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都说,准备公开课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磨炼的过程。这次我真正感受到了这种磨炼。我选择的是一首现代诗歌,看似简单,准备时才知道要上好它并不容易。从学情上分析,很多学生对这首诗歌都非常熟悉,也比较喜欢,这都是教学中的有利因素。但在备课试讲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难点。首先,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以往讲解得比较多的是古典诗歌,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赏析还不太熟悉。虽然这首诗歌很多同学以前都读过,但很多诗句还是难以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浅层次的“喜欢”达到深层次的理解,这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老师怎么讲,讲多少也是需要好好琢磨的。诗歌教学往往有着这样的困境:不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分析得太多了,诗意则会在理性的分析中被消解。因而要把握好分析的度,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意。再则,诗无达诂,诗歌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丰富的,怎样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对诗歌有着融入了自我生命体验的理解,这也是很重要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对诗歌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掌握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还是体验到一种诗情,获得一种美的感受?我觉得后者比较重要,学生一旦进入诗的情境,就会很容易触碰到诗歌的灵魂。可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诗歌的氛围中呢?我想,反复的诵读,听朗诵,自己读,这些看似“老土”被人冷落了的方法也许是最有效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读是必不可少的。
在思考了上面几个问题之后,我初步设定的教学方法是以几个大问题来统领课堂,比如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对诗歌的原初体验,让学生有话想说,也敢说。试讲时课堂的确很热闹,但我和科组老师都感觉到一些不足,表面上看学生的体验是多了,但却流于泛泛,理解还不够深入。而且自由式的谈论最喜欢哪一节打乱了诗歌原本的顺序,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最后,我们一致选择了一个比较传统的教法:按诗歌的顺序一节节地来读,老师抓住一些最有价值的诗句和词,让学生加以品味。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诗歌本身的情感变化,同时也能将对文本的处理集中在一些最有价值的地方,并把它吃透。最后上课时我先放了两段朗诵,让学生比较一下那一段更好。我看到很多学生在侧耳聆听的时候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显然,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和悠扬的音乐的召唤下,学生很快进入了一种诗的意境。然后,我就带着学生来分析“轻轻地”这样一些词的妙处,或是一起来想象一幅“康河金柳图”。在课堂上,我听到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甚至比我欲设的答案还要好。我想,这应该是最令人开心的吧。
回顾准备这一次公开课的经历,我感觉收获很大。对诗歌教学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对课堂的驾驭有了更多的体验,对一些看似传统的教法有了新的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