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元日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2023-03-2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一、教学目标:

  1、读准“爆、屠、曈、符”的字音,认清字形,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

  2、通过讨论及合作交流,学会“屠苏、曈曈日”等生词,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春节民俗,搜集春联。2、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课前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乐曲及图片。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喜庆的画面,师提问:同学们,课件上的画面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才能见到呢?生答:春节。

  2、孩子们,你们喜欢春节吗?春节和平日有什么不同?

  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

  (一)解诗题。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王安石的《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2、齐读课题。

  3、课题质疑:看到课题《元日》,你有什么问题?

  4、“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看到元日你想到哪一个词语。“元日”就是“元旦”吗?解释:元就是 第一,起始的意识。元日指的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哪个节日---春节。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语写在题目前面。(板书:春节)

  二、读诗文

  1、打开课文,读一读《元日》。注意,听清楚要求:第一,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第二,反复朗读,一直读到这首诗顺口了,流利了为止。

  2、(按照自己的节奏度,不要受到旁边同学的影响,反复读。)

  (读书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个状态,非常好。

  3、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孩子不着急,你能看清楚大屏幕吗?请其他同学注意听,看读正确、清楚没有?好,开始。

  4、读得真好,字字落实。比如:屠苏的苏是平舌音,她读准了吗?总把的总也是平舌音,她也读准了,声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她也读准了,这叫一丝不苟。真好。

  5、来,谁来教大家教再读这几个词语(爆竹、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

  哪位同学再来读读这首诗。不但字正腔圆了,还有板有眼了。

  6、真好,大家一定听出这首诗特有的 节奏和味道了。来咱们一起来读。

  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一起读,后三个字,周老师读。我读题目和作何,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

  (再来,要投入,注意力要集中。)

  7、好的,我们反过来,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要读得想周老师这样。题目和诗人还是我读。准备。

  8、好极了,就是这个味道。我们再来(重复第一句)。

  三、明诗意

  (一)谈感觉,写感受

  1、诗,不但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

  2、你看,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已经读了好多遍了,老师想问你们一下,你们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情绪?谁能用一个词儿来表达?

  高兴。

  那是他的感觉,把这个词写在这首诗题目的旁边,其他同学不一定写,因为你们的感觉不一定一样,那是他的感觉。他读出了的高兴----,

  幸福。

  你把幸福写下来。那是属于他的感受。

  热闹。

  好的,把热闹写下来。

  3、孩子们就这首诗读出了自己特有的感受和心情,有人说是高兴,有人说是幸福,有人说是热闹。

  (二)默读诗,追感受

  1、大家不妨想一想,比如,我们读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会有高兴的感觉吗?

  再比如读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会有幸福的感觉吗?

  再比如,你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会有热闹的感受吗?

  那为什么你读王安石写的《元日》,你感觉不一样呢?

  2、[出示全诗]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静静默读诗句,用心细细去体会。周老师有个建议:请看大屏幕。

  (默读)

  3、点评,好,很多同学已经勾画了,这说明你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还有一些同学做得更好,不但画了,还在旁边写下了批注,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说明他的感觉正在转为自己的语言。

  (继续默读)

  好极了,把笔放下。

  (三)抓风俗,谈体会

  风俗一:放爆竹:

  1、周老师想提一个问题:我们过年的时候都喜欢放鞭炮,古时候的人们也喜欢吗?何以见得。请问那个词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了?(爆竹)

  2、同学们想一想:爆竹怎么就是鞭炮呢?

  你怎么知道的?真会学习,联系注释理解,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火花,出声响。

  3、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还要注意右边下面不是水字。跟周老师一起,把这个词语写下来,你们写在诗句下面。(板书:爆竹)

  4、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过年的时候,人们放鞭炮的情景。都有哪些人在放鞭炮?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听到些什么?

  形容一下,除夕之夜,听到了怎样的爆竹声?

  (火光冲天的,震耳欲聋的,噼里啪啦的,硝烟弥漫的,)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给你什么感受?来我们一起把它写在诗句的右边。(板书:热闹)

  多过渡:宋代的春节,人们喜欢放鞭炮。那他们还喜欢干什么呢?

  风俗二:喝屠苏:

  1、 屠苏是什么意思呢?

  2、宋代的人们为什么喜欢在春节喝屠苏酒呢?周老师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

  请看。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3、小结方法:孩子们,学习古诗,可以联系插图,联系注释,还可以借助工具书,网络来帮助我们理解。

  4、你想象一下,春节的时候,有哪些人在一起喝屠苏酒?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在说什么?

  5、从这一杯杯屠苏酒,你感受到了什么?

  6、是啊,这一杯杯祝福的酒,一杯杯庆贺团聚的酒,一杯杯香甜的酒。一杯杯斟满幸福的酒。(学生写,师板书:幸福)

  7、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送入,吹入。暖是什么意思呢?

  8、同方讨论:这“暖”仅仅指春风吹在人们身上,暖洋洋的吗?还有什么意思?(心里还充满了希望。)

  9、小结:柔柔的春风吹来,人们感受到了温暖;新年到来,人们欢聚一堂,喝着屠苏酒,说着祝福的话,心里感到了温暖,感到幸福,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风俗三:换桃符:

  1、宋朝的春节,人们还有什么风俗习惯?

  2、你怎么知道他们喜欢贴春联呢?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真会学习,抓住了关键词,还联系了注释帮助学习。)

  3、是的,我们的春联就是从桃符发展过来的。请看大屏幕。

  4、你知道春节贴春联有什么含意吗?(辞旧迎新,表达祝福)

  5、小结: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新年时的美好祝愿。

  四、悟诗情

  (一)说风俗:

  1、宋朝的春节,人们喜欢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桃符。让我们感受到春节那热闹、喜庆的场面。这都是春节时的习俗。

  2、除了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你还知道哪些春节习俗?四人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3、一声声爆竹、一杯杯美酒、一张张春联,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还有那崭新的压岁钱……喜庆的春节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和热闹。

  (二)找变化

  1、其实这首诗里,还蕴藏着几处让人高兴的变化。请你仔细默读诗句,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在变化?

  一岁月在变化,二天气变暖,三换新符

  2、其实啊,王安石的心情也在变化。

  (出示:王安石不只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还是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大力推行新政。在新春佳节,王安石不仅期待着新桃“换”旧符,他期待着更大的“变”,更深的“变”, 期待着变革政治,变法图强。他对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充满了自信,充满了期待。)

  3、小结:王安石不只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还是著名的改革家。他看到新的一年到来了,天气变暖了,家家户户换上了新春联了,多么高兴呀。又想到自己的改革就要实施,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因此,在这个春节,王安石感到分外高兴。

  (三)激情诵读:(播放背景音乐)

  1、吟诵

  (1)当春节到来,我们看到噼噼啪啪燃放的鞭炮,我想你一定会开心地吟诵一首诗---《元日》

  来孩子,开心地:爆竹声中----

  瞧,她摇头晃脑的,读出了诗句的味道。

  注意,看着大屏幕,读下去

  (2)当我们全家团聚,享受年夜饭的时候,你一定会幸福地吟诵-----

  看她读得多陶醉啊,是啊,吟诵诗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情和感情。

  (3)来,我们一起来。王安石看到热闹欢乐的春节,看到万象更新的景象,想到自己的执政变法就要实行,国富民强的抱负将要实现,他一定会自信地,兴奋地吟诵---

  2、背诵

  让我们一起背下这首喜庆的诗吧。

  指名背,会背的齐背。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元日》这首古诗。学习时我们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的[出示:学习古诗基本方法]。

  这也是今后我们学习古诗可以采用的方法,使我们可以更多更好地阅读古诗,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选择春节里的一个快乐幸福的场面,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35、元日(春节)

  放爆竹                           热闹、

  幸福

  喝屠苏                          高兴

  温暖

  换新符                         变化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