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INNERMONGOLIARADIO&TVUNIVERSITYNo.6ꎬ2019(SumNo.178)
2019年第6期(总第178期)
康德与王阳明道德哲学实践内涵
顾辰宇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摘 要]康德以“自由即自律”为道德原则的主题ꎬ认为道德自律根源于作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的自由性ꎬ因此道德原则是自由的法则ꎬ并且具有实践性ꎮ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将儒家的道德修养论与现实生活联都体现了将道德原则落实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意义ꎮ
[关键词]康德 王阳明 道德自律 实践
[中图分类号]B2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19)06-0011-03DOI:10.16162/j.issn.1672-3473.2019.06.004
在中西方哲学史上ꎬ康德与王阳明都是对哲学
多条件中抽离出来ꎬ我们就把这些规则的总合称为理论ꎮ反之ꎬ并非所有的行动都称为实践ꎬ而是只有遵循某些普遍设想的程序原则才称为实践ꎮ[1]在康德看来ꎬ一切无意识的、无原则的、盲目的行动都不属于“实践”ꎬ而“理论”则可以由作为原则的实践规则抽取出来ꎮ在这种意义之下ꎬ“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种互涉的关系ꎬ也就是说ꎬ实践必须以理论为指导ꎬ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应用ꎮ一般人往往认为“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ꎬ在某些实践行动中ꎬ虽然在理论上可行ꎬ但实际上却未必可行ꎮ对于一般人的这种认识ꎬ康德指出:在某些学问中ꎬ我们可能发现理论与实践脱节ꎬ但我们并无理由因此便否定理论本身的意义ꎬ因为这只是由于该项理论不完备ꎬ而只要补充相应的理论ꎬ便可以使理论与实践一致ꎮ康德认为ꎬ在数学、经验科学ꎬ乃至于理论哲学中ꎬ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可能会发生ꎬ因为这些学问的对象是在直观或是在经验中被提供出来的ꎮ但在实践哲学中ꎬ这种情况却不可能发生ꎬ因为在哲学中ꎬ有些对象完全是思想中的产物ꎬ它们在实践中或许根本无法运用ꎮ换言之ꎬ在实践哲学中ꎬ“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ꎬ但不切于实际”这个命题是无意义的ꎮ由此可知ꎬ康德在实践哲学中坚持
系ꎬ从实践的角度来谈道德修养ꎬ确立了致良知、知行合一、体证工夫的道德践行途径ꎮ他们的道德哲学思想
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哲学家ꎬ对二者道德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ꎬ是致力于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的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论题ꎮ康德与王阳明在道德哲学的自律性思想上有相似之处ꎬ即以意志自由或良知为核心的自律道德观念ꎬ其作为道德哲学的理论思想ꎬ不仅是一种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ꎬ其中还蕴含着将道德原则落实于实践生活的自觉实践动力ꎮ
一、道德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当前社会面临着日益复杂、争议纷乱的道德问题及道德危机ꎬ究其原因ꎬ还是道德原则如何落实于实践的问题ꎮ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ꎬ而实践理性则能成就实践的能动性ꎬ并且支配着人的实践活动ꎮ德国古典哲学将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ꎬ明确提出了实践理性问题ꎬ这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性推进ꎮ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对实践理性进行了研究ꎬ他从道德哲学层面对“理论”与“实践”二词加以界定ꎬ他认为:凡是对于理论而言是正确的ꎬ对于实践也必然有效ꎮ
康德认为:如果实践规则在某种程度的普遍性中被当作原则ꎬ并且从对其实现必然有所影响的诸
[收稿日期]2019-09-10
[作者简介]顾辰宇(1991-)ꎬ男ꎬ新疆师范大学ꎬ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ꎮ
—11—
顾辰宇
康德与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实践内涵
哲 学
道德的自主性、自律性ꎻ依此自主、自律道德而建立的法则就是道德法则ꎮ因此ꎬ以意志自由确立的“自律”选择是最高的道德原则ꎬ并且它是一切道德判断及相应义务所依据的唯一原则ꎮ
自律道德的本质乃是:先验而纯粹的、客观而普遍的、绝对而必然的ꎬ并且具有自主性ꎮ“自律”不是向外寻求原则ꎬ而是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选择的自律ꎬ它是指意志自身成为自我律令的表达者、执行者和约束者ꎮ但自律不是一般观念认为的对自我的规定和约束ꎬ而是意志将成为自己的立法者和责任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ꎮ
理论与实践在道德中的这种一致性ꎬ在王阳明的学说思想中ꎬ与此观点类似的是“知行合一”说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ꎬ在义理源流方面ꎬ可上溯到孟子的思想ꎮ«孟子尽心上»第十五章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ꎬ其良能也ꎻ所不虑而知者ꎬ其“良能”思想进行解读阐发ꎬ对良知、良能所代表的良知也ꎮ”[2]历来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孟子的“良知”、具体含义争议不断ꎮ若从王阳明是继承孟子学说的观点来看ꎬ“良知”与“良能”不是两种而是一体的ꎬ即“卷所记载王阳明与其弟子徐爱之间的问答知行合一“良知”中包含着”说来源于孟子的思想“良能”的意思ꎬꎮ故认为王阳明的据«传习录ꎬ可以分»上明辨析出王阳明对“知”与“行”关系的论述ꎮ弟子徐爱向王阳明请教知与行的关系ꎬ王阳明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ꎬ行是知的功夫ꎻ知是行之始ꎬ行是知之成“ꎮ”[3]从这句话辨析ꎬ王阳明所言的“知夫行””则是表现于外的行动有内外之别ꎬ“主意”ꎬ是内心的意图故由“知”到“、行意向”构成一ꎬ“”与功个由内而外的现实化历程ꎮ这个“知”即是“真知”ꎬ亦即“致知”之“知”ꎮ王阳明便是根据“知”“行”的这种特殊意义提出“知行合一”说ꎮ虽然他未明白说出“知”“行”本身是什么ꎬ但他指出两者间的本质关联ꎬ指出它们是同一事的两面ꎬ“真切笃实”与“明觉精察”是对这两个侧面的形容ꎮ正如孟子的良知学中“知”与“能”的关系一样ꎬ王阳明对“知”“行”这两个概念有特殊的规定ꎬ但与一般的理解不同ꎮ
康德从道德哲学层面论证道德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ꎬ其目的在于将道德哲学的理论思想与实践哲学的具体践行途径或方法联系起来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知”“行”两者间具有本质关联ꎬ这亦体现了道德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ꎮ
二、道德自律的践行途径
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唯有与意志的自由相关才有可能ꎬ在意志自由的前提条件下则是必然的”ꎬ[4]康德的道德原则与道德实践以意志自由为前提ꎬ肯定了自由的先在性ꎬ认为自由意志是道德实践的必然条件ꎬ也是实践理性的实践行为的出发点ꎮ康德以“自律”的概念来说明道德的本质ꎬ自律道德即道德自我立法ꎬ不由道德以外的其他概念所决定ꎬ显示—12—
的承担者ꎮ实践理性落实于具体的实践中ꎬ此时意志既是自己的缘由ꎬ又是自己的结果ꎬ意志既是自由的ꎬ又具有普遍责任的承担性ꎮ康德认为ꎬ善良意志与人作为实践理性的实践主体的先验自由有关ꎬ它是理性在实践领域中的体现者ꎮ善良意志的实现依赖实践理性ꎬ这样就把道德行动的决断建立在纯粹理性形式上ꎬ意志的力量因而就是德性的力量ꎬ也就是在承担理性自身所给予的责任中所表现的坚强的、面对经验的欲望不屈不挠的力量ꎮ它超越了个体的层次“超越性与康德的道德律观点类似”ꎬ甚至是也超越了社会关系的层面“积极的”道德观ꎬ而形成一种ꎬ在王阳明的学说思
ꎮ
想中ꎬ“良知”是每人都具有的至善之性ꎬ同时也体现着对善性知觉的落实ꎮ王阳明所言的“良知”既有判别善恶的功能ꎬ同时也有推己及人的功能ꎬ它是对道德本体的落实ꎬ也是对人生实践的显现ꎮ在此意义上ꎬ良知即是道德实践的生发处ꎮ王阳明指出道德法则的形成ꎬ不在于道德行为的对象ꎬ而在于我们的“良知”心所作出的判断ꎬ只有通过内心的道德判断才能把握道德规律ꎮ内心中的忠孝和信仁的理ꎬ也就是作为道德律的普遍之理ꎬ王阳明以“良知”为行动的道德标准ꎮ这样的道德标准不需要向外求索“道德之知ꎬ只要摒弃私欲私利”、“良知”、“天理ꎬ”恢复心的本来面目俱在吾人心中ꎮ
ꎬ则三、道德原则的自觉实践动力
在道德原则的实践问题上ꎬ康德提出意志自律或道德自律ꎬ而王阳明主张良知的“吾性自足ꎬ不假外求”ꎬ两人的观点类似ꎬ都旨在强调道德的先验根源和先验的道德自觉心ꎮ康德提出实践理性之先验性结构的目的ꎬ是在追究道德法则之普遍性根据ꎮ
内蒙古电大学刊
JOURNALOFINNERMONGOLIARADIO&TVUNIVERSITYNo.6ꎬ2019(SumNo.178)
2019年第6期(总第178期)
他在人性的先验结构上ꎬ找到这道德法则的普遍性根据ꎮ这实践理性的先验结构就是道德主体的意志能力ꎬ它超越于经验ꎬ不能从行为的结果获得ꎬ只有从道德行为的动机才可发现道德的真正价值ꎮ这道德价值出自“善的意志”的道德行为ꎬ并且只存在于的纯粹形式条件ꎬ是实践理性的形式原理ꎮ此意志“善的意志”ꎮ因此ꎬ“善的意志”就是道德的根本善的形式原理存在于每一道德主体性的先验结构上ꎬ是道德法则之所以能普遍化的先决条件ꎮ康德是以一个超乎人类之上的无限观点来理解道德ꎬ因而道说的:“人意识到:由于他应当这么做ꎬ他就能够做到ꎮ”在道德的领域之内ꎬ对于超乎我们能力的事ꎬ我们不会形成“应当”的意识ꎮ反过来说ꎬ当我们对某事如孝亲、敬长形成义务的意识时ꎬ我们必然肯定我们有能力履行这项义务ꎮ这种“肯定”是一种意向、一种动力ꎬ可以将应然转换成实然ꎮ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ꎬ这种动力即是意志的自由ꎬ故道德意识必然预设自由的意识ꎮ这正是孔子所谓“我欲仁ꎬ斯仁至矣”之意ꎮ
康德将一切没有原则作指导的盲目行动均排除德法则的规定完全以“义务”或“无上命令”的形式ꎬ为“善的意志”所发动ꎬ故为自律性的法则ꎮ
康德对道德和幸福作出区分ꎬ他认为道德代表绝对的善或价値ꎬ无法化约为“幸福”槪念所涵的任何成素ꎮ因此ꎬ他反对任何形态的“幸福主义”ꎬ如功利主义、快乐主义等ꎮ康德对道德与幸福所作的区分其实相当于儒家的义利之辨ꎬ不过康德底意思是说:人作为一种有限的存有者ꎬ事实上不可能弃绝幸福ꎬ因为这是其自然生命的追求ꎻ但是这个事实无碍于道德义务的纯粹性ꎬ即道德义务之所以为义务ꎬ正在于它全无其他动机的掺入ꎮ[5]
为了说明理论与实践在道德哲学中的一致性ꎬ他在此作了一项精微的分辨ꎮ康德指出:我们对于义务的意识并不必然保证我们会完全无私地履行自己的义务ꎮ因康德肯定理论与实践在道德学中的一致性ꎬ就另一层意义来说ꎬ可以表述为:在我们对于义务的意识中ꎬ“完全无私地履行我们的义务”的要求必然包含“我们有能力达成这种要求”的信念ꎬ只要我们的道德意识真实无妄ꎬ这种信念就必然也是真实的ꎮ因此ꎬ在我们的道德意识中便涵有一种动力ꎬ它促使我们去履行义务ꎮ这就是康德本人所
于“实践”的槪念之外ꎬ与此类似ꎬ王阳明亦将脱离良知明觉的盲目行动排除于“行”的概念之外ꎮ根据“一念发动处ꎬ便即是行了”这个命题来说ꎬ作为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的动机已属于“行”了ꎮ就此而言ꎬ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中的“行”其实相当于康德所理解的“行动”一词ꎮ因此ꎬ康德所谓“善的意志”以及王阳明的“良知”ꎬ其本身即包含着道德原则的自觉实践动力ꎮ
[参考文献]
[1][德]康 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M].李秋零主编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5ꎬ404-406.[2][宋]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1.331.[3][明]王阳明.传习录[M].于自立等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ꎬ2014:30.
[4][德]康 德.实践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1:44.
[5][德]康 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4.
[6][德]康 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12.
[7][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ꎬ2011.
[责任编辑:王雪炎]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