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系列训练一:学会感悟
——“有感而发”写作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有感而发。
2、初步掌握写作的结构、方法、标点的运用等基本知识。
3、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教学重难点:
能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有感而发。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书的第一单元,我们和大家一起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世界,我们感受到了散文的清新隽永,领略了诗歌的热烈浪漫,也体会了小说的曲折跌宕。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那些看似简单的事件和平凡的文字,却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人文画卷呢?
那就是“感动”!写文章不是为写而写,不是无病呻吟。我们写文章,是因为心中有了感受,需要把这种感受写出来与人交流。“有感而发”,是写作的根本原则。
二、探讨“如何做到有感而发”。(结合书本) 1、“感”从哪里来?
教者明确:感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2、怎样观察?
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悟。
口语训练:步入初中的大门,一切都那么的新奇有趣。在新的校园里,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哪些内心的感受体会呢?
3、观察什么? 观察景: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观察物:
有谁像竹那样正直!梅是越盘曲嶙峋越惹人喜爱,松是越奇形怪状越值得赞叹。唯有竹是直立的。曾看过一本画竹的图谱,言道画风中之竹,切不可将竹节画成弯曲,要表现风竹之弯腰,让节间有些倾斜度即可。此可谓得竹之精髓。些许风怎能让竹屈服?细看竹的纹理,丝丝笔直。顺其纹理剖开,纵然四分五裂也是笔直的竹条。且不说竹身,只观赏一下竹叶吧。那也是直直的形状。条条叶脉,条条笔直。
观察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
1
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观察事:
在青海,曾经发生过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天,一头渴极的老牛,突然冲上公路拦住为极度干旱的人民送救命水的军车讨水喝。主人打得老牛皮开肉绽,它也丝毫不动。老牛凄厉的哞叫伴着沙漠阴冷的风,十分悲壮。一个运水的战士冒着受处分的风险,取出半盆水放在老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喝水,而是仰天长哞,呼唤它的小牛前来喝水。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眼里满含泪水,不等主人吆喝,掉转头,和小牛一起慢慢地往回走去。
所有的人都泪流面…… 三、明确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写作的基本格式:
1、作文标题中不能再用书名号。
2、标点中“ , 。 : ; ?! ( ) 、《 》”在作文本中占一格;在每行第一个格中不能出现, 。 ? ! ” 》 ) 、 : ; 3、—— „„占两格。
4、文章要合理分段,切不可一段到底。 (二)文章结构
1、文章在结构上讲究“风头、猪杜、豹尾”。开头像风头——小巧玲珑,精美好看;中间像猪肚——内容丰富,饱实充满;结尾像豹尾——短小精悍、收尾有力(或耐人咀嚼)。 2、开头的方式:
第一,平铺直叙,直接入题 第二,开门见山,落笔点题 第三,引用诗文、格言、警句 第四,设法吸引,先声夺人 3、结尾的方式:
第一、随着情节,自然收束 第二,交代结果,点明中心
(三)选材必须健康、贴近生活。
四、本次作文: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同学们,拿起笔来吧,让我们感受“父爱”,感受“母 爱”! 请同学们围绕“父爱”或者“母爱”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哟!
写作要求:
1、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细节中感受温暖。 2、字数500字以上。 五、范文欣赏
像空气一样的母爱
中考那紧张的气氛传染了每一个迎接它的考生,大家都如饥似渴地“啃”着书本。我也不例外。也许是中考的压力太大,我异常烦躁。
夜深人静时,我还在心慌意乱地翻着语文书,却一点也看不进去。这时,妈妈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热腾腾的牛奶。
2
“妮子,明天就要中考了,今晚就别看书了,喝了牛奶,早点睡吧!”妈妈微笑着关切地说。
虽然知道妈妈的心意,但是烦躁使我变成了一只刺猬,妈妈成了发泄的对象。 “我不想喝,我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了,还有空喝牛奶吗?”我头也不抬。 “明天考试,你还是早些睡吧,否则明天会没精神的。”妈妈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
“你别烦我了!害我书都看不进去了!”我朝妈妈大吼。
气氛一下子变得很死寂,很尴尬,妈妈就像没有甲壳的乌龟一样被我扎得遍体鳞伤。我知道妈妈是关心我的,我也知道,我伤害了妈妈。其实,我真的不想说那些尖利、刻薄的话,可不知为什么,一张口,这些话就像连珠炮一样射了出来。 妈妈默默地收拾着我铺在床上的书本,见我没有“睡意”,转过身叹了口气,轻轻地带上门。
听着妈妈掩门而去的脚步声,望着眼前冒着热气的牛奶,我心中充满了内疚,我多想跑出去对妈妈说声“对不起”。可是,我没有勇气。
在这个寂静的夜晚,我伤害了妈妈,妈妈却一笑而过,对我如此宽容。博大的母爱,让我感到如此的伟大,却又让我充满了罪恶感。
我关了灯,听到妈妈走近而又离开的声音,我望着天花板,下定决心,明天我一定向妈妈道歉。
我突然觉得,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却常常忘了它的存 在。
【讨论】:这样的一篇文章,你认为有怎样的特点?你又有怎样的收获呢? 【点评】:本文描写了“我”和母亲之间一场平凡的“战争”,但作者却构思巧妙,举重若轻,以“伤害”的痛苦矛盾来反衬出母爱的宽容博大。并且文中对人物生动的内心世界的描绘,使读者受到更深的心灵震撼。
六、情境创设:
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构思创作。 【附】《烛光里的妈妈》歌词:
妈妈 我想对您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 我想对您笑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 女儿已长大
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妈妈 我想对您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 我想对您笑
3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 女儿已长大
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 相信我
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