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及量刑:根据相关法律解释,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达到三万元以上者构成挪用公款罪;数额达到五万元以上者被认定为数额较大。对于挪用公款罪,数额达到2万元的情况属于数额较大,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挪用公款罪适用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进行非法活动、营利活动或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情形。
法律分析
挪用公款3000元的,达不到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本罪的立案标准具体是: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
挪用公款罪怎么立案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既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也包括给他人使用。多次挪用公款不还的,挪用公款数额累计计算;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数额认定。挪用公款给其他个人使用的案件,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对使用人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
挪用公款罪20000元的量刑,挪用公款罪定罪量刑
挪用公款的数额达到2万元的,是属于数额较大的情形,处罚的基准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
结语
挪用公款3000元的行为不符合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根据相关法律解释,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包括数额在三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或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因此,对于涉及20000元的挪用公款罪,根据刑法规定,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请注意,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的行为严重违法,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有第一款行为,在提起公诉前将挪用的资金退还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挪用公款2000元属于刑事犯罪吗
未达成犯罪标准不构成犯罪,但是违法了应当按受行政、党纪处罚。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挪用公款罪应予立案: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一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一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
挪用公款如何立案
报案后,如果想立案,必须达到法定立案标准才可以立案。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2、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
挪用公款多少钱该立案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应予立案;2、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应予立案;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应予立案。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