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价值理论

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价值理论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4年第2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No.2 20l4 第54卷 (总248期) Vo1.54 General No.248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价值理论木 顾明栋 摘 要:文学评价一直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核心命题之一,后现代的到来使得文学价值理论复杂化,并带 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包括:(1)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能否像前现代那样产生价值;(2)审美、教化、认知、 娱乐等功能能否继续作为决定文学价值的基本参数;(3)在一切都无法逃脱商品经济规律的情况下,人们如 何才能超脱市场价值的影响,对一部作品的内在价值作出中肯的解释和合理的评判。从阅读与写作如何给人 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快感这一视角出发,结合对传统和现存的文学价值理论进行重新思考,进而探讨文学价 值的深层结构和内核,不仅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启迪,还可以提出一个适应后现代条件的文学价值理论 和评估模式。文学的价值存在于文本之中,文本的初始价值在于能够给作者和读者带来愉悦,文本通过代码 而产生初始价值,同样的文本因读者的身份不同而带来不同的价值,但文学价值的核心是读写愉悦,并经过文 学批评而得以确认。文学价值的综合评估模式涉及读写愉悦、个人身份和社会认可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关键词:文学价值;读写之乐;审美愉悦;价值理论;评估模式 中图分类号: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4)O2—0o29—10 在所谓的“大分野” 终结之后的后现代语境中,文学评价已Et益成为一个难以把握的课题,因为众 多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一再质疑传统的经典建构理论,并打破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主流文学与亚文 学、公认经典与大众文学之间的界限。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则使文学评价的问题更Dl:isJb朔迷离。 然而,文学价值确实存在。有些读者喜爱古今中外经典著作,另一些则爱读言情通俗小说,还有人热衷 于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和侦探故事——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不同的文学作品对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 的价值。但是,后现代的到来使得文学价值理论复杂化,并引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包括但并不局 限于这些问题: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还能像前现代那样产生价值吗?审美、教化、认知、娱乐等功能还是 决定文学价值的基本参数吗?在一切都无法逃脱商品经济规律的情况下,人们怎样才能超脱市场价值 的影响,对一部作品的内在价值作出中肯的解释和合理的评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价值 形成和评估的理论。该理论应该既不抛弃传统的价值理论,又顾及后现代的条件;既适用于大街上对流 行作品跟风赶时髦的普通大众,也适用于躲在卧室或书斋里阅读创作的个别读者和作者。 英国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lmy Eagleton)指出,文学价值的形成与读写所经历的快感似乎 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他说:“文学的价值和快乐的问题似乎存在于精神分析、语言学和意识形态相结 合的某个地方,但至今还未在此取得什么进展。”②的确,虽然文学评价一直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核心, 收稿日期:2013一l2—02 作者简介:顾明栋,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扬州225000),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 本文原为英文,承蒙扬州I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冯涛老师译出初稿,笔者对译文做了校订和改写。在本文写作和修改的过 程中,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佛罗里达大学的几位学者曾阅读过此文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①所谓“大分野”是指西方学术界在后现代之前曾坚持的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相区别的主张。请参见Andreas Huyssen,“Introduction”to After the Great Divide:Modernism,Mass Culture,Postmodernis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②Terry Eagleton,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Oxford and New York:Basil Blackwell,1983),192. 29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皈2014年第2期 几百年来有关的观点层出不穷①,但是,很少有人在后现代语境下运用综合的方法,即综合文本、作者、读 者(批评家)、个体的读写无意识、群体的阐释策略以及阅读与创作的动因来探讨该课题。本文旨在从 阅读与写作如何给人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快感这一视角出发,结合对传统和现存的文学价值理论的重 新思考,探讨文学价值的深层结构和内核,并提出一个适应后现代条件的文学价值理论和评估模式。 、文学价值的本质 文学价值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文学作品的意义,因为如果一个文学文本没有产生意义,又何来 评价呢?而文学作品的解释必须考虑读者在意义形成中的作用。自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以 来的现代『蒯读理论,早已摈弃了将读者看作非独立的中介甚至是文本的“寄生虫”的观点:弗莱认为读 者(批评家)部分地参与了意义的生成②;费希(Stanley Fish)认为读者通过阐释成为意义的唯一生产 者。”;霍兰德(Norman Holland)则认为读者通过与阅读的交流成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 。无论是费希激 进的观点还是霍兰德温和的态度,读者都或多或少地充当了创作者的角色。将读者的地位提升到创作 者的高度,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将文学当作生产、交换和消费的过程的正确性。但是,运 用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进行评价并不能真正解决文学评价的问题,因为有几个基本原因: 其一,意义和价值分属不同的范畴。作为文本效应的文学价值或作为对读者产生影响的文学价值 皆为主观而非客观。一个读者能看出作品的意义,但仍会因为作品不符合其口味而排斥它。 其二,既然价值判断是主观的,那么基于商品交换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判断模式因其采用了外部 研究的方式而显得有所欠缺。 其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文学价值其实是一个隐喻。“价值”是借自经济学的一个术语。在商 业领域,它被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许多文学理论家,尤其是以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贝 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h Brecht)、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和特里·伊格尔顿为代表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已经广泛讨论了作为文学生产和消费之间交易结果的文学价值⑨。他们的研究方 法可被视为外部的,与一些学者在研究商业生产的价值时所采用的方法有几分相似;与一些文学理论家 将文学价值看作由个人或群体附着在作品之上而非作品的内在属性时所用的方法也相去不远 。 笔者认同文学是一种商品的观点,但是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有所区别的是,笔者要指出,文学是一 种特殊的商品,不能将其等同于市场上的其他商品进行研究。市场商品具有价值是因为其满足了某种 社会需求,而且其价值可依据社会劳动计算出来。与此不同的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来自于它满足读者情 感和精神需求的能力,这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量化评价。文学价值类似于艺术品、古董、珠宝和考古 发掘的文物的价值,它们都不囿于普通的评价方式。在这一点上,笔者希望将文学文本当作具有价值的 产品来看待,只是这种产品应属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商业化之前的时代。 如果商业领域中的一件商品拥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个别读者眼前的文本只具有潜在价值和现 ①相关的例子,请参见Jan Mukarovsky’S Aesthetic Function,Norm,and Value a5 Social Fact(1970),Pierre Bourdieu’ S Distictnion:A Social Critique Q,。the Judgement o,‘Taste(1 984),and Barbara H.Smith’s Contigencies 0/Value: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for Critical Theory(1988) ②⑧④Northrop Frye,Anatomy of Criticism(New York:Norton,1957),3—29. Stanley Fish,/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323—327. Norman Holland,The Critical,(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90~91,231. ⑤相关的例子,请参见Walter Benjamin,“_rhe Author as Producer”,此文是该观点的集中表述。参见他的 Understanding Brecht(London:1 973);and Terry Eagleton’S Marx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Berkeley and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⑥30 Rien T.Segers, e Evaluation of Literary Texts(Lisse:The Pete de Ridder Press,1978),60. 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价值理论 实价值。马克思定义使用价值时考虑的是注入商品中的社会劳动和商品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他的交 换价值的定义则建立在不同商品可以依据抽象的社会劳动进行等价交换的逻辑之上。使用价值总是具 体和特定的,而交换价值则是抽象和宽泛的。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认为,正如索绪尔(Saussure) 将符号元素区分为能指和所指,并且把所指和指示对象看作“不在场的依托”(alibis),政治经济学也将 商品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是只把使用价值当作交换价值的不在场的依托 。他提出:“正如 交换价值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而是体现社会关系的形式一样,使用价值也不再能被当作物品的固有功 能,而是一种(结合了主体、对象和他们的关系的)社会性的判断。” 鲍德里亚论述的使用价值的概念似乎有别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但在本质上是与其一致的,因为两 者都认为使用价值是一种社会性判断。笔者必须指出,如果应用于阅读,其理论无法很好地适应阅读过 程,因为任何阅读都是具体而个性化的过程,普遍独立于社会和历史的判断。笔者认为,阅读也许是所 剩不多的、未被无孔不入的商业化甚至社会化所完全侵蚀的领域之一。为什么如此认为呢?拉康 (Jacques Lacan)令人信服地提出,社会性的评价要在个人身上生效,必须要在个人进入象征秩序之后, 即个人通过语言的习得开始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感知之后⑧。在本文中,笔者试图说明阅读快感有数种类 型,其中一些在个人落人语言和象征秩序的罗网之前即可获得。文学意义的使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 无意识的、前语言的、先于社会关系的。只有当文学作品在“市场”上流通之后——在课堂或研讨班上 用语言讨论过,以评论文章或研究论文出版过——才具有交换价值,从而服从社会和公共需求的制约并 且满足社会或公共的需要。从这一点来看,文学价值属于极少数还未完全被商品化和社会化的个人需 要的范畴。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着许多大规模商品化之前的产品的使用价值。 在商品的分析中,如果我们从商品的内在用途而非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时间的角度出发,就会 发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元对立本质上是错误的。文学亦可以相同方式考察。例如,杯子用于满 足人们盛水、茶、酒或咖啡的需要,由此它证明了自己具有使用价值;文学作品的使用价值直到它被读者 阅读和理解之后才得以产生。即使这样,其使用价值也不能得到保障——鉴于读者可能因为发现其不 能满足自己特定的需求而拒绝认可它。与鲍德里亚的观点相反,笔者坚持认为一件商品有其内在固有 的价值,即使这种价值不被当作使用价值。除了惯常的盛水、茶或咖啡的用途,一只杯子也可用于盛放 墨水、血液和其他液体。归根结底,盛物的能力就是杯子的内在价值。那么,什么是文本的内在价值呢? 或者笔者可将问题改述成:为什么我们认为文学文本有价值?对于这个问题,一个普通读者可能会简单 地回答:因为阅读让我乐在其中。这个常识性的答案表达了阅读快感和文学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的 确,如果阅读文学作品不让人心情愉快,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自觉地去读书,而不像有些大学生为了应付 作业不得不阅读他们不喜欢的文学作品呢?这种常识性的解答与弗洛伊德(Freud)、拉康和巴特 (Barthes)等理论家深奥的见解倒也相距不远。弗洛伊德一直强调不会奢望自己能够解决艺术作品价 值来源的问题,然而,他也一直在力图证明艺术家原始的潜意识幻想或欲望在艺术价值创造中的作用④。 追随着弗洛伊德的脚步,拉康称艺术品为“欲望的产物”。拉康用自己的话重述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如 果一个欲望的产物……具有商业价值……是因为它的作用有益于社会……一般来讲,可以说作品通过 展示至少有些人能够生存于欲望的压榨,来抚慰人们内心的躁动不安。”拉康继续谈到,但是对于让人满 足的艺术,“一定还有其他的作用,换句话说,它满足了人们苦思人生的渴望。它提升了内心修养……鼓 ①②③Jean Baudrillard,“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in Selected Writings,ed.by Mark Poster Jaques Lacan,Eerits:A Selection,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New York:No.on,1977),65_7 1.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64,69. ④他对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分析是其观点的典型例证。参见Sigmund Freud, “The Moses of Michelangelo,”in Character and Culture(New York:Collier Books,1963),80—108;and Leonardo Da Vinci: A Study in Psychosexuality(New York:Vintage Books,1947)。 31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励了自我克制”①。 二、文学的初始价值 笔者认为,无论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文本的初始价值可能在于它所引起的快乐或不快的 反应。文学是人类的创造物,作为人造的产品,它应人类需求而开始存在。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文学 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娱乐。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学者们都同意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能带给读者快乐的 特性。正如贺拉斯在《诗艺》中所言,诗人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和提供娱乐,诗歌不仅要给人以美感,还 要给人以愉悦(23。锡德尼在《为诗一辩》中重申了贺拉斯的主张,并更直截了当地宣称诗歌的两大功能 之一就是娱人⑧。虽然文学的新古典主义推崇文学的另一大功能,即道德教化,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 强调文学的娱乐作用。当代的理论家更强调审美体验与快感的密切联系。比如,西尔瓦诺·阿瑞提 (Silvano Arieti)指出:“审美愉悦不仅是认知行为,更主要的是愉快的体验。”④那么,文学的价值究竟是 如何与身心快感发生关系的呢?笔者认为,这种关系可能有两种基本形式:寻求快乐的渴望和减少紧张 的需求。这两种动机其实属于一种,即追求快乐。简而言之,文学通过提供情感和精神的满足使读者感 到愉悦。亚里士多德在声称摹仿的冲动是诗的最初动机时,也强调了在摹仿中暗藏的追求愉悦的动 机⑤。在强调摹仿能够带来愉悦的特性时,亚里士多德涉及了认知愉悦——这是笔者将要在下文展开讨 论的三种审美愉悦的基本形式之一。 现代学者们断言追求愉悦不仅是写作的动机,而且是阅读的动机。巴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如果我愉快地读一句话或一个故事,这是因为它们是被愉快地写出来的(这种快乐与作者的怨言并不 矛盾)。”⑥如果愉悦是文学价值的关键因素,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文学的愉悦来自何方?为了回答这 个问题,我们可以调查意义建构的模式来得到一些线索。接受理论告诉我们,意义既不存在于文本中, 也不存在于读者的思想中。它存在于文本和读者之间的虚拟空间。诺曼·霍兰德在其精神分析的阅读 模型中提出:每个读者都有建造在个性幻想和防御机制的结构之上的固定的身份认同;同样地,每个文 本都建造在作者幻想和防御机制的结构之上;意义是读者的身份认同和作者的幻想防御机制的结构之 间交流的结果④。他的模型建立在阅读的认知心理之上,因而分析意义形成的过程非常有说服力。然 而,就阅读快感而言,笔者需要构想出一套基于此的新模型,因为快乐并非等同于意义,而是意义的效 果;而且其位置处于读者的思想中,并不在于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虚拟空间里。在笔者的观念中,意义是 快乐的基础。通过读者和文本的交流产生的意义引起了快乐或不快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存在于读者的 思想中。意义能够被交流但是快乐不能,因为一旦你用语言或符号表达出了快乐,它就不再是快乐,而 是对快乐的再现,至少一度离开过原初的快乐。在此意义上,阅读快感是自我导向、自我中心并自我反 ①②Jacques Lacan, 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 ̄,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Harmodsworth: Horace,A Poetica,in Vincent Leitch et al,eds.,Norton Anthology o厂Theory and Criticism(New York:Norton, Penguin Books,l977),111. 2010),124,130. ③Philip Sidney,“An Apology for Poetry,”in Hazard Adams,ed.,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San Diego and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1),158. (垒)Silvano Arieti,Creativity: e Magic Synthesis(New York:Noaon,1979),1 80. ⑤⑥请参见Aristotle,Poetics,in HazaM Adams,ed.,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50。 Roland Barthes, e Pleasure of£ Text(New York:Hill and Wang,1975),4. ⑦霍兰德的阅读模型经历了从文本中心转移为读者中心,再演变为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这个演变过程可从他对 阅读心理的一系列研究中清晰地发现,从弛e Dyaami ̄ofLiterary Respons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3—30;到Five Readers Reading(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5),13—40,and The Brain of Robert Frost(New York:Routeledge,1988),135一l53,及The Critical,(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48—57。 32 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价值理论 省的。它具有两面性:既是阅读交流本身也是阅读的效果。 在确定了读写快感在文学价值构成中的位置之后,我们可继续探讨另一问题:文学愉悦的本质是什 么?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类幸福的最原始的形式就是性快感:“性爱给了我们的压倒一切的快感以最 强烈的体验,并给我们提供了寻求幸福的一个模式。还有什么比我们坚持沿着我们最初遭遇的路径寻 找幸福更自然的呢?”①根据这样的思维路径,有些学者干脆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性欲的观点。这一观点 也曾被叔本华(Schopenhauer)、劳伦斯(D.H.Lawrence)、弗洛伊德、特里林(Lionel Trilling)、拉康、巴特 以及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学者更加巧妙地加以论证。此观点足以诱惑学者们得出文学的满足 本质上与性有关的结论。这种关于文学快感的看法尽管有一定的依据,但也有几分狭隘,因为它仅仅将 审美愉悦从病原学角度设想为精神紧张的释放。诚如欧内斯特·沙克特尔(Ernest Schachte1)批评的那 样,这种观点用来解释性快感的来源都远远不足,因为它没有区分人类和动物不同的性满意度②。此外, 性快感只是身体愉悦的一种形式。文学愉悦作为精神愉悦的延展要比性愉悦包含更宽泛的领域。弗洛 伊德意识到了性起源说的缺陷,因而为文学的快感提出了“前期快感”的概念:“作者通过变形和伪装软 化了白日梦的利己性质,他在描述自己的幻想时,提供了其中纯形式的——即美学的——愉悦,并以此 来收买我们这些读者。我们给这类愉悦命名为‘额外刺激’(incentive bonus)或‘前期快感’ (fore.pleasure)。作者向我们提供这种愉悦是为了有可能从更深的精神源泉中释放出更大的愉悦。我 认为,一个创造性作家带给我们的所有的审美愉悦都具有这种‘前期快感’的性质,而我们对一部充满 想像力的作品的欣赏实际来自我们精神上紧张状态的消除。”③ 弗洛伊德、拉康、巴特、福柯(Foucault)、德里达(Derrida)、克里斯蒂娃、伊格尔顿、特里林、布鲁姆 (Bloom)和詹明信(Jameson)等学者,尽管他们的论题和关注点各不相同,但是都认为文学快感本质上是 身体感官的。巴特声明:“文本的愉悦在于我的身体自寻其乐时——因为我的身体和我自己各有所 爱。”④詹明信总结了巴特有关愉悦的看法:“已故的巴特的观点……也许可用下面的话阐述(道理已经 不言而喻,但下文能使其更明晰):他教我们用身体阅读——也要经常用身体写作。”⑤阿瑞提在他有关 创造性的研究中,假定了一个感觉和知觉的基础:“艺术需要一个令人愉快的感知背景,通常具有视觉、 听觉和性的本质。感性认识就像建造美轮美奂的大厦所需的砖块。”⑥无论这些理论家们的理论背景如 何,他们都持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即文本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需求。 因此,文学的价值来源于阅读与创作时的快感,而文学快感是一种生理心理学现象。对此,如果从 拉康给弗洛伊德的驱动力(trieb或drive)的概念重新下的定义来看,我们能够得到更充分的理解。拉康 用一个由“需要”(need)、“渴求”(demand)和“欲望”(desire)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体系来取代弗洛伊德的 驱动力(drive)。“需要”是一个纯粹的本能的欲望,来源于身体本能对真实对象的需求,例如食物、水、 空气、爱等等。读者在文学作品中有意识地寻找令人兴奋的浪漫、冒险、色情等内容而获得的愉悦,就属 于这个满足的范畴。渴求和欲望两者互相关联,且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一个人在阅读中获得的难 以名状的快乐就属于这个无意识的领域。渴求是对他者的渴求,通常渴望得到他人的爱。“渴求”是前 语言的,“揭示了在有意识的生活中存在着的,处于刻意的语言压力之下的无意识欲望和自恋”。“欲 ①Freud,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New York:Norton,1961),29. ②Ernest Schachetel,Metamorphosis:On the Development of Affect,Perception,Attention,and Meomry(New York: Basic Books,1959),68. ③Sigmund Freud,“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in The Freud Reader,ed.Peter Gay,(New York:Norton, 1989),443. ④Roland Barthes,The Pleasure ofthe Text,17. ⑤Fredric Jameson,“Pleasure:A Political Issue,”in Formations of Pleasure(London and Boston:Routledge&Kegan Paul,1983),9. ⑥Silvano Arieti,Creativity:The Magic Synthesis 17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望”是脱离于渴求的某一特定的满足。它和弗洛伊德的愿望(wish)相似,但不完全等同。它“既不是对 满足的需要,也不是对爱的渴求,而是一种来自于从后者中剥离出前者之后的不同的状态,即它们之间 分裂(Spahung)的结果”①。欲望与“缺失”(1ack)相关,就拉康而言,这一点可界定主体的身份。拉康认 为,欲望的产生是因为主体从一出生就有缺陷;更确切地说,他的缺陷从子宫里性别分化的那一刻就开 始了。拉康一再援引柏拉图的《会饮》(Symposium)中由阿里斯多芬尼斯(Aristophanes)讲述的故事,并 南此声称失落或“真正的缺乏”来源于性,与主体不能恢复雌雄合体有关②。这种“真正的缺乏”源于主 体内心与自己存在的疏离。主体能够补偿这种疏离的唯一方法,就是超出自己的“男性”或“女性”,与 异性成员形成新的性别结合。换句话说,一个主体只有通过性别“结合”才能恢复失去的同一性。这种 原始的失落在某种程度上与弗洛伊德、D·w·温尼科特(D.W.Winnicott)、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玛格丽特·S·马勒(Margret S.Mahler)等儿童观察者所持有的失落观,如离开子宫或与母体分 离,有所不同。因为这种失落似乎包含了胎儿期和性器期,而且拉康似乎还暗示了可以通过性的结合重 新获得。除了原始失落,拉康还在其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中设想了一种相当于自体客 体(self-object)分化的次级失落或缺乏。 通过对弗洛伊德婴儿身体区域分配理论的扩展,拉康也扩展了母亲在塑造主体感知快乐时的作用。 在拉康和弗洛伊德的体系中,母亲都被当作欲望的原始对象——第一个自体以外的爱的对象。对母亲 产生爱的原冈如下:(1)婴儿出自于她;(2)她更有可能给婴儿提供营养和舒适;(3)她是主体在生长经 历中所想像的、拉康所谓的“小它物”(ohjets petit autre)的重要来源:她的乳房、声音、注视、触摸和摇晃 等都是与自体没有清晰区分开的、和其他事物一样的没有完全掌握的对象。在主体生活中有许多这样 的对象。这些对象的价值源自对主体自体所缺失的部分的认同,无论这些缺失的部分是冈为身体构造 的原冈而天生缺乏,还是其他的一些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小它物”,因为 它可被视为人们产生与缺失有关的欲望的原因。另一方面,文学体现了对他者的欲望。读者看完一本 书就会想读另一本,这样的事实证明了文学象征性的“小它物”的地位。冈为既然一个人不再渴望已经 拥有的东西,那么他渴望的对象便不断地延展。文学也可看作拉康的镜像,因为它反映了读者想像中与 自体对应的角色,确认了一种虚幻的整体认同感。不论一个人在作品中读出了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将自 己当作读者这一事实本身就根植于主体一再确认其稳定的身份的需要。 尽管拉康对失落的起源的看法稍有不同,但他与弗洛伊德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认为失落开启了欲 望,欲望的满足产生了快感,尽管拉康所指的欲望永远不会得到满足,永远存在,不断地被替换和改造成 新的快感的形式。笔者希望将它们称为口唇快感、性器快感和胎儿之乐。胎儿之乐或称迷醉 (jouissnce),指“与母体分离之前胎儿所感受到的一种身心统一极度幸福的体验,此时的母体可隐喻为 狡猾的蛇带给人类原罪之前的伊甸园”⑧。在这些快感的形式中,我们可以确定文学的以无意识方式存 在的内在价值. 三、文本愉悦是文学价值的核心 在《文本愉悦》一书中,巴特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快乐的写作能否保证我、作者、读者的愉悦呢? 点也不。我必须找出读者(必须‘搜寻’他),冈为我不知他在何处。一个极乐的空间冈此被营造出 来。对于我来说,必要的不是读者‘本人’,而是这个空问。在这里,充满矛盾的欲望和难以预测的极乐 Jaques Lacan,Ecrits:A Selection,287. ( Jacques Lacan。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204—205 ③t/agland—Sullivan,Jacques Lacan and the Philosophy oJ。Psychoananlysis,75. 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价值理论 都有可能存在:赌注还没有下,游戏还可以进行。”①由此可见,读者要体验文本的欢愉所需的不仅是写 作快感。还需要什么?巴特给出了下面的答案: 无论我何时试图“分析”给我带来喻悦的文本,体会到的不是我的“主体性”,而是“个体性”,即 把我的身体和其他身体区别开来,并适应自身的痛苦和愉悦的特性:我体会到的是自己极乐的身 体。而这种极乐的身体也是“我历史的主体”;因为正是传记、历史、社会学、神经症等因素(如教 育、社会阶层、童年时期的状态等)的复杂发展过程的综合,我才掌握了(文化的)愉悦和(非文化 的)极乐之间充满矛盾的互相影响,我才把现在的自己写作一个不是来得太早就是来得太晚的尴尬 的主体(这个“太”表示的并非遗憾、缺陷或时运不济,而只是表达不在场(D_OI3一site)之意):漂泊着 的不合时宜的主体。② 尽管这段引文认可了阅读中的个性化特征,巴特似乎还陈述了与之矛盾的观点: 欢愉的文本,即满足、充盈、引发精神欢快的文本:来自文化而不与之背离的文本,与舒适的阅 读体验联系在一起。极乐的文本:表现失落状态的文本,令人不舒服(也许到了某种厌烦的地步), 扰乱了读者历史、文化、心理的定势,动摇了读者品味、价值观和记忆的稳定性,造成了读者和语言 的关系的危机。③ 这段引文为阅读快感分配了明确的价值标准的层次。巴特假设了两种阅读快感:“愉悦”(plaisir), 这似乎来自于更简单直接的阅读;“迷醉”(jOHSSaI'ICe),这似乎来自于一种崩溃或断裂感。他的假想存 在一些问题。首先,它暗示了精英式的对待阅读快感的态度。巴特所谓的“欢愉的文本”意指以传统方 式写作的“读者文本”,而“极乐的文本”意指用后现代风格创作的“作者文本”。确实,从某些普遍采用 的标准来看,文本具有不同的品质。但是,阅读快感并没有通用标准。笔者在本文开始就指出阅读快感 是因人而异的。读者对文本的喜爱程度主要取决于他的教育、教养和身份。无论是何背景,阅读快感的 价值都只能由读者的个人尺度来衡量,而不能依赖通用标准。鉴于不同的个人经历,一个中等文化程度 的读者在侦探故事中获得的愉悦,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在乔伊斯、普鲁斯特或贝克特作品中收获 的愉悦,具有同等的价值。其次,巴特的极乐概念可能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从常识来看过于简单。如 果一个文本动摇了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历史的设想,读者就很可能放弃阅读,或者不得不忍受情感的不 适甚至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毫无快乐可言。巴特谈论的极乐似乎和一位解答了数学难题的数学家体 会到的快乐别无二致。普通读者从不敢奢望享受。对于普通读者,它不能产生愉悦,因而没有个人 价值。 在《诗歌、快乐和政治》一文中,特里·伊格尔顿提供了更合适的有关文学愉悦的分析。他设想文 本中存在着三层快感或不快:(1)内驱力在经济上或文本符号上的表现;(2)体现为不同形式的意识形 态内容的心理机制和策略;(3)任何具体的历史的读者所依恋的或放弃依恋的意识形态意义。就阅读 快感而言,这三个“层次”可被视为处于不断的错综复杂的权衡交易状态中:“对于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读 者,这些‘层次’可能合谋、冲突,或者一方与另两方互相对抗。但是,这些‘层次’的结合不仅取决于具 体的历史的读者,而且取决于历史本身;历史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换句话说,这三个层次可被理解为 快感、意识形态和符号为了占据优势地位而博弈的过程。 伊格尔顿关于权衡交易的观点说明了文学意义和价值的形成来源于快感、符号和意识形态相互作 用的假设。让人欣喜的一个巧合是,这三个概念正可与弗洛伊德最终确定的心理机制的模型相应,即本 我、自我和超我。他早期在《梦的解析》中构建的冰山模式从根本上区别于这个结构模型。拉康并不喜 欢这个晚期的模型,因为他认为它隐含着一种综合,而且在语言上缺乏早期模型的暗示性。因此,他呼 ①②③Roland Barthes,The Pleasure ofthe Text,4,62 3,l4. ④Terry Eagleton,“Poetry,Pleasure and Politics,”in Formations of Pleasure(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35 1983),6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吁回归早期的弗洛伊德理论,尤其是他早期的心理结构理论。 即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弗洛伊德后期的模型对于文学研究更有说服力,因为它不仅保留了早期结 构的本质特征,还涉及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准确地说,因为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包含在一个综合体 中,这个模型对于文化研究尤其有力。此外,后期的模型在语言上也具有暗示性,只不过其暗示需要梳 理提炼。弗洛伊德的后期模型及其对文学分析的解释在表面上存在不足,是因为人们在想像中而非直 接地关注其意义。从而低估了这种模型。尽管弗洛伊德没有明确提及,但他暗示了自我在本质上是符号 性的中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我”。笔者认为,“我”就是一个符号性的中介。因为它是各方互相 联结的结果,代表了一个结构原理。弗洛伊德明确指出:“自我是一个组织,它依赖于所有构成要件之间 自南地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可能性。”④作为“我”的自我或多或少与拉康和艾米尔·本维尼斯特 (Emile Benveniste)的主体理论有相同之处。拉康、本维尼斯特、巴特等理论家已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没有 主体的话语无法实现其功能,主体只能由话语构成。如此而言,话语和主体几乎是同质的。本维尼斯特 强调:“主体性确实是以语言的运用为基础的O”②因此,笔者认为自我本质上具有符号的功能。 四、文学价值的综合评估模式 文本的愉悦相当于本我。它不断地争取实现欲望。从读者的立场看,文本一定得有愉悦性,否则读 者不会麻烦去读它了。意识形态相当于超我,它包含着一整套可接受的社会、道德和政治等价值观。它 总是力行自己快乐形式的标准并传递着价值观。符号作品就像自我,它在追求快感的本性和意识形态 之问充当调节者,协商着意义和价值的实现。意识形态和愉悦以互不相让的倾向性为特征,语言符号则 是一个中立的代言人。愉悦根据快乐原则行事,力 争体验到快感。意识形态依据完美原则行事,而且 总是寻求将其强加到愉悦上。通过符号的调停,两 个竞争者达成了交易,文学价值也随之产生和实 现。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价值形成模型:文学价 值=愉悦+意识形态+符号。在笔者所构想的文 学价值模型中,这些术语间的交互作用可凭借图1 的格式塔的i角简图来表现。 图1 在这个模型中,愉悦是阅读的效果,也是阅读的动机。符号来自克里斯蒂娃研究阅读的语言学的方 法。克里斯蒂娃假定在身体内驱力和节奏、声音、运动等现象之问有一个符号性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 影响出现于它们在语言表达之前。但是意识形态要起到超我的作用似乎略显不足。笔者用“身份” (identity)来取代它。身份与奥托·费尼谢尔(Otto Feniche1)的性格理论③、列克滕斯坦(Lichtenstein)的 ①Freud,Dictionary of Psychoanalysis,ed.Nandor Fodor and Frank Gaynor(New York:Premier Books,1 965),55. ②③Emile Benveniste,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translated by Mary Elizabeth Meek(Coral Gables:University of 费尼谢尔将性格定义为“将内在需求和外在世界中的任务和谐地统一起来的特有风格”和“自我解决问题时优 Miami Press,1971),226. 先选择的方式的恒定性” 。参见Otto Fenichel, e Psychoanalytic Theory fNeourosis(New York:No.on,1945),467。 36 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价值理论 身份主题①以及霍兰德的身份理论②有关。它包括一个人心理结构中(无)意识的幻想和防御机制,特有 的寻求快感的方式,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接受以及道德原则和文化的制约作用等。这是一个价值形成 的操作模型吗?不完全是。人们可能会质疑,既然对一首诗有各种解释,这个模型就是不完整的,因为 它忽视了作者的动机。上述模型最多只反映了读者 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另一个能反映作者的价值构 成的模型。正如读者追求阅读的快感,作者也受制 于追求愉悦或减少紧张的欲望。当作者将自己的 快乐投入于创作时,他(她)就受控于一套属于意 识形态范畴的信念和关注。作者不能公然表达自 己追求的快感,他必须依靠充当防御机制的语言符 号。如此我们就得出了一个稍有区别的如图2的 图2 三角关系,即愉悦、身份和符号。 个文学文本的核心作用可能就是它有能力提供愉悦——既有作者的也有读者的。作者愉悦和读 者愉悦可能相符,但更有可能互不相同。从作者的立场来看,一首诗也许是一首真正纯朴的爱情颂歌; 但在读者眼里,它提供的愉悦可能与作者的感受正好相反。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复杂的文学价值形成 的理论模型。既然意义是文本和读者通过经验协商产生,文学价值就不限于文本。它处于文本和读者 之间的虚拟空间。这个虚拟空间当然存在于读者的 思想中。我们可以将其想像为两个连锁的格式塔 结构中两个三角关系的相互作用。但如此产生的 价值仍是个体的价值。换句话说,这是使用价值, 不是交换价值。文学评论家是一类特殊的读者,弗 莱(Frye)称其为“中间人”,他们最重要的功能就 是在文学价值的实现中发挥“消费者的研究”的作 用。因此我们需要在连锁的读者和作者的格式塔 结构中加上批评家的格式塔。这三个互相咬合的 格式塔形成了波罗米安结⑧,如图3。这可能是文 学评价的完整模型。 图3 波罗米安结是由三个圆环连接成的一组结构,如果其中一环断裂,整个结构将会散架。这似乎是一 个适当的图形,阐明了文学评价中读者、文本和批评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①列克滕斯坦设想每个人都有一个核心身份主题,该身份主题由多种变体体现,正如音乐家为了创造一种主题和 变奏,能够无限地使音乐主题多样化。参见Lichtenstein,The Dilemma ofHuman Identity(New York:Jason Aronson, 1977),141—204。 ②在综合了前人主要的身份认同理论,并且用文学理论家的精确性修改了这个综合理论之后,霍兰德同时从三个 方面定义身份认同:中介、结果和表现。“身份是一个构想,一种我们在一个人身上看到的连贯性的代表方式。身份是一 种表现,一种用语言探测和调查一个自我和其他自我互动的方式。”参见Norman Holland, 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33—34 and The Critical,(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 992),27—28。 ③l12。 波罗米安结是在博罗梅奥家族的盾形纹章上发现的一种图形。拉康用以说明想像、象征和现实这三种秩序的 互相依赖。参见Lacan,Le Sgminaire,Livre XX,Encore,1972—1973,edited by Jacques—Allain Miller(Paris:Seuil,1975), 37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结语 笔者的文学价值模型的演变展现了两个层次的协商过程:第一层权衡了愉悦、符号和身份的关系, 第二层协调了读者、文本和批评家的作用。笔者的出发点是文本的价值在于能够给读者带来愉悦。该 出发点的复杂性在于:文本如何产生愉悦?考虑到这个问题,出发点就必须改成:当文本通过某些记号 或编码的符号交流给读者带来愉悦时,就产生了价值。这些符号交流也结合了身体愉悦的体验。这第 二个出发点又因另一问题而更加复杂:为什么同样的文本给不同读者带来的快感可能不同呢?这个问 题引导我们超越愉悦和符号的层次,将在快感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身份问题包括进来。至此可 以清楚地看出,文学价值是一个包含了愉悦、身份和符号的i重结合体。这又引出了第三个观点:当一 个文本通过代码和符号的交流开始成形,并且受到特定身份的约束,由此给读者带来愉悦时,它就具有 了价值。这个观点可演变成前文所述的数学公式:文学价值:愉悦+身份+符号。但这不是最终 的模型,因为由此产生的文学价值仍是满足个人消费的个体价值。笔者最终的观点包括读者的个体模 型、作者和批评家。这三种格式塔完形的意义协商可能为文学评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范围,涉及文本价 值、读者价值和批评家价值。在读者阅读的单一格式塔中,价值实现的空间是最大的。在读者和文本的 双重格式塔中,文学价值受限于读者和文本的意义协商,价值形成的空间被压缩了。在三重格式塔中, 文学价值被进一步限制,价值形成的空间最小。但是,在这样小的空间阐述的文学价值代表了对文本的 个平衡的评价。受限制的空间意味着文学价值也是有限制的。本文的结论是:文学价值的内核是阅 这一维度 读和写作带来的身心快感,后现代的到来并没有改变这一内核,后现代的文学价值评判因此不应该忽视 【责任编辑:李青果;责任校对:李青果,赵洪艳】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