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1
by: 阿卓 ]
读读《石榴》这篇教材,再看看自己去年的教后记,蓦然想起何金钟老师的关于这一课的精彩的教学。于是再一次找到他的贴子,细细地阅读他的《石榴》教学心得。于是决定带一个真正的石榴走过教室和孩子一起学习《石榴》
一上课就拿出这个果实,很多孩子馋得咂了咂嘴,毕竟是农村孩子,好多人都没有尝过石榴。于是我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让下午写桔子时能先从外皮着手。
接着是剥开外皮,欣赏里面的果实了。当我剥开外皮后,同学们看到了那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的子儿。于是班上就热闹了,一部分孩子们大声地读起课文的相关段落,一部分孩子在说着老师手中的石榴。
当最后我请孩子们品尝这石榴时,班上沸腾了。孩子们个个都站起来想品尝一下。我先请几位同学品尝,想不到他们立即嚷起来:老师,味道有书上的不一样。是非常甜,可是不酸。接着品尝到的同学都支持这样的看法。
是啊!这里的石榴并不酸。课前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幸好有一位同学帮我解了围:“老师,因为这个石榴还没有完全成熟。书上说熟透了的石榴咧开了嘴或者笑破了肚皮,而这个石榴是完整的。”
大家释然了。
原本,自己想像的较好的课堂竟然是这样,真的是值得好好思量一下。
一、 学习教学实录,更要学习到背后的理念。
很多名师的课堂是精彩的,当我们把他们的设计移花接木后,却失去了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有的甚至举步维艰。于是更多人把责任推给了学生,学生不配合,学生的表达能力不高成了教师的理由。可是却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就是在于没有理解名师们这样设计的背后理念,没有理念支撑的课堂设计是很难有大量的鲜活的空间的。
二、 实物,用在推波助澜处
原本预设打破教材的顺序,一开始就从果实入手,突出重点,便于课后练习的落实。殊不知因为一开始就用石榴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当教者转入到下一环节时,孩子们还停留在回味石榴的味道,对于吃石榴还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完完全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特点。
如果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快速地完成开花和结果这两部分,最后再学习果实,把孩子的交流回味的兴致留到课后,也许会好点。
如果先不出示石榴,而是让孩子们读文,品词,想象石榴的样子,用心去感觉石榴的味道,当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心理认识后再出示石榴,并让孩子们品尝,这时就能加深孩子们对石榴的认识。而外形,则完全可以在最后说一说,也许效果会更好。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