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2021-04-05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 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生:分组讨论。(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 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

  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师: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

  生:这一段朗读比先前一段朗读读得更好,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凉。

  师: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很好。

  (指名1——2名学生朗读或让开始时读过的学生重读,再让学生自己点评。)

  师(小结):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展示几幅秋之悲凉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风叶荻花秋瑟瑟”等,让学生感悟“悲哉秋之为气”。)

  四、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