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成早期康复组和非早期康复组,两组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康复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①对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预防性康复措施,在并发肩-手综合征时,其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和疼痛程度均较非早期康复组轻。②经综合康复治疗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5),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更佳。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减轻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早期康复治疗 疗效观察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5%~32%,约74.1%在发病后的1~3个月出现,最早在发病后的第3天,迟至6个月后发生[1],严重的可引起手指变形,功能完全丧失。为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预防肩-手综合征,改善其临床症状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文对65例脑卒中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8月~2009年8月期间,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65例。根据发病至开始康复的时间,将病例分为两组:①早期康复组:共35例,发病后2周内开始康复治疗。其中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3±8.5岁;脑出血16例,脑梗塞19例;②非早期康复组:共30例,发病后平均45天开始康复治疗,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4.7±8.2岁;脑出血17例,脑梗死13例,全部病例是从神经内科转入康复科,转入时已存在肩-手综合征。两组在年龄、性别、脑部病变性质和基础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诊断标准:①CT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塞;②临床表现为患侧肩、手疼痛,手部肿胀、活动受限,皮肤潮红、皮温上升,局部无外伤、感染;③除外患者在脑卒中前患有肩周炎、痛风、颈椎疾病所致肩部疼痛;④丘脑病变引起的剧烈疼痛。
臨床分期:①早期:<1个月;②中期:1~3个月;③晚期:>3个月。
方法:两组均按不同病情给予相应的常规脑血管病药物和对症治疗。脑梗塞患者给予扩血管及脑循环代谢剂等药物;脑出血患者给予脱水、止血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早期康复组给予早期预防性康复措施和综合康复治疗。非早期康复组从转入我科后给予综合康复治疗。
早期预防性康复措施包括:①注意健侧肢位摆放,要求在任何体位时,都应尽可能使腕关节保持背伸位,避免肩关节受压和腕屈曲;②鼓励患者双手做上举运动训练(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握手),以促进肢体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解除或减轻粘连,促使肌力恢复,增加肩关节的稳定性,促进上肢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15~30个/次,3~5次/日;③避免偏瘫侧上肢静脉输液和手的小损伤。以上措施共进行30天(1个疗程)。
综合康复治疗包括:①正确体位摆放;②向心性压迫缠绕法:对肿胀的手指、手背可采用此法,用一个直径为1~2mm的线绳,先压好游离端,从小指开始,从远端向近端缠,逐个缠绕患手每一指至拇指,再用同样的方法缠绕手掌(背),由远到近至腕关节为止,然后再从小指指端处拉开游离线绳开始一一解开线绳,可反复进行;③冷水、温水交替浸泡:先浸泡在40℃左右温水10分钟,再浸泡10℃左右冷水中,浸泡3次,每次浸泡之间有短暂的间隔,以确定浸泡的耐受性。这可促进血管扩张、收缩反应,改善交感神经紧张性[2];④手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站于患侧。a、肩的运动:术者一手保持患者上肢于伸展位,然后缓慢将上肢前方上举90℃,一手握住患者手指呈悬吊位,摆动上肢作内收、外展、上举、下压和环形运动;b、肘关节的运动:术者一手控制肩的活动并使肘屈曲、伸展,手掌向上接触前胸,手背向下接触床面,反复活动;术者一手固定肘关节,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做旋前、旋后运动;c、手的运动:保持上臂水平位,肘关节最大限度伸展位,术者与患者合掌,将腕关节背屈,活动各指关节并左右扭动。此手法治疗方法连续、反复进行,每次半小时,每日2次,共进行30天,动作幅度在不引起疼痛的范围内由小到大、由被动逐渐变为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脉搏、血压、面色等改变;⑤超短波治疗;⑥针灸;⑦口服止痛剂,对于严重病例给予口服强的松;⑧其他:避免偏瘫侧上肢静脉输液和手的小损伤。综合康复治疗时间平均30天。
肩-手综合征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浮肿、疼痛消失,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无手的小肌肉萎缩;②有效:浮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的小肌肉萎缩不明显;③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
偏瘫侧上肢关节活动评定: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康复治疗前后患侧上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范围、疼痛程度。
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定: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发病时、康复治疗后患侧上肢和腕手功能。
统计方法:用X2检验比较两组的疗效,用t检验比较两组康复治疗前后患侧上肢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评定。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 结果表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显著(P<0.05)。见表1。
上肢关节活动度及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后两组患侧上肢关节被动范围和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且早期康复组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程度和疼痛程度均较非早期康复组轻,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两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后上肢功能均有提高,早期康复组肢体功能改善明显优于非早期康复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早期康复组治疗后腕手功能较发病时改善较少,两者间差异无明显性(P<0.05),但早期康复组腕手功能则有较明显的改善(P<0.05)。结果表明,综合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更佳。见表3。
讨 论
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有许多诱发因素,如瘫痪侧肢体活动障碍、不良肢体位使患侧腕关节长时间处于过度掌屈位置。临床试验证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长时间腕掌屈,使手的静脉回流受阻,是引起肩-手综合征发生最常见的原发因素。还有长时间患侧手背静脉输液易诱发手背水肿。肩-手综合征临床上常表现为突然出现手的肿胀,以手背为主,后出现掌指关节活动受限,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患肢疼痛。早期只要一出现症状就应立即给以治疗,效果最佳。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减轻水肿,然后是减轻疼痛和僵硬[3]。24小时保持腕背伸很重要,可改善静脉回流。
肩-手综合征分三期,第1期可持续3~6个月,此时如对出现的症状立即开始治疗,尚可控制发展,且可治愈,如不及时治疗,可快速转入第2、3期,而第3期是不可逆的终末阶段,患手可完全废用,成为终身残疾[1]。
本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后并发肩-手综合征对患者上肢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不利影响。因此,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患者功能的恢复具有关键性意义。
综合康复治疗方法简单有效,易操作,适合脑卒中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43-544.
2 方定华.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99-100.
3 卓大宏.中国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665.
表1 两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比较(例)
注:X28.698,P<0.05。
表2 两组偏瘫侧上肢关节活动度及疼痛程度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表3 两组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比较(X±S)
注:与发病时比较,aP<0.05,bP>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