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展示雕塑照片)
来到正定讲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一进县城,就被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我们住在华阳假日酒店,外面正在兴建文化广场,刚才的照片就是在那里拍摄的。
在此,我进一步了解到正定这座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渊源,这里有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一代名家颜真卿等等,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此我相信我们正定中学的同学们一定都非常优秀。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道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其实,我们燕赵大地的历史上一直就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古语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近荆轲,去感悟他那慷慨悲那歌的情怀。
二、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检查预习:
1、字音:(课件)找同学读。
a、拜谒(yè) 濡(rú)缕 变徵(zhǐ) 淬(cuì)火
b、忤(wǔ)视 图穷匕(bì)见(xiàn) 八创(chuāng)
c、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d、拊(fǔ)心 瞋(chēn)目 樊於(yú)期 怒叱(chì)
答案:a
2、整体感知:
①指出本文中的主要事件。
②课件出示主要事件:
(一)开端:行刺缘起。
(二)发展:行刺准备。
(三)高潮:廷刺秦王。
(四)结局:荆轲被斩。
总结:通过检查,发现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很好,只是对人物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和辩证,待通篇学习之后我们再进一步讨论。
四、精讲前四段:
1、介绍文言文读法:朗读、点读、美读、析读。
2、分段朗读。
3、分段点拨重点字词。(学生质疑、互相答疑、教师补充)
五、总结回顾知识点
课件出示:
①重点字词
尽收(占领)其地
秦兵旦暮(早晚,马上)渡易水
微(如果没有)太子言
邑(封地)万家
诚(果真)能得樊将军首
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刻毒)矣
顾(只不过)计不知所出尔
②词类活用:
樊於期乃前(上前,名做动)曰
函(名做状)封之
③古今异义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来;(今义)能够,表允许。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④文言句式:
秦王购之____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倒装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太子闻之,____驰往,____伏尸而哭,____极哀。(省略句)
3、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感情、语气。
4、结合原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写法。
①【人物形象】
太子丹:有责任感,有仁爱之心。
荆 轲:有勇有谋,城府很深,正直果断,擅于辞令。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胆衷肠,顾全大局,勇于牺牲。
②【写法】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5、劝说的艺术:
①语言委婉而不失力度。
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六、拓展训练:劝说
设定情景,由学生进行表达训练,体会劝说的艺术。
情景一:本班有一同学在考试中因作弊而获得高分,成为本班第一名。请以好朋友的身份劝他向老师认错。
情景二:本班有一同学,学习成绩优异,但不愿帮助同学。请你以班主任的身份劝说他去帮助班上成绩落后的同学补习功课。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自由结合小组
七、布置作业:
1、通译前四段。
2、试着写一首咏荆轲的小诗或写一篇荆轲小传。
3、示范原创诗。
板书设计
朗读
点读 太子丹:有责任感,有仁爱之心。
美读 荆 轲:有勇有谋,城府很深,正直果断,擅于辞令。
析读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胆衷肠,顾全大局,勇于牺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