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出”,化整为零。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你 把这条鱼放掉”!)齐读课题。
生:老师,你漏写了“必须”两个字。
师:(作奇怪而后无所谓状)啊?是吗?不就是两个字吗,意思不是一样的吗?都是把鱼放掉嘛!
生:(迫不及待状)不一样的!
师:哦?什么地方不一样啊?
生:有了“必须”是说一定要把鱼放掉 ,和没有必须不同的!
师:哦,对了。那我们把“必须”补上去一起读。齐读。
(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自己争取来”的“必须”读得特别响亮,语气也自然随之坚决坚定起来。)
师:这下对了吧?还有问题吗?
(有些学生说没问题了,老师示意再仔细看看题目。学生稍作观察后便举手)
生:你把感叹号写在引号的后面了,应该把它搬到引号里面。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这是人物说的一句话,完整的话要有标点符号。
师:那引号表示什么呢?
生:用人物说的话来作为题目。
师:对,我们就应该这样仔细地读,对关键的词和标点符号要特别留心。我们一起把课题再读一下。 在初读感知环节设计上,将词语(词组)以“词串”的形式出示: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觉察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首先让学生一组一组认读,一边读一边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试着不看词语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对钓鱼的大致过程已初步了解。 二、“趣出”,有效内化。
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在请了三名学生读钓鱼的经过这部分内容后,分别给学生打了99分(一处读错)、101分(读错主动纠正)、150分(被推荐的学生)。也许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不是很满意,也许老师还有更好的方法……总之一切都显得很随意,老师提出“听老师读,看老师可以得几分?”的请求。
老师很认真地读完了这部分内容。
师:大家看看老师可以得几分?有人提出149分,因为有一个地方读得不好,当学生的回答不在点子上,
生:老师我给你打149.5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读书有时慢有时快。
师:怎么有时快有时慢就不好呢?你凭什么给我打149.5分?我不服!(这时的老师顽皮得象个孩子,但又具有巨大的亲和力。)
生:我觉得你可以得150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读一阵惊喜的时候“哇!”你真的很惊喜!
师:谢谢!你是了解我的!惊喜的地方就应该读出惊喜来
生:老师,我给你打200分,因为你读书象讲故事!
师:谢谢你,还是你最知道我!读书就该像讲故事一样!…………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练习读读,老师呆会儿再请大家来读。 三、“巧出”,水到渠成。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肯定会软硬兼施,要让爸爸同意我不放掉鱼,你们信不信?
生:我信。
师:谁愿意来做爸爸,我做汤姆。 师:你要请一个你的帮手吗?他要在你最关键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生:好吧。
两名学生上台。“汤姆”马上进入角色。
师(汤姆):爸爸,好大的一条鲈鱼!
生(爸爸):(迟疑片刻,马上反应过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汤姆)凭什么放掉!这可是我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呀!
生:(爸爸)因为离钓鱼的时间还差2个小时。
师:(汤姆)不就是两个小时吗!又没人看到!这是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生:(爸爸)没人看到也不行!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定!
师:(汤姆),“规定规定”,“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不要这么死脑筋。(众笑)
生:(爸爸) 你怎么能这样!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照这样发展下去,你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
师:(汤姆)真的一定要放?
生:(爸爸)必须要放!
师:(汤姆)那我放了啊?(作放鱼样)
生:(爸爸)你真是爸爸的乖孩子! 师: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让儿子放掉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爸爸的话。
(生齐读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他有爱心,教育我爱护野生动物,我在爸爸的影响下,也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无论什么时候,都严格遵守规定。
生:我不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是外国爸爸。(众笑)
(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不)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做人的道理)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板书:铭刻)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板书:不管 …… 都 …… )
师:生活中哪些规定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上“不管 …… 都 …… ”这组词语。
生: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都不能闯红灯。
生: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
生:在公园里,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不能随便摘花。
生:喝了酒,不管有没有警察发现,都不能开车,否则,后果自负。(众笑)
师: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有没有要求,都应该自觉遵守。(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