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庞 芳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媒体,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网络,以其灵活便捷连通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网络走进第一范文,创设了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陈旧的评价方式,打破了教学资源的限制,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为第一范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下面我就谈谈在借助网络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后的一些想法。
一 网络“多媒体”,提升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管是谁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庐山的云雾》一文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资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但是由于学生受地域、生活经历的限制,单一固定的文字材料,很难让学生真体会正文章所体现的美感,字里行间所留露的情感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共鸣。但网络里各种声音、图形、动画、以及视频等媒体却能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振,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我播放了事先利用网络收集到并筛选过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看着目不转睛的学生,听着他们兴奋的“啧啧”声,我知道网络上收集的多媒体材料,集图象、文字、动画为一体,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接地形象地逼真地展现出来,已初步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同时图文并茂动感性强音响逼真的功能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非常有效地给学生一种感性的认识,使认知的难度降低。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就不再把学习看成是“要我学”的苦差了,反而当作“我要学”的快乐事,并且自觉地把这种求知欲贯穿到整个学习环节中,整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二 网络“共享性”,丰富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
语文教材不仅限于教科书,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都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内容,而网络利用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资源的补充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在讲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这一特点时,我将描写云雾各种形态的句子显示在相对应的图片上;在讲述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这一特点时,我则让学生欣赏庐山云雾变化的录象。这些画面和视频不但丰富了学习的内容,更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并在边读边看图中品赏了语句中蕴含的色彩美、形态美、音韵美。
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庐山的云雾》一文课后第5题练习是“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长期以来,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受到多种因素(面窄、量少、方法不当等)的制约难以形成能力。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藏书数量少,又缺少图书馆,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随着网上书库的日渐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轻松阅读网络版报纸及最新版的图书,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阅读效率。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还可以便捷地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因此我让学生先确定一处旅游过的地方景物作为写作对象,然后引导学生上网查找与之相关的各种资料,然后再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这样不但把课堂所学内容有机地向课外领域延伸,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 网络“交互性”,改变学习方式
网络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的最显着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充分利用网络教室内联网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互相调用来达到师生、生生互相交流的目的从而改变学习方式。
网络构建的平台对于实施个别化教学来说是得天独厚的。学生可以依据其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学习内容,可以依据其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速度,从而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学生面对电子课本,可以戴上耳机,边看图、边听录音阅读课文;单击某个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通过“小助手”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单击有关热庐山的网站,利用网上资源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老师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反馈和帮助信息;还可以随时通过局域网控制系统进行提问和发言,师生间进行交流……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不必按某个固定的顺序来学习,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自主安排学习的速度、顺序和难易程度。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进程是自己确定的,练习层次也是自己选择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没有一丝一毫的心理负担,内心充满了自信。在学习中,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庐山的云雾》拓展部分教学时,要求学生继续学习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尝试迁移运用。学生完成的习作发布在网络上,我引导学生读同学的文章,利用回帖的方式尝试帮着同学修改作文,评价作文,以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我再利用局域网的优势将其中一些典型文章提供给学生,让大家看同一篇文章,面对同一个问题,师生共同参与评议、修改,共同鉴赏佳作。经过示范性评改后的自我完善,再引导学生调用伙伴的作品进行欣赏、评价;接着,指定学生独立表述评改意见,同时进行又一次转播。网络的即时交流优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网络“随意性”,拓展学习时空
传统的第一范文相对封闭,地点是固定的
,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每周只有几节课,人物也是固定的,就一个老师和几十个学生。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却可以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和障碍,大大拓展时空概念。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语文学习的课堂和实践活动,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第一范文”,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
在教学《庐山的云雾》写作练习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完成,有学生来不及评论他人大作,有学生过了几天后觉得自己可以写得更好……我鼓励他们在在课后完成这些想法,还鼓励他们利用互联网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第一范文”,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只要学生搜索“庐山的云雾”一词,与“庐山的云雾”相关的资料便跃于眼前,这时,气象学家、导游等都成为同学们的老师。在这样的第一范文里,一个学生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活动,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第一范文里,教与学不断交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变化而且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强烈欲望。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第一范文;只要开机,就可以“上课”……
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网络运用于语文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语言文字,不能多媒体以多媒体的感官直接激代替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不能变成学生与电脑,教师与电脑间的对话;学生应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上网,避免网络的付面影响……我们应该客观地、历史地看待它,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它、发展它。
本文发表于《江苏教育技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