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2022-04-2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作好准备。

  2、课件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你们见过哪些桥?

  2.谈话导出“生命桥”,理解什么样的桥才是生命桥?

  3.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复习全文,激发读书热情

  1、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内容并找出自己最激动的语句。

  4、指导朗读语句“小钱得救了”。

  5、讨论评价。

  三、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情感

  (一)自读自悟,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对自己触动最深的语句

  2、交流。什么地方你感触最深?

  3、指导朗读语句并引导体会:

  a.句子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教师从一组反义词中引导学生体会小钱得的白血病的严重性。

  b句子2“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c句子3“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这一段话的情感变化,以指导学生朗读。

  (二)感悟文本,学习第三至六自然段。

  1.教师导语,带学生一起走进小钱的心里,思考小钱得救后,他会感谢谁?联系课文内容回答。

  第一种可能:他会感谢中国台湾青年。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并朗读。

  第二种可能:感谢李博士。训练学生总结语言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第三种可能:感谢小钱的朋友,亲人以及所有的医护人员。

  2.分别进行朗读指导。

  (三)、升华朗读学习第七自然段

  人们救助小钱,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爱!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七自然段体会这次读与上一次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读一读,说说理由。

  2、同桌交流:同桌之间读一读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3、全班交流。(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4、指读文本。

  5、配乐齐读。

  四、想象拓展,练习。

  1、 师:课文学完了,也许小钱和那位中国台湾青年永远都不会见面,但他们彼此心中肯定都在牵挂着对方,假如有一天他们见面了,他们会和对方说些什么呢?

  2、 学生想象

  3、 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内容,点名主题

  1、 再次理解课题

  2、 总结:同学们中国台湾海峡虽然隔断了与大陆的便利交通,但它隔不断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将成为生命的火种,永远传递着两岸的骨肉亲情。

  六、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 血脉亲情 —— 中国台湾

  小钱—— 美好情感—— 年轻人 李博士……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中国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那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比如,我引导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的过程,既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有多么艰难,为阅读理解时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到中国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埋下了伏笔。设计中在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都跟“沉着”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在这种瞻前顾后地阅读与朗读实践中,对李博士博大爱心、高尚医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真正让孩子把课文读通,把内容说明白。设计了3个实践环节:第一,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第二,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这样的几个可以说是很常规的学习活动过后,第一个层面阅读目标就基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可以采用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中国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在设计中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中国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