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方式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茂名市茂南区高山镇中心小学 刘剑霞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学校,学生阅读不广,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灵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平时积累得太少,入不付出。如何在教材中灵活巧妙地融进“小练笔”训练,加大小练笔的密度,提高小练笔的质量,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不受篇幅、命题的限制,训练形式多样,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练笔流于形式, 没有挖掘到适合小练笔的方法,导致收效不大。更有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凭借教学经验确定某课书的小练笔,结果是千人一面。小练笔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选定了《三年级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方式研究》课题进行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是否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写作的素材?是否可以让孩子从写一段话开始对写作真正地感兴趣?是否可以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为孩子的写作服务呢?在教材中灵活巧妙地融进“小练笔”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练笔流于形式,没有挖掘到适合小练笔的时机,把握好小练笔的度,导致收效不大。且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1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常常是从教师的“教”出发,教师凭借教学经验确定某课书的小练笔,学生奉命而作,结果往往是千人一面,小练笔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而我国致力于课堂练笔研究的同行很多,但其着眼点大都是从文本出发,即看课文有哪些可供训练的点,对学生的学情很少分析,造成了在学生与课本之间划上一道深深的鸿沟的可悲现象。因此,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选定了《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
2、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
3、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生活是作文之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
-2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自信的氛围中快乐地习作,有创意地表达,写出真实真挚、充实生动、自然清新的片段。
2、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将新课程实验教材资源与小练笔有效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以及便于大面积推广的教学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精心设计有效的练笔内容
设计有效的练笔内容,关注学情,让文本和学生走向和谐。从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使他们有活可写,有情可抒。
(二)把握有效的练笔时机,让学生有感而发
我们认为根据在教学过程中顺水推舟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更重要的是,练笔随即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 1、说”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少不了说的练习。因此,根据学生的说,我们可顺势让他们写一写,让“说”为“写”铺设平台,以此降低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
-3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悟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有描写至真至爱的亲情,有抒发纯洁无瑕的友情,有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等,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让学生在感情氛围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 5、爱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学的范本,值得大家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好好吸收。但在崇尚自由与个性的时代,学生对文本的吸收可以是多元的。因此在学习中,要让学生自由发现,自由选择,看看课文中什么最吸引你,哪怕是几个词,一段话。学生根据喜好,可模仿某一个句子、某一片段写一写,可用喜欢的几个词编一编,以体现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6、究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激活式的全新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应该抓住学生意欲探究的内容,引导他们超越文本,展开研究,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探索研究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方式 1、仿写——读写迁移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文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老师说的要写得生动具体。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
-4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这样学生自然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2、扩写——填补空白
扩写就是紧扣中心。语文教材中,有的地方写得含蓄,有的地方写得简练,有的地方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扩展、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补扩充。 3、补写——再现形象
教材中省略号意蕴深远,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空白。如情节的跳跃跌宕,意味的隐藏,视点的转换……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空白,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把“空白”补出来。这样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更能提高练笔的效率。 4、续写——拓展想象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课堂小练笔的研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研究中,应强调学生探究文本,深化文本,参与实践,感悟人生。
-5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3、循序渐进原则
小练笔的思维过程,也是言语意识过程。学生言语意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4、激励性原则
加强信息的及时反馈,好的小练笔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使课后小练笔效果达到最优化。 七、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我校三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1.观察法,以交流、检查等形式对学生课后小练笔进行分析。
2.调查法:对学生课后小练笔的兴趣进行问卷调查。 3.经验总结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整方案。 主要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学习有关小练笔的理论知识,攒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构建详细研究方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小练笔设计与实施。 2、互相听课、交流、研究,分析课堂小练笔设计的不足和成功之处。可重点选取其中几节课,形成个案分析。
3、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践研究进行阶段总结。
-6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撰写科研论文、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与应用阶段() 整理并汇总研究材料与阶段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填报提示:呈现研究成果形式和预设研究成果名称。) 研究成果形:1.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报告。2.小练笔习作3.教师论文、教学设计等。
研究成果名称:探索出课堂小练笔的教学模式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