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依据
《智子疑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作者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智子疑邻》是其中的一篇寓言,节选自《韩非子》。寓言,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思想遵循与此,并用心贯彻新课改的精神。
2、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潜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潜力、获取新知识的潜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潜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潜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职责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而其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让学生在这一课学习中尽量人人都“动起来”,人人不得不“动”。
3、教材分析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4、学情分析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对待事物的主观决定往往胜过理智对待,他们的是非观更多地取决于身边的人和事,而这在他们的世界里往往单纯地体现。本课教会学生如何理智地不带偏见的待人处事。
当然,根据学生实际,还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目标: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构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潜力。尤其要注意“雨”、“智”、“亡”、等词语,重视“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句子翻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形象展示法、知识迁移法、分层诵读法,以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如何理智地不带偏见的待人处事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使用,PPT形象鲜明。
四、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概括熟知寓言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五、教学难点
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引导学生重视句子“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能深刻体会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收集
作者简介
韩非子: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背景介绍
《韩非子·说难》选自战国时代法家学派著作《韩非子》,是《韩非子》55篇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说shuì,游说的意思;难nán,困难,说难,即游说的困难。作者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即君主)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韩非(前280—233)是战国末期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说难》是他后期的作品。
(此过程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这样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设置潜力,同时提高阅读的兴趣,更能够巩固记忆。)
2、课件制作
制作五张:
(1)课题展示
(2)学习目标展示
(3)重点词语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4)概括寓意的方法
(5)本文寓意归纳
(6)课外拓展
3、活动准备
(1)督促学生背诵全文
(2)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设计说明:让学生把每一篇课文都当成考试时的文言文阅读题来做,这样在平时就关注了文言文阅读题型,使得文言文学习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引导学生搜集关于本文的相关知识,如高考中曾出现
x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必须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这天,我们仍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状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否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七、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
以当天作业导入,设置问题,问学生认为这天的作业哪个班写得较好;或以班级状况导入,问咱们班是否是一个很优秀的班级,引出学生对“是否优秀”的一个决定,让大家思考做出这样决定的根据,从而引出寓言《智子疑邻》
(设计说明:透过问题的设定让学生在平常事物、平常问题中贴近生活的思考。问题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课前抽背,巩固基础
1、抽背课文:《智子疑邻》全文背诵,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背诵。
2、抽背结束后全班齐背,教师正音。
3、全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务必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透过背诵、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同时增强朗读的语感。)
(三)作者介绍
(见课文下的注释及导学稿)
◆此过程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这样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设置潜力,同时提高阅读的兴趣,更能够巩固记忆。
(四)教学目标解读
(见导学稿及PPT)
◆采取学生齐读、教师简单解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课前做到目标明确,胸有成竹。
(五)朗读寓言,翻译全文:
1、请学生朗读,完成课前预习
◆学生齐读,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字音。
2、提出翻译有困难之处,大家一齐解决。
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用蓝色的笔圈出自己不懂得字词;二是同桌交流,初步解决疑难点,若同桌之间无法解决,则用红色的笔圈出;三是小组一齐讨论,将难点和自己认为的重点呈此刻黑板上。
◆此过程重视了自主合作,并让学生将问题呈现为板书形式,重点更突出。但是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组织和把控,尤其要给出学生规定好时间。
重点要落实的关键词:
父:读三声,对老人的尊称。
雨:读四声,名词作动词,下雨。
大亡其财中的“亡”:丢失(能够比较《塞翁失马》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中“亡”来分析)。
智:聪明,在那里是形容词的词类活用,“以……为聪明”。
(六)深入探究,理解寓意。
1、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此处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指导,总结出概括寓意的方法和步骤:分析故事情节,品味关键词语,抓住关键人物,多角度来理解。(合作探究)
(七)小结:
偏见往往使人理智混乱,看不清事实,所以我们该客观、公正、理智地待人处事。
作为一名中学生,因为心智的单纯和经验的匮乏,我们很多时候更容易思考简单,感情用事,这样往往失去了客观的决定,也失去了正确对待人和事的机会,甚至还会给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误解和伤害。
◆“语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除了文章本身的内涵之外,教师的引导作用还应体此刻结合中学生实际状况,对其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做以正确的引导。
(八)作业:
1、课外阅读了解《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故事,理解其中的寓意。
2、用现代汉语续写或改写《智子疑邻》。
八、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课时的设计上为一课时。
以前讲解文言文时总是循规蹈矩,先讲字词意思,然后翻译句子,最后梳理结构,但是本堂课我大胆的将问题先呈现,这样让学生做到了有针对性的学习,真正的实现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教学结束后,自我感觉导入较好,学生能形象的理解问题的设置,而且让每个学生展现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教学中针对性更强。但是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疑惑,并主动展示,时间控制较困难,尤其是多角度概括寓意的“合作探究”环节的掌控更要依靠教师对课堂的驾驭潜力。
附:板书设计
30、智子疑邻
《韩非子》
背景: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情节:不筑,必将有盗(子、邻)
暮而果大亡其其财
结果:智——子疑——邻
寓意:对人不能持偏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