的应 变不断增加,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加速现象,这一载荷水平称为软岩临界载 荷。()

11. 支架围岩是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支架受力的大小及其在回采工作面分布的 规律与支架大小有关,支架结构及尺寸对顶板压力有一定影响。()

12. 莫尔强度理论的实质是脆性拉断破坏理论,而格里菲斯强度理论的实质是 剪切破坏理论,这就是它们实质上的区别。()

13. 采场上覆岩层重形成的结构就是上覆岩层的破断岩块间形成的“三铰拱” 式平衡,外形上好象是由裂隙体岩层形成的梁。()

14. 掘进工作面现场观测的目的在于掌握井巷围岩破坏、变形过程、应力分布 规律;分析井巷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为选择合理支护方式、确定合理护 巷参数、为改进巷道支护提供科学依据。()

15. 冲击地压是指聚积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 巷发生爆炸性事故,产生的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 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损害,人员伤亡,部分巷道垮落破坏等。

()

16. 煤矿开采过程中,在高应力状态下积聚有大量弹性能的煤或岩体,在一定 的条件下突然发生破坏、冒落或抛出,使能量突然释放,呈现声响、震动以及 气浪等明显的动力效应,这些现象统称为煤矿动压现象。()

17. 采场上覆岩层所形成结构的失稳条件包括结构的滑落失稳、结构的变形失 稳。() 18. 支架围岩是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支架受力的大小及其在回采工作面分布的 规律与支架性能有关,但支架结构及尺寸对顶板压力没有什么影响。()

19. 直接顶初次垮落:当直接顶垮落高度超过 0.5m,沿工作面方向垮落长度超 过工作面总长度的100%寸的垮落。()

20. 全部垮落法是指有步骤的将已采空间顶板岩层放落,利用垮落岩石的碎胀 性将采空区填满,支撑与控制上覆岩层活动。()

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30分,共10题,每小题3分) 1. C 2. D 3. A 4. D 5. D 6. B 7. B 8. D 9. A 10. C

二、 多项选择题(30分,共10题,每小题3分)

1. ACD 2. ABCD 3. ABC 4. ABCD 5. ABCD 6. ABCD 7. AC 8. ABCD 9. ABCD 10. AC

三、 判断题(40分,共20题,每小题2分)

1. V 2. V 3. x 4. V 5. V 6. x 7. V 8. x 9. x 10. V 11. x 12. x 13. V 14. V 15. V 16. V 17. V 18. x 19. x 20. V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