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神农溪导游词

神农溪导游词

2020-12-02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大家注意看,在那山与天接的地方,是不是有一只老虎呼啸而来?你看它其势如腾云驾雾,其声如洪钟暮鼓,似在高声长啸,为游客助兴,神形俱备,维妙维肖,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虎啸巴山”。

  前面那个洞叫张家寨洞。相传古代一姓张的山民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故名张家寨洞。它分上、中、下三层,洞洞相通,现在已淹没了下面的两个洞,里面有多种生活器皿遗迹可考。外边有小石干垒的墙壁,亦有泥土堆积的痕迹。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巴人祖先居住过的洞穴遗址;二是山民躲避散兵游勇的栖身之所,两种说法兼而有之。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溶洞就是燕子阡大溶洞。在神农溪的峡谷岩壁间,有大小溶洞60余处,尤以燕子阡溶洞最为壮观。它洞高百余米,宽40余米,深16华里,洞内常年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短嘴金丝燕,故名燕子阡。进洞约百米,有一片高20余米、宽50余米的岩溶堆积物,状如升斗,形似山区水田,故名“千丘田”。地质学上称碥石坝,蔚为壮观。

  栖息在这里的短嘴金丝燕,方名叫岩燕,体型较小,羽毛呈麻色或黑褐色,有金属光泽,它们常年群体栖息于岩穴中,哪怕在一片漆黑深远的燕洞里,飞时也不会碰壁,不互相碰撞,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巢。每当天气变化或夕阳西照,它们在成群漫谷飞舞,击波冲天,惹人心醉,给神农溪增添了无穷魅力。每当冬末春初,燕群飞向溪口淤沙壁上,凿沙洞为巢,密密麻麻一大片,进洞出洞另有一番景象。春水上涨冲刷沙壁,燕群又飞回岩洞筑巢。

  各位嘉宾,在龙昌峡、鹦鹉峡和神农溪的岩壁上,有断断续续一排六寸见方深约一尺的方孔,这便是神农溪上的又一特色景观——古栈道遗迹。这里的栈道是单排孔,断断续续百来个,它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现在龙昌、鹦鹉两个峡段的栈道已全部沉入水下。开凿此栈道,始于何时,用于何事,众说纷云。古人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说。有的说是通往罗坪故州所建,也有的说是夔东十三家的刘体纯恳战神农溪上,为引用盐场河盐水而凿,无一定论,对栈道遗迹,郭沫若有诗赞曰:

  滔滔溪水万古流,

  巍巍栈道何人修?

  古栈虽毁石孔在,

  留得伟迹壮神州。

  请大家注意,我们现在已过鹦鹉峡,到了叶子坝。

  叶子坝,又名落叶潭,因神农溪水穿过神农峡谷,至此河面陡然变宽,水流变缓,上游漂流的树叶,多在这里停留而得名。叶子坝是神农峡与鹦鹉峡之间不足一公里的一个土家村落,原来这里居住着近百人的土家山民,他们憨厚淳朴,尚义好客,以背薪垂钓为乐;农舍土彻瓦盖,傍山为屋,竹林芭蕉簇拥,山水蓝天一色,一派水乡情趣。他们为了支援三峡大坝建设,放弃了美好的故土,多已迁往荆沙。今天的叶子坝已非夕日的村乡袅烟,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

  在这叶子坝的左岸,是在1991年,当神农溪正式批量接待海内外游客时,为了祈求龙王菩萨保佑游客一路平安而迁建的龙王庙,并扩大了庙的建筑规模,里面供奉着高达两米五的龙王大佛像,左右各有一尊“千里眼”和“顺风耳”佛像。另在两侧还有一间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整座庙宇座落在一个神仙福地的山岗上,不仅风景秀丽,两侧还建有为游客供应香烛纸帛的商店,敬奉菩萨以求保佑,一路旅途平安。这龙王庙原于清乾隆年间修建在叶子坝渡口上300米半岩上一个巨大的岩洞中。

  这条支流就是绵竹峡,原是神农溪漂流的起始峡。绵竹峡可航行河段5公里,两岸景观奇特,它以“险”著称。绵竹峡因绵竹生长繁茂而得名,发源于神农架余脉海拔2400米的仙女山,全长17公里,沿途接纳了四条溪涧,在这里汇入神农溪主流。峡谷蓊郁幽深,两岸峰岩夹峙,层次分明,绝壁千仞,有土家先民居住过的洞穴遗址;岩壁间的石笋、石幔有的似从天而降,千奇百怪;有的宽达二、三百米,两岸山峰依偎,溪流最窄处不及五米,天开一线,滩潭连接,宽窄不一;5公里深邃大峡谷,溪流坡降度达0.5%;两岸植被葱茏,猴群嬉戏,鸟语花香。“碗豆角”扁舟依山而过,这“一里十三湾,湾湾滩连潭”。船尾出滩,船头又过滩,船行其间,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意境之中。绵竹峡漂流,为古老的神农溪增添了异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