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言虚词(二)

文言虚词(二)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常见文言虚词(二)

. 序 号 11 虚 用 法 词 以 ⑪ 介词 ① “拿”“凭借”“用(凭借)什么身份”“依据”“按照”等。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② “因”“由于”。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③ “在”“从”等。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用法相当于“于” ④ “和”“跟”“率领、带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⑫ 连词 ① “而、而且、又、并且”。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② “而”(或省去)。表示,连接状语或中心语。修饰关系 ③ “因为”,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④ “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⑤ “而”“来”“用来”“以至”。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往往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⑬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表示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矣 语气助词 ① “了”(或不译)。用于陈述句尾,表肯定、已然、将然语气。 ② “了”“啊”。用于感叹句尾,表感慨、讥讽、赞颂语气。 ③ “吧”,用于祈使句尾,表请求、劝勉、禁止语气 ④ 疑问句尾,表疑问。 例 句 ⑪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时操军兼以疾疫,死者大半。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 ③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④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⑫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④余于四人拥火以入 ⑤作《师说》以贻之 ⑬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①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肯定) 今已亭亭如盖矣(已然) 若属今为之虏矣(将然) ②死生亦大矣(感叹) 呜呼,烈矣!(赞颂) 甚矣,汝之不惠!(讥讽) ③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请求) 公子勉之矣(劝勉)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禁止) ④年几何矣 出 处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赤壁之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 《谭嗣同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 《游褒禅山记》 《涉江》 《归去来兮辞》 《信陵君窃符救赵》 《游褒禅山记》 《师说》 《石钟山记》 12 13 《赤壁之战》 《项脊轩志》 《鸿门宴》 《兰亭集序》 《谭嗣同》 《愚公移山》 《毛遂自荐》 《信陵君窃符救赵》 《冯谖客孟尝君》 《触龙说赵太后》 因 ① 介词,“凭借”“因为”“由于”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通过”“趁着”“凭借”“经过”(因为) 等。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廉颇蔺相如列传》 据、方式。 过) 《鸿门宴》 不如因善遇之(趁着)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 《过秦论》 ② 连词“于是”“便”“就”等,②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顺接上文。 《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便) 14 于 ⑪介词。它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 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 ⑪ 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①“在“、”在„„方面“、“在„„ 中”、“向、到、自、从、跟、同、对、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对于、给、由于” 等等。引进动作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的时间、处所、范围、 故燕王欲结于君(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对象、方面、原因等。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到) “长于臣。”(比) ② “比”“胜过”或不译。放在形②良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③“被”。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之的主动者。有时动词前还有“见”于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受”等字和它相应。 ⑫与“是”合成复音虚词。用法与现 ⑫ 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于是项伯复夜去 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承接连词 或因果连词相同。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是”属于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等。 与 语气词 ①表停顿,可译为“吗” “么”、“呀”,也可不译。 ②疑问语气词,表示是非问,“吗”、“么” ③用于特指问句,即另有疑问词的问句,疑问的重点在疑问词。 ④用于选择问句 ⑤表示明知故问或反问。 ⑥表示推测、估计。“罢” ⑦用于感叹句中,表示感叹“啊”“罢”“呀”等。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①表示感叹语气。 哉 ②表示疑问语气。 ③表示反问语气。 ⑪ 判断副词“是“”就是“ ⑫ 连词,①承接关系“就”“便” ⑧假设关系“假使”“如果” 则 “那么”“就”。 ⑨并列关系,常不译。 ⑩转折关系“却”“但” 《赤壁之战》 《鸿门宴》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说》 《〈指南录〉后序》 《鸿门宴》 《劝学》 《赤壁之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鸿门宴》 《捕蛇者说》 15 16 17 ①我之代贤与,于人何所不容? ②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与? ③谁与哭者? 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⑤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⑥势之于人也,可不慎与? ⑦何其爽与?(爽:差错) ①噫吁嘻,危乎高哉! 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论语·子张》 《史记·甘茂列传》 《礼记·檀弓上》 《孟子·梁惠王上》 《屈原列传》 《史记·楚世家》 《封禅文》司马相如 18 19 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⑫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⑪ 代词,①代人、事、物、时间、⑪ ①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 地点等。②用在数词后面“个”之,悲余志焉。 “样” ②二者不可得兼。 ⑫ 助词,①用在判断句中,表停顿。⑫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 ②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③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用在定语后置句中,做定语后置沛公也。 的标志。 ③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之 ⑪ 代词。①代人、事、物。(代人⑪①作《师说》以贻之 《蜀道难》 《石钟山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岳阳楼记》 《劝学》 《季氏将伐颛臾》 《师说》 《师说》 《〈指南录〉后序》 《鱼我所欲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鸿门宴》 《雁荡山》 《师说》 20 多为 第三人称) ②指示代词“这” ⑫ 助词 ①结构助词“的” ⑪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⑫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⑬④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得” ⑭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⑮⑤用于动词后,不译。 ⑯⑥用于形容词后,不译。 ⑰⑦用于副词后,不译。 若 ① 代词。代第二人称“你(的)”“你们(的)” ② 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③ 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而言之不详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也,欲人之无惑也难也。 ⑥公将鼓之 ⑦久之,过江 ⑧顷之,烟炎张天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③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师说》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说》 《石钟山记》 《烛之武退秦师》 《石钟山记》 《师说》 《曹刿论战》 《柳敬亭传》 《赤壁之战》 《鸿门宴》 《赤壁之战》 《岳阳楼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