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
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22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
24齿式:将哺乳动物单侧上下齿列的数目分别列于分数线上下方的表示方法。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27卵胎生:受精卵不排出体外而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幼虫再产出,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由卵内的卵黄提供,受精卵与母体不发生营养关系。
28胎生:哺乳类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儿时才从母体产出的生殖方式。
29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
30次生腭:使呼吸畅通效率提高,在吞食大型食物时可正常呼吸,鳄类有完整的次生腭鼻腔和口腔完全分开。
31口漏斗:杯形,内壁有黄色的角质齿。
32婚垫:繁殖季节雄性前肢内侧第一、第二指基部隆起成婚垫上富有粘液腺或角质制可加固抱对作用。
33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的骨框,保护心、肺并有呼吸运动作用
34愈合荐骨:鸟类特有的结构有少数的胸椎、
36旅鸟:夏季在我国某地以北繁殖,冬季在我国某地以南越冬,仅在春秋季节规律性地从我国某地路过的鸟类称为旅鸟或过路鸟(如极北柳莺等)
37早成鸟:雏鸟浮出来既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咽已张开,腿脚有力,在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大多数的栖鸟类和游禽属于这种类型。
38晚成鸟:雏鸟浮出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小绒,眼睛不能睁开,需由亲鸟衔食饲喂,继续在巢内完成后期发育,才能逐渐独立生活(雀形目,攀禽及一部分游禽类)。
39候鸟:随季节的不同而有规律变更栖息地的鸟类。
40留鸟:终年留居在其出生地和繁殖地,已完全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的鸟类。
41迁徙:一些鸟类会随季节的不同而有规律变更栖息地,这种规律性迁飞的习性称为迁徙。
42源泊鸟;留鸟中有不少种类秋冬季节具有源泊或游荡的性质,以获得食物供应,这种鸟称为源鸟。
43孵卵斑:除少数种类之外参与孵卵的
44尾综骨:
45龙骨突:
46胎盘:
47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生是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产出,造成大量流血。包括环状胎盘和盘状胎盘
48无蜕膜胎盘:无脱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出生时就像手与手套的关系一起易于脱离,不使子宫壁大岀血。包括散布状胎盘和叶状胎盘。
49闭锁式骨盆:爬行动物髂骨与荐椎的横突相连接,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联合,所构成的骨盆。
开放式骨盆:鸟类腰带的左右坐骨和耻骨不在腹中线处相愈合,而左右分开,并向侧后方伸展,
50洞角:真皮的骨质心和表皮角质鞘组成,无分叉,终生不脱换,雌雄均有
51实角:真皮骨质角,分叉,多为雄性有,每年脱换一次。
52双重呼吸:鸟翼上举时,气囊扩大,空气在肺中交换,一部分气体直接沿中支气管进入后腔;翼下降时空气从前气囊中排出,后气囊中新鲜空气进入肺中再次交换,此种呼气和吸气时均可进行气体交换的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双重调节:鸟类的眼不仅能改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晶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之为双重调节。
53同型齿:除哺乳动物外,绝大多数其他脊椎动物口中的牙齿,彼此间在形态和功能上一般无明显的差异,这样的齿相,称为同型齿
54异型齿:哺乳动物牙齿由于在切咬咀嚼上的分工,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等。
55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不同的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
56皮肤肌肉囊:动物表皮层和肌肉层紧贴在一起构成囊状体壁。
57若虫:幼体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体相同,个体大小不同,性器官尚未成熟,翅的发育属于翅羽阶段。
58双名法:物种命名的双名法是由林奈创立的。它规定任何一个物种的拉丁学名都是由属名和种名两个拉丁字或两个拉丁化的字所组成,属名在前,首写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在后,字母全部小写。
59细胞器:又称“细胞器官”,简称“胞器”,是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60组织:组织是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其非细胞形态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
61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结构。
62细胞分化:胚胎时期相对地说较简单、均质和具有可塑性的细胞,进一步发育,由
于遗传、环境、营养、激素以及细胞群之间相互诱导等因素的影响,而转变为较复杂、异质和稳定性的细胞。
63原核生物:
64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
65鞭毛:鞭毛是能动的细胞表面的突起。
66纤毛:
67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
68包囊:原生动物不摄取养料的阶段,周围有囊壁包围,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69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70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71渗透营养:鞭毛纲有的种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成溶解状态的物质称为渗透营养。
72光合营养:鞭毛纲有的种类体内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
73吞噬营养:鞭毛纲有的种类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称为吞噬营养。
74排遗:不能消化的物质随着变形虫的前进,则相对地留于后端,最后通过质膜排出体外的现象叫排遗。
75芽球:芽球的形成是在中胶层中,由一些储存了丰富营养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几丁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的小骨针,形成球形芽球。
76卵裂:由合子发生分裂,分裂时体积一分为二,且无间期。
77世代交替:在生活史,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非常有规律的交替进行的现象。腔肠动物
78接合生殖:两纤毛虫在口沟处粘合,相互交换小核与对方的大核相融合,各自分裂产生8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79裂体生殖:营养体长成后,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很多个小个体的生殖方式。
80孢子生殖:孢子是某些原生动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利用孢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81孤雌生殖:成熟雌体产卵不经过受精作用也能发育成为幼体的生殖方式。
82出芽生殖:由母体长出芽体,芽体经过发育长出与母体相同的器官,然后从母体上脱落称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83幼体生殖:幼体或未成熟雌体产卵不经受精作用也能发育成为新幼体的生殖方式。
84领细胞:
85、水沟系:多孔动物缺乏运动能力,他们的摄食呼吸等生理机能均依靠鞭毛运动、水流的穿行来维持。(可分为:单沟、双沟、多沟)
86、中胚层:大多数多细胞动物除了形成内、外胚层外,还进一步发育,在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
87、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可以吧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88、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且仅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89、五辐射对称:有5个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海星、海蛇)
9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
91、皮肌细胞:在外胚层中数量最多。其基部有肌原纤维沿身体纵轴排列,如同一层纵行的肌纤维,它的收缩使身体和触手变短;
92、分节现象: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这种现象称为分节现象。
93、体节:
94、疣足: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是体壁向外突出的扁平状物。
95、生殖带: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五届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成生殖带或环带。
96、盲道:蚯蚓盲肠之后的肠被侧中央凹入成一条盲道,使消化和吸收面积增大。
97、中生动物:
98、侧生动物:多孔动物可以说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这种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枝,因此又称侧生动物。
99、后生动物:辐射堆成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的,具原始消化循环腔,网状神经系统。
100、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者发育为肛门,而在相应的一端重新开口形成动物的口。
101、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鞭毛打动时犹如火焰,故名焰细胞。
102、杆状体:存在涡虫的表皮中,由外胚层发育而来,当涡虫受到刺激时,杆状体排出体外,弥散有毒性的粘液,供捕食和防御敌害作用。
103、头冠(轮盘):
104、原体腔:是原腔动物体壁围成,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育形成。
105、 真(次生)体腔:真体腔又称次生体腔,从动物的系统发生上来看,真体腔的出现比假体腔(原体腔)晚。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的空间,即为真体腔或次生体腔。
106、寄生: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而摄取被寄居的生物体的营养以维持生命的现象。
107、寄主:寄生物所寄生的动植物或人。
108、中间寄主:幼虫寄生的寄主。
107、 中间宿主:
108、 终寄主:成虫寄生的寄主。
109 闭管式循环系统: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封闭的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此类形式的循环就叫闭管式循环。
110、 开管式循环系统:节肢动物的血液由心脏经动脉进入血腔,直接浸润着组织和器官,血腔中的血液由心孔流回心脏
111、 同律分节: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环节动物即为同律分节。
112、 异律分节:各体节的形态机能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的功能,内脏器官集中在一定的体节中,如节肢动物。
113、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包围着内脏团,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114、 闭壳肌:
115、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真体腔和假体腔沟通成混合体腔。
116、 消化循环腔:原肠胚发育为原始的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有消化循环的功能,能将营养物质运输带到身体各部。
117、 再生:生物体恢复其丧失部分的能力。
118、 外骨骼:节肢动物在陆地上存活,必须制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其包在身体外的角质膜即外骨骼。
119、 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120、 书肺: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 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
121、 多态:
122、 蜕皮:在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换上柔软多皱的新皮,以适应身体的不断增长,节肢动物等退去限制外骨骼的生理现象。
123、 龄期:两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为龄期。
124、 蛹期:
125、 步行足:各节都较细小,宜于行走,如蝗虫的前2对足
126、 捕捉足:为前足特化,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其内,形似一把折刀,用以捕捉猎物。如螳螂的前足。
127、 跳跃足:一般为后足特化,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如蝗虫的后足。
128、 开掘足:一般为前足特化,胫节宽扁,外缘具齿,似钉钯,适于掘土。如蝼蛄的前足。
129、 游泳足:后足特化成浆状,扁平,边缘有毛,适于水中游泳。如龙虱。
130、 休眠:动物有机体对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恶化时,则通过降低新陈代谢率进入麻痹状态,待外界环境有利时在复苏活动。
131、 滞育:
132、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为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到成体的整个发育过程;系统发育为种族的发生发展史。
133、 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到脱离母体的过程;胚后发育时从脱离母体开始到死亡的真个过程。
134、 直接发育:动物幼体从卵孵出或母体产出后,不经过变态,而直接长成成体的发育方式。幼体与成体的形态和生活方式大致相同。
135、 间接发育:动物幼体从卵孵出或母体产出后,须经过变态,方能长成为 成体的发育方式。幼体与成体的形态及生活习性显然不同。
136、 完全变态:从幼虫到成虫中经历了蛹期(蛾、蝶、蝇类)
137、 不完全发育: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因其程度不同分为渐变态(蝗虫)、半变态(蜻蜓)、过渐变态(缨翅目)。
138、 渐变态:发育经历变态但是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
139、 半变态: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异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
140、 稚虫:幼体生活习性与成体不同,幼体水生,以鳃呼吸,称作稚虫。
141、 原变态:仅见于浮游目,从幼虫到成虫要经历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于成虫完全相同,仅体色较浅,足较短,呈静体状态。一般要经过一天或者几分钟就蜕变为成虫。
142、 增节变态:一直最原始的变态类型,昆虫纲中只有原尾目属于这一类。成虫和幼虫除大小外,在外表上极为相似。体节数随蜕变增多。最初以体节最后十二体节。
143、 神经网:
144、 网状神经系统:呈网状,无神经中枢,传导不定向,传导速度慢,最原始。
145、 梯形神经系统:一对脑神经节,若干纵神经及横神经构成。
146、 链状神经系统:
147、 索式神经
148、 马氏管:是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有外外胚层衍生而成。
149、 水管系统:棘皮动物的特有器官,由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而来。
150、 共生: 一个个体(共生体)生活在另一个个体(寄主)体内或体表的生活方式。
151、 鱼类赤潮:在海水中一些腰鞭毛虫如夜光虫,裸甲腰鞭虫等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危害鱼类。
152、 洄游:鱼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的路线做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环境的方式,满足对生殖、索饵、越冬所需的适应条件,并经过一段时间后有返回原地这种习性和行为叫做洄游。
153、 溯河洄游:幼鳗鲡孵化后,逐渐向亲鳗鲡栖息的江河洄游,这种洄游称为溯河洄游。
154、 降河洄游:(产于我国)的鳗鲡和松江鲈鱼是从淡水游向海洋去繁殖这种方式称为降河洄游。
155、 蜕皮激素:加壳动物有一对Y器,位于脑的前方为蜕皮腺,可分泌甲壳类蜕皮激素。
156、 保幼激素:昆虫有一对咽体,位于脑后食管左右两侧可分泌保幼激素,以抑制蜕皮和变态。
157、 膜翅:翅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蜻蜓。
158、 复翅:翅质地坚韧如皮革,有翅脉,如蝗虫的前翅。
159、 鞘翅:坚硬如角质,不用于飞行,起保护作用。如天牛、瓢虫的前翅。
160、 半鞘翅:翅基半部为革质,端半部为膜翅。蝽象类
161、 鳞翅:翅的质地为膜质,翅上有许多鳞片。如蝶、蛾
162、 毛翅:翅质地为膜质,翅上有许多毛。如石蛾
163、 缨翅:蓟马类昆虫的前后翅狭长,翅脉退化翅质地膜类,翅周缘有长毛
164、 羽化:完全变态的昆虫退去蛹壳或不完全变态的昆虫退去最后一次皮而成为成虫。
165、 一化性昆虫:一年只完成一个世代的昆虫称为一化性昆虫。
166、 多化性昆虫:一年有多个世代的称为多化性昆虫。
167、 二化性昆虫:一年有两个世代的称为二化性昆虫。
168、 表变态:是一种原始的变态类型,幼虫和成虫除大小外,在形态上无显著差别,腹部体节数目也相同,但成虫还继续蜕皮(无翅亚纲中除原尾目外)的个目都属于此类。
169、 多胚生殖:一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分裂成许多幼虫,如小茧蜂。
170、 幼体生殖:幼虫体内生殖细胞提前发育成后代,如童瘿蚊变态。
171、变态:昆虫从孵化到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172、幼态成熟:有些鲵螈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还保留着幼体时期的某些特征的现象。
二、填空题
1、半索动物门的常见代表动物是柱头虫,它的全身由吻、领和躯干3部分组成。
2、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3、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尾索、头索和脊椎三个亚门。
4、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是脊索动物,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5、鱼类的基本特征有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和鳗型四种。
6、真皮鳞是鱼类所特有的皮肤衍生物,根据形状和发生的不同,可分为圆鳞、栉鳞和硬鳞三种类型鳞。
7、鱼类的尾鳍分为原尾型、正尾型和歪尾型三种基本尾型。
8、四大家鱼是指青、草、鲢和鳙,他们的分类地位为内鼻孔亚纲鲤形目。
●9、韦伯氏器又叫 ,通常认为由前向后它由闩骨、舟骨、间插骨和三角骨组成。
10、鱼类的生殖方式有三种,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
11、由侧线到背鳍起点基部的鳞列数称为侧线上鳞,由侧线到腹鳍起点基部的鳞列数称为侧线下鳞。
12、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领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四部分,其中荐椎、领椎是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的产物。
●13、大多数爬行类的齿为同型齿,低等的种类为 、。多数为 ,高等种类为 。
15、现存爬行类分属于四个目龟鳖目、蜥蜴目、蛇目和鳄目。
●16、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有:体覆盖着鳞片、终生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卵外包着 。
17、脊椎动物中,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是两栖动物,真正陆生脊椎动物是从爬行动物开始的。
18、爬行动物牙齿按照着生方式可分为成侧生齿、端生齿和槽生齿三种类型。
19、哺乳动物的牙齿为槽生齿,齿形有分化,分化为门(切)牙、犬(尖)牙、前臼牙和臼牙。
20、哺乳动物特有的肌肉为膈肌和咀嚼肌。
21、反刍动物的胃一般由4室组成,即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
22、鸟类的羽毛类型有正羽、绒羽和纤羽。
23、鸟类皮肤干燥,缺少腺体,其唯一的皮肤腺为尾脂腺,有保护羽毛不变和防水的作用。
24、大熊猫属食肉目哺乳纲 白鳍豚属鳍角目
虎属食肉目猫科 鸸鹋属 目平胸总目
猞猁属真兽亚纲食肉目 黄鳝属辐鳍亚纲合鳃目
大黄鱼属鲈形目 中华鲟属鱼纲鲟形目
苍鹭属企鹅总目鹳形目 河马属偶蹄目
海豹属真兽亚纲鳍脚目 斑鸠属鸽形目突胸总目
黑线银鲛属 亚纲 目 壁虎属蜥蜴目 亚目
鱼螈属两栖纲银螈目 带鱼属辐鳍亚纲鲈形目
豪猪属 纲 目
东北虎属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猫科
25、鸟类表皮的四周衍生物为羽毛、角质喙、爪和鳞片。
26、突胸总目的鸟类可分为6大生态类群,分别为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
27、鸟胃分为腺胃(前胃)和肌胃(砂囊)两部分。
28、鸟类的愈合荐骨由四部分脊椎愈合而成,他们分别为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29、哺乳类口腔中有三对唾液腺,即耳下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30、哺乳类的皮肤腺主要有皮脂腺、汗腺、乳腺和味腺(嗅腺)四种类型。
31、 哺乳类的子宫有双子宫、分隔子宫、双角子宫和单子宫四种类型。
32、典型的陆栖脊椎动物的腰带由髂骨、耻骨和坐骨三对骨构成。
33、典型的陆栖脊椎动物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三对骨构成。
34、哺乳类肌肉系统有三个特点,分别是具有特殊的膈肌、皮肤肌发达、咀嚼肌强大。
●35、丹顶鹤隶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鸟纲、 亚纲 ( )总目、鹤形目、 科、 属、 ( )种。
36、利用蟾蜍的耳后腺可制成名贵的中药,其名叫蟾酥。
37、地龙、蛤蚧等名贵中药分别来源于环节和爬行动物。
38、肝片吸虫、华枝睾吸虫、姜片吸虫和血吸虫的中间寄主分别为椎实螺、沼螺鲤科鱼、扁卷螺荸荠和钉螺。
39、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为体壁和体腔、消化和呼吸、循环和排泄、神经、生殖和发育。
1、水螅在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食物下行出芽生殖,秋末冬初水温下降时即行有性生殖。
2、水螅的消化方式有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两种。
3、海绵动物又称侧生动物。体制基本辐射对称,体壁分为扁细胞、中胶层、领细胞,食物在领细胞内消化或将食物传给变形细胞消化。
4、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5、昆虫的口器包括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吮吸式、舐吸式五类。
6、蝗虫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7、根据虫体表面有无刚毛、疣足、生殖带等特征,将环节动物分为多毛纲、寡毛纲、蛭纲三纲。
8、珊瑚纲的骨骼是构成珊瑚礁和珊瑚岛的主要成分。
9、多足纲动物常见的有蜈蚣、蚰蜓。
10、淡水原生动物水分调节和排泄的主要胞器是伸缩泡,运动方式有纤毛运动和变形运动。
●11、软体动物中除腹足类外,基本的体制是相同的,为 ,而腹足类与其他软体动物的主要区别特征是 。
12、环毛蚓的生殖带在第14体节,雄性生殖孔一对,位于第18体节腹面两侧,雌性生殖孔是1个小圆孔,开口于第14节腹面的正中央。
13、人蛔虫成虫寄生在小肠,寿命为1年。
14、我国无大寄生虫病分别为黑热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
15、引起我国五大寄生虫的病原虫分别为利什曼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
16、涡虫的排泄系统为排泄管、帽细胞、管细胞和排泄孔组成的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17、甲壳动物有一对Y器,称蜕皮腺,可分泌蜕皮素,出示甲克类蜕皮。另有一对X器,能分泌蜕皮抑制激素,以延迟蜕皮。
18、环毛蚓、三角真涡虫、海蜇的神经系统形状的排列顺序分别为索式神经系统、梯式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
19、华枝睾吸虫、肝片吸虫、姜片吸虫和血吸虫的中间寄主分别为椎实螺、沼螺 鲤科螺、扁卷螺 荸荠、钉螺。
20、石珊瑚的骨骼是构成珊瑚礁和珊瑚岛的主要成分。
●21、日本沼虾隶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 亚纲、十足目、( ) 亚目长臂虾科、沼虾属
22、乌贼用于游泳的主要器官是闭锁器。
24、腔肠动物世代交替中水螅型为无性世代水母型为有性世代其受精卵发育为具纤毛的浮浪幼虫。
25、扁形动物身体的分化使得前端司感觉、后端司生殖、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作
用。
26、原腔动物消化管分化简单,但首次出现了肛门而成为消化系统。
27、蚯蚓是雌雄同体,交配时将精子送入对方纳精囊之中。
29、扁形动物两侧对称出现使动物运用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促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虫体前端集中。
30、蛔虫为雌雄异体圆柱形,雄虫体小而且尾部呈钩状。
31、环节动物可分为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三纲。
32、腔肠动物的无性生殖方式为出芽生殖,有性生殖为精卵结合,且多为雌雄异体,许多海生种类发育要经历浮浪幼虫。
33、软体动物出头足类和某些腹足类为直接发育外,其他许多海产种类发育时多要经过两个幼虫阶段,即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34、蛔虫体腔中充满体腔液,它有着保持体形、运动和运输营养与代谢产物、调节和维持体内水平衡的功能。
35、变形动物的体壁由中胚层和外胚层紧贴在一起形成,称为皮肤肌肉囊。
36、蚊、蚂蚁、棉蛉虫、蝉和蝼蛄分别属于昆虫纲的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同翅目和 目。
37、家蝉、蜜蜂、家蝇和瓢虫分别属于昆虫纲的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
38、日本沼虾的头部有5对附肢,分别称为小触角、大触角、大颚、第一小颚和第二小颚,胸部有8对附肢,前3对称为颚足,后5对称为步足,共同愈合成为头胸甲,腹部有6对附肢,前5对称为游泳足,最后一对附肢称为尾肢。
39、直翅目、半翅目、磷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的口器分别为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吮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 和刺吸式口器或舐吸式口器。
●40、腔肠动物为真的二(内、外)胚层动物首先出现了 消化。
41、环节动物属于同律分节,具有了真体腔,首次出现了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出现了后肾管,神经系统则为索式神经。
42、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时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43、蝗虫、椿象、瓢虫和蜂的前翅分别属于直翅、异翅、鞘翅和膜翅。
44、扁形动物多数为雌雄同体,有了固定的产生生殖细胞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
45、蚯蚓、对虾、蝗虫和海星分别用体表、鳃、气门和皮鳃进行呼吸。
46、鳖、蜘蛛分别用咽 肺和书肺、气管进行呼吸。
47、环毛蚓的排泄器官是后肾管其开口于体腔的一端称为口,开口于体外的一端称为肛门。
48、水螅、海葵和涡虫的生殖细胞分别源于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
49、昆虫的生长发育经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50、在蛔虫的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有一个空腔是比较早的体腔所以叫原体腔。
51、在扁形动物门中比较较常见的自由生活的有涡虫纲,寄生生活有吸虫纲和绦虫纲等。
52、雌雄蛔虫进行交配后,受精作用发生在子宫远端部。每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以产20万卵粒左右。
53、环节、节肢、头足纲和瓣鳃纲动物的血液循环分别属于闭管式、简单的开管式、闭管式和外套式循环。
54、乌贼身体由头、足部和躯干部组成。漏斗是其运动的主要器官。
●55、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具有 和 的功能,也是动物由 走向 的基本条件之一。
56、草履虫的无性生殖为横二分裂,绿眼虫的生殖为纵二分裂 。
57、原肾管型排泄系统是由排泄管、帽细胞、管细胞和排泄孔四部分组成。
58、绿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可进行光合营养,在无光条件下可进行渗透营养。
59、水螅的体壁是由外胚层、中胶层和内胚层组成的。
60、腔肠动物的海产种类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历的幼虫阶段为浮浪幼虫,河蚌在发育过程中的幼虫阶段为钩介 幼虫。
61、蝗虫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就其功能而言其头部为感觉 中心,胸部为运动中心,腹部为营养和繁殖中心。
62、绿眼虫、大变形虫和草履虫分别以鞭毛、伪足和纤毛为运动器官。
63、鞭毛纲动物的营养方式有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和吞噬 营养。
64、软体动物外套膜的功能主要有分泌、排泄、呼吸和摄食。
65、在草履虫身体的前后各有一个伸缩泡,二者交替收缩不断排出体内过多水分以调节水平衡。
66、蚯蚓和沙蚕的血液均为红色是因为其血浆中溶有血红蛋白。
67、绦虫的身体主要由节片组成,其按成熟程度可分为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妊娠节片)三种。
68、动物中胚层的产生和体腔的形成方式有两种即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69、软体动物的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成它由三层结构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角质层、壳层(棱柱层)和珍珠层(壳底)。
70、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
71、昆虫的排泄系统为马氏管,主要代谢产物为 尿酸衍生物 。
√×
三、判断题
1、脊椎动物都是具有上下颌和成对副肢的动物。(×)
2、鲤鱼、带鱼、乌贼斗生活在水中,属于鱼纲。(×)
3、动脉里的血属于动脉血,静脉里的血都是静脉血。(×)
4、软骨鱼的骨骼都是软骨,硬骨鱼的骨骼都是硬骨。(×)
5、侧线器官是鱼类所特有的器官。(×)
6、娃娃鱼属于鱼纲,而鲸鱼不属于鱼纲。(×)
7、两栖类是总鳍鱼进化而来的。(×)
8、鲤鱼的肝脏和胰脏混合在一起,合称为肝胰脏。(√)
9、青蛙对周围一切物体都非常敏锐。(×)
10、蟾蜍有牙齿而青蛙没有牙齿。(×)
11、鱼和青蛙的皮肤都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12、两栖类在冬眠时就不在呼吸了。(×)
13、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可在水中也可生活在陆地。(×)
14、两栖类能生活在陆地上因此它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15、龟和鳖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
16、凡是用爬行方式运动的动物都是爬行动物。(×)
17、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都是变温动物。(√)
18、家鸽无膀胱,尿液是同粪便由泄殖腔经肛门一起排出体外的。(√)
19、鸟类的直肠短,不能储存粪便,所以其粪便随时排出体外。(√)
20、鸟类的孵卵通常只有雌鸟来担任。(√)
21、一个鸡蛋实际上就是一个卵细胞。(×)
22、袋鼠的生殖方式为胎生,但是没有胎盘。(√)
23、家兔的肺是由无数的肺泡组成的,每个肺泡壁就是一层很薄的细胞壁。(×)
24、马、骡和骆驼都是奇蹄目动物。(×)
25、猫、虎和大熊猫都属于食肉目猫科动物。(×)
●26、猪和牛都属于偶蹄目动物,但猪的胃是单室,不反刍。( )
27、袋鼠和刺猬斗属于有胎盘类。(×)
28、扬子鳄和白鹤在呼吸时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29、家鸽排频繁时因为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30、几个排便频繁的原因是口腔内没有牙齿,吃进的食物没有经过咀嚼。(×)
31、扬子鳄、乌龟和丹顶鹤都是恒温动物。(×)
32、青蛙、蟒蛇和蜥蜴都无胸廓。(×)
33、盲肠是从爬行类动物开始出现的。(×)
34、非洲鸵是现存最大的鸟类,且具三趾。(×)
35、环毛蚓、三角真涡虫、海蜇的神经系统排序为链状、梯状和网状。(√)
36、企鹅的龙骨突不发达。(×)
37、长颈鹿属于偶蹄目动物。(√)
38、七腮鳗为没有脊椎骨的脊椎动物。 (×)
39、蛙的输尿管既能输尿又能输精。(√)
40、硬骨鱼具有动脉圆锥,软骨鱼具有动脉球。(×)
●41、平扁形鱼为生活在水中最底层的鱼类。()
42、两栖类五胸廓。(√)
43、七腮鳗属于原口动物。(√)
44、鱼螈不是羊膜卵动物。(√)
45、著名的“蛤士蟆油”来源于中国大蟾蜍秋季的脂肪。(×)
46、著名的“蛤士蟆油”来源于中国林蛙秋季的脂肪。(√)
47、肝片吸虫的中间寄主是椎实螺。(√)
48、蛙蟾冬眠时不吃不喝也不呼吸。(×)
49、企鹅的龙骨突不发达。(×)
50、七腮鳗是没有脊椎骨的嘴原始的脊椎动物。(√)
51、文昌鱼是没有明显的头部。体左右侧扁,两端较尖的鱼,又有双尖鱼之称。(√)
52、腕式棘皮动物的运动器官。(×)
●53、笙珊瑚的骨骼是珊瑚礁和珊瑚岛的组要成分。()
54、蜻蜓和东亚飞蝗一样都只用马氏管排泄,而蜘蛛则还有基节腺。(√)
●55、在捕食是能注射毒液的刺丝囊为穿刺刺丝囊。()
56、棘皮动物水管系统的开始部分为反口面的筛板,其上有许多小孔与石管相通。(√)
57、淡水蚌类发育要经过单轮幼虫期。(√)
58、淡水蚌类发育要经过勾结介虫期。(√)
59、淡水蚌类发育要经过面盘幼虫期。(√)
60、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孢子生殖。(×)
61、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
四、问答题
1、脊索动物门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指出脊索动物与无脊索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答:共同的特征:1,具脊索2,具背神经管3具咽鳃裂4脊索动物的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5极大多数脊椎动物于肛门后方有肛后尾
区别;1无脊椎动物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表面被有几丁质等外骨骼2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腹面3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气管等。4无脊椎动物的心脏及主动脉在消化道的背面,循环系统大多为开管式5无脊椎动物的肛孔常开在躯干部的末端。
联系:脊索动物有一些性状也见于高等无脊椎动物,例如三胚层,后口,存在次级体腔,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和某些器官的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
2、脊索动物分为几个亚门,各亚门的代表动物?及其主要特征。
答:尾索动物亚门,代表动物:海鞘,住囊虫。主要特征: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头索动物亚门,代表动物:文昌鱼。主要特征: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脊椎动物亚门,分为圆口纲(七鳃鳗,盲鳗),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主要特征: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3、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有明显的头部.2在绝大多数种类中,背索只见于发育的早期,以后即被脊柱所代替,脊柱由单个的背椎连接而成。3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的水生种类及陆生种类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4具有上下颌(除圆口纲)又称有颌类5具有成对的附肢(除圆口纲外)作为运动器官6都具有肌质的心脏和日益发达的肾脏7完善的循环系统出现了收缩的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生理机能的提高。
4、为什么说七鳃鳗是最原始最低等的脊椎动物?
5、圆口纲的原始特征是什么?
答:1. 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2. 无成对的偶鳍,;尾鳍为原尾型。3. 终生保留脊索,外围脊索鞘,用于支持体轴。4. 脑颅不完整;支持鳃囊的鳃笼紧贴皮下,包在鳃囊外侧,不分节;鳃笼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心软骨。5. 躯体部和尾部肌肉为一系列按节排列的弓形肌节及附着于肌节前后的肌隔。6. 胃未分化,肠管内有许多纵行的粘膜褶及一条纵行的螺旋瓣(或称盲沟)。7. 开始出现有静脉窦、一心房和一心室组成的心脏。8. 脑的各部分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无任何脑曲。9. 雌雄异体(七鳃鳗)或同体(盲鳗),生殖腺单个(发育初期成对),无生殖导管;排泄系统与生殖系统无任何联系。
6、试述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答:1体形,鱼类由于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的不同,分化为各种不同的体型,如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鳗形。2皮肤主要用于保护身体,但有些尚有辅助呼吸的功能等等,其上的单细胞腺分泌的粘液能润滑鱼的体表,减少游泳时与水的摩擦。3拥有侧线,感知
水压。4鳃是鱼类能在水中生活的重要呼吸器官。4有鳔,能控制鱼在水中的沉浮。
7、鱼鳔的分类和功能。
答:鳔位于体腔背侧,呈囊状,囊内充满气体。它是在胚胎期由消化管突起分离出来的辅助呼吸器官。
在多鳍鱼、肺鱼,鳔起肺的作用。对大多数鱼类而言,鳔的基本功能是调节身体比重,从而使鱼类在不同水层升降自如。 1、鳔管通入食管背面,以吞咽或吐出空气来调节,称开鳔类。2、不具鳔管,为闭鳔类,依靠鳔的红腺和卵圆区来调节气体容量
8、鱼类侧线器官的功能是什么?
答:感觉器官(低等水生脊椎动物特有),对于鱼类取食、避敌和求偶具重要的作用。能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侧线神经与内耳来的听神经一起进入延脑的听觉侧线区。
9、鱼类体表粘液有哪些作用。
答:鱼类体表的粘液能润滑鱼的体表,减少游泳时与水的摩擦,鱼体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即可获得较快的运动速度。粘液还能保护鱼体使之免遭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粘液有迅速凝结和沉淀水中悬浮物质(泥沙,污物)的作用,这对栖息在水质混浊环境中的鱼类说来,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10、简述鱼类的洄游类型。
答:1生殖洄游2索而洄游3越冬洄游
11、举例说明软骨鱼系的特征
答:1:内骨骼完全由软骨构成,有些部分钙化后也有一定的硬度,但不同于经过骨化形 成的硬骨组织。
2:体表被盾鳞,在发生上是由外胚层(表皮)和中胚层(真皮)共同形成,盾鳞和牙齿是同源结构。
3:口的位置不在吻端而位于腹面(口下位),口开在吻的下部,上颌长于下颌,如密鲴。
4:胃的分不明显,有独立的胰脏和发达的肝脏。
5:脑发达,比硬骨鱼类还要发达,大脑体积大,大脑顶部出现神经物质。
6:鳃隔发达,鳃裂一般五对,无鳔。
7:体内受精,雄体有鳍角(腹鳍特化为指状分叉的结构,称之为交换器如食蚊鱼),卵生或卵胎生,或假胎生。体外发育或体内发育。产卵量小,但成活率高。
软骨鱼类包括两个亚纲: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板鳃亚纲包括鲨目和鳐目。
8:心脏具动脉圆锥。
12、举例说明硬骨鱼系的特征
1:成体的骨骼大多是硬骨2:大多数硬骨鱼类的体表被圆鳞(鲤形目)或栉鳞(鲈)二者皆是中胚层形成的骨质鳞,少数被硬鳞。3:口端位,偶鳍呈垂直位,尾鳍大多为正尾。4:胃的分化不明显,无独立的胰脏,肝和胰合在一起,称肝胰脏。5:大多数种类具鳔。6:不具动脉圆锥。而有动脉球。7:雄鱼一般无交接器,卵生,大多数是体外受精,少数种类发育有变态。8:生殖管道不借用中肾管,而是生殖腺壁本身延续成管,这在脊椎动物中是唯一的情况,泄殖孔与肛门分别开口于体表。9:脑比软骨鱼原始,大脑体积小,大脑两半球尚未完全分开,大脑顶部只是上皮组织,还没有神经物质。
13、举例说明鱼鳞有哪些类型,其在排列上有何不同
答:鳞片分为骨鳞,盾鳞和硬鳞。骨鳞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的边缘因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及栉鳞;。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4、鱼类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指什么?洄游的类型,研究洄游的意义。
指洄游。1生殖洄游2索而洄游3越冬洄游。研究洄游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渔业生产上也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15、鱼纲和圆口纲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都是脊椎动物,都有明显的头部,都具有都具有肌质的心脏和日益发达的肾脏。不同点:鱼纲具有上下颌又称有颌类,圆口纲没有。鱼纲具有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16、动物登陆要解决哪些矛盾
1支撑身体在陆地上行走、2呼吸问题、3繁殖过程中对水的依赖。
17两栖类分几个目?各目代表?
蚓螈目(无足目)蚓螈。蝾螈目(有尾目) 蝾螈。蛙形目(无尾目) 蛙蟾
18、试述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答:两栖类适应于陆生的斗争中,基本上解决了在陆地运动,呼吸空气,适宜于陆生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这是通过发展新的结构以及对早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加以改造而实现的。
但是新生物在刚刚出现时,总是不十分完善的两栖类对于祟生生活的适应也不例外。例如它的肺呼吸尚不足以承担陆上生活所需的气体代谢的需要。必须以皮肤和鳃呼吸加以辅助,特别是两栖类根本未能解决在陆地上生活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问题以及在陆地繁殖问题,因而未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只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水栖,皮肤的透性使两栖类在盐度高的地区(例如海水)生活困难,因而它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分布狭窄的一个类群。
19、爬行动物起源于古代的哪一类动物,有何证据?
答:从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分化出来的类群。它们不但承袭了两栖动物的初步登陆的特征,而且在防止体内的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超过两栖动物。现在发现的化石也证明了这些。
20、简述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出现的意义
答:特点: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大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陆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三种胚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
意义:爬行动物获得产羊膜卵的特性后,就不需到水中繁殖,适于在陆地上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21、为什么说爬行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从水栖过度到陆栖生活,在生存斗争中必须要解决陆上存活和种族延续这两个基本问题,两栖纲初步解决了一些与路上存活有关的矛盾,但是还必须回到水中繁殖。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水的束缚。因而自此以后,能不能在陆上繁殖就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动物在与环境的长期斗争中,到了古代石炭纪末期,终于从古两栖类中演化出一支具有羊膜卵的动物,从而获得了在陆地繁殖的能力,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在陆地运动等方面,均达到并超出了两栖类的水平。
22、简述鸟类双重呼吸的全过程。
答:双重呼吸:鸟类无论是在吸气还是在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A.吸气时,大部分空气经中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未经气体交换)还有一部分空气进入次级支气管,再进入副支气管,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B.吸气时,前气囊也扩张,但不接受吸进来的气体,而是接受从肺来的气体。C.呼气时,后气囊中的气体(含氧丰富)排入肺内,经次级支气管入副支气管,在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交换后的气体人前气囊。D.呼气时,前气囊中的气体排出,经次级支气管人中支气管排出体外。
23、鸟类气囊的种类及功能。
答:
24、鸟类进步性特征表现为那些方面?
答: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助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器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的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4、具有完善的繁殖方式,保证了后代成活率。
25、何谓完全双循环?比较完全双循环和单循环的模式结构图,对比两者之间的区别。
答: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区别:
26、鸟类分类主要依据哪些方面的特征?
答: 1、化石种类主要根据骨骼、齿、爪、羽毛等化石保留下的特征。2、现代鸟类在全面研究形态、生态以及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相关的表型特征,主要根据外部形态或根据骨骼等内部结构进行分类。(喙型、翅、尾羽数目。。。)
27、鸟类生物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答:身体流线型,颈长;具角质喙,无齿;体表被羽,皮肤薄而干,缺少腺体;前肢变为翼;气质骨,有发达的龙骨突和胸肌;肺呼吸,具气囊,为双重呼吸;血液完全双循环;左体动脉弓和肾门静脉退化;恒温;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大脑纹状体发达,有复杂的生殖行为;尿酸为主要排泄产物。
28、举例说明鸟类的生态类型。
答:走禽类:鸵形目、几维目、共鸟 形目、美洲鸵目和鹤鸵目 ;游禽类:潜鸟目、鸊鷉目、鸌形目、企鹅目、鹈形目、雁形目、 鸥形目 ;涉禽类:鹳形目、鹤形目、鸻形目;鸠鸽类:鸽形目 ;鹑鸡类:鸡形目;猛禽类:隼形目、鸮形目;攀禽类:鹃形目、夜鹰目、雨燕目、鹦形目、咬鹃目、佛法僧目、鴷形目、鼠鸟目;鸣禽类:雀形目
29、哺乳纲有哪些进步性特征?
答:(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30、哺乳动物皮肤结构特点及有哪些皮肤衍生物?
答:哺乳类皮肤的特点:1. 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表皮:角质层发达(硬皮动物)。真皮、黑色素细胞、蜂窝组织 2. 被毛。毛为表皮角质化的产物:与爬行类的鳞片和鸟类的羽毛同源;毛干、毛根(末端膨大部分为毛球)、毛囊、毛乳突(真皮,供应毛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皮脂腺、竖毛肌;皮肤的少毛区域。3. 皮肤腺特别发达。皮肤腺的类型:a. 皮脂腺b. 汗腺c. 乳腺 d. 味腺(臭腺)4. 鳞片5. 爪6. 角
31、何为胎盘?哺乳动物中胎盘的类型有哪些?
答:胎生:哺乳类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成为幼儿时才从母体产出,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无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出生时就象手与手套的关系一样易于脱离,不使子宫壁大出血。包括散布状胎盘和叶状胎盘。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生时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产出,造成大量流血。包括环状胎盘和盘状胎盘。
32、恒温和胎生哺乳对于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答:恒温是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
持在相对稳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使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越于其他动物类群。以乳汁哺育幼兽,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完善陆上繁殖能力,加上哺乳类对幼子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它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的成活率。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胎生和哺乳是动物与环境长期斗争的产物。
33、原生动物门有何特征,分那几纲,各纲的代表动物是什么?
答:特征: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主要特征有:
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但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是一个能独立生活的有机体。身体微小,一般为3——300微米,分布很广泛,有多种多样的生活环境,有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分别是自由生活和共生共栖,有多种多样的营养方式,有光能营养型,异样型,混合型。有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变形运动、纤毛运动。多种多样的生殖方式,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大多数的种类既可行无性生殖又可行有性生殖。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大多数的种类既可行无性生殖又可行有性生殖。一、鞭毛虫纲,眼虫二、根足虫纲(肉足虫纲、变形虫纲),变形虫纤毛虫纲,草履虫,孢子虫纲,原虫
34、如何理解单细胞原生动物是完整的有机体?
答:原生动物是由单细胞构成,即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体,少数由若干个体构成一个群体。构成原生动物的体的单个细胞既有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排泄,感应,生殖等。因此它和高等动物体
内的一个细胞不同,而和整个高等动物体相当,是一个能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它没有高等动物的器官系统,而是由细胞质分化出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各种生活机能。
35、为什么说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答:因为原生动物由单个细胞构成,结构最简单。它的运动以鞭毛,纤毛或伪足来完成,运动方式简单。营养方式有光合,吞噬,和渗透三种,营养方式最低级,呼吸和排泄主要通过体表进行。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生殖方式原始低级。
36、原生动物分为哪四个主要的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鞭毛纲,一般身体具有鞭毛,鞭毛为运动器,营养方式为渗透营养,光合营养,吞噬营养,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有性繁殖为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在不良环境中能形成囊。
肉足纲:以伪足为运动器,伪足有摄食和运动的机能。体表没有坚韧的表膜,仅有极薄的细胞质膜,生殖方式为二分裂,由得种类有有性生殖,形成包囊极为普遍,生活于淡水海水,也有寄生的。
孢子纲:都是营寄生生活的,无运动器或只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以鞭毛或伪足为运动器,营养方式为异养,生活史复杂,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的两个世代的交替。
纤毛纲:以纤毛为运动器,一般终生具纤毛,结构一般较复杂,在原生动物中这类动物是分化最多的,细胞核分出大核和小核,大部分纤毛虫具有摄食的胞器,无性生殖是横二分裂,有性生殖是结合生殖,生活在淡水,海水中,也有寄生的。
37、纤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运动器官为纤毛,一般终身具有,结构与鞭毛相同但较短数目较多,运动节律强。2、结构一般较为复杂,在原生动物中式分化最多的,细胞核分化出大核和小核。大部分纤毛虫具有摄食的胞器。3、生殖:无性生殖:横二分裂;有性生殖:接合生殖.4、生活在淡水或者海水中也有寄生的。
38、鞭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 身体一般具鞭毛,以鞭毛为运动器。2. 营养方式:自养:光合营养;异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3.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纵二分裂;有性繁殖:配子生殖
39、简述草履虫的结合生殖过程。
答:当结合生殖时,来年各个草履虫口沟部分互相粘合,该部分表膜逐渐溶解,细胞质相互通连,小核脱离大核拉长成新月形,接着大核逐渐消失,小核分裂俩次形成四个小核三个解体,一个分裂为大小不等的两个核,两虫体的较小核相互交换,与对方的较大核融合。之后两虫体分开,结合核分裂三次成为8个核,四个为大核,其余四个核有三个解体,剩下一个分裂为两个,再分裂为四个。每个虫体分裂两次,结果是原来两个结合的亲本虫体各形成四个草履虫。
40、为什么说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答:(一)古生物学方面:古生物学:研究化石生物的科学称为古生物学。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二)形态学方面:现有动物有单细胞动物和
多细胞动物;单细胞动物中有群体,推测团藻是中间类群。(三)胚胎学方面:胚胎学:研究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幼体长成的科学称为胚胎学。
41、简述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
答:1、受精与受精卵;2、卵裂(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3、囊胚的形成;4、原肠胚的形成(内陷、内移、分层、内转、外包)5、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端细胞法、体腔囊法);6、胚层的分化。
42、如何理解海绵动物在动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枝?
答: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一般动物学家认为在动物进化中海绵动物很早就分离出来,并进化成区别于其他后生动物的一个侧枝,因此也常被称为侧生动物。它和其他多细胞动物缺少亲源关系。
43、根据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答:
44、为什么说多孔动物和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后生动物?怎样理解它是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分支?
答: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一般动物学家认为在动物进化中海绵动物很早就分离出来,并进化成区别于其他后生动物的一个侧枝,因此也常被称为侧生动物。它和其他多细胞动物缺少亲源关系。一.体型多数不对称;二 .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三 .机体充满空腔,具有特殊的水沟系。
45、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体制;②中胚层和原始消化腔;③有组织分化,特点是:上皮组织占优势;(上)皮肌(肉)细胞兼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④网状神经系统;⑤有水螅型和水母型。
46、试述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1、身体扁平,两侧对称2、具有中胚层3、器官系统开始建成(1)具有皮肌囊。上皮细胞内散布有一些垂直于体表的杆状体(2)具有不完全消化系统:口、咽、肠,无肛门(3)具有原肾管型排泄系统(4)具有梯形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集中4、生殖特点:大多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复杂,具有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及附属腺,具有交配行为,体内受精。5、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牟勒氏幼体
47、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的进化有何意义?
答:A、中胚层是动物体器官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身体大部分结构由中胚层分化而来,为动物体结构的发展和生理的复杂化、完备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B、促进运动机能的发展。新陈代谢功能加强。C、在扁形动物部分分化为实质组织和肌肉组织。
48、扁形动物分那几个纲,及各纲的特征。
答:1、涡虫纲,特征:自由生活,体表腹面有纤毛,肠道发达,肌肉发达,神经感官发达。
2、吸虫纲,特征:体表无纤毛,消化道简单,具口吸盘、腹吸盘等吸附器官,多数为
体内寄生虫,少数为体外寄生 3、绦虫纲,特征:体表无纤毛,无消化道,头节有吸盘和几丁质的钩,大多具节片。全部营体内寄生。
49、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何意义?
答: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感应更准确、迅速有效适应性更广是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50、试述蛔虫形态结构及其生活史特点。
答:生活史特点:直接发育,幼虫经过4次蜕皮。卵(蜕皮1次发育成感染性蚴)——人误食(在十二指肠孵化)——经血液循环达肺(在肺泡发育,蜕皮2次)——逆行至咽,入小肠(蜕皮1次)——成虫。形态结构:(一)外形圆柱形,侧线明显,口有三片唇片(背唇、腹唇)四个乳突.向两端渐细。雄虫末端向腹面弯曲。侧线、背线和腹线;排泄孔。生殖孔(雌)及泄殖腔(雄)。2、消化系统口腔—咽—肠—直肠—肛门。3. 神经和感官围咽神经环——背神经(1条)、腹神经(1条)、背侧神经(1对)、腹侧神经(1对),各神经间有横神经相连。4. 生殖系统管状。雌虫双管型: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雌孔雄虫单管型: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泄殖孔
51、蛔虫有哪些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答:一、附着器发达,以免被排出体外;二、体表具有发达的角质膜营体内寄生的种类能抵御寄主的消化道蠕动,避免被寄主消化液消化。三、大凡营体内寄生的种类,因生活的环境没有多少氧气,因此均无呼吸器官。四、消化系统退化乃至消失,靠体表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五、具有巨大的生殖能力(是最重要的适应现象)如:一条雌蛔虫一天可
产卵20万个
52、简述蛔虫生活史如何预防蛔虫病。
答:生活史特点:直接发育,幼虫经过4次蜕皮。卵(蜕皮1次发育成感染性蚴)——人误食(在十二指肠孵化)——经血液循环达肺(在肺泡发育,蜕皮2次)——逆行至咽,入小肠(蜕皮1次)——成虫。防治措施:减少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被感染
53、试述寄生虫于寄主的关系及防治寄生虫的一般原则。
答:一、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1. 掠夺营养;2. 化学性作用;3. 机械作用;4. 传播微生物,激发病
二、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先天免疫和带虫免疫
防治原则:减少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被感染
54、轮虫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形态结构特征1. 一般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①头部有纤毛头冠。②体表角质膜在躯干部增厚,形成兜甲。③尾(足)内有足腺,借其分泌物粘附其他物体。2. 咽部形成咀嚼囊,内有咀嚼器。3. 各组织器官均为合胞体,细胞核数目恒定。4. 排泄器官为原肾管,细胞核位于排泄管的管壁中。5. 雌雄异体,环境条件好时营孤雌生殖
55、试述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一、分节现象1.同律分节2.异律分节,二、次生体腔(真体腔)三、闭管式循环系统;四、刚毛和疣足 刚毛和疣足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五 后肾管为排泄器官;六、索式(链索状)神经系统;七、担轮幼虫 幼虫的前期不分节、原肾管、原体腔
56、分节现象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①内部器官重复排列,促进动物的新陈代谢,增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②节与节之间形同关节,增强了运动机能。③是动物生理分工的开始。动物分化中形成头、胸、 重要的意义④、为异律分节的出现奠定基础
57、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①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又有体腔肠可自主蠕动,而不依身体的运动,增强了消化机能。②消化管与体壁分开,促进器官的发生。 ③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辅助物质运输和体节伸缩。
58、从蚯蚓的横切面看在结构上有哪些较蛔虫高等?
答:
59、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1、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但腹足纲左右不对称。2、身体一般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3、具有贝壳;4、出现专职的呼吸器官—鳃;5、真体腔退化,真体腔和假体腔同时存在。6、多数软体动物具有开管式循环系统,头足纲为闭管式循环。出现了专职的心脏(二心耳一心室)位于围心腔中,血液无色、兰色或红色。7、神经系统不
同种类差异大:a 最低等为梯形神经; b 四对神经节和神经索 c 发达的神经系统:头足纲有发达的脑,且有软骨包围。8、生殖与发育软体动物多为雌雄异体,少为雌雄同体,多为异体受精。个体发育除了头足类和某些腹足类为直接发育外,其他种类发育多经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淡水种类具钩介幼虫。(腹足纲、头足纲直接发育)
60、简述软体动物贝壳的来源及结构。
答:①角质层:仅有贝壳素构成,透明,薄,具色泽.由外套膜缘生壳突起分泌形成的,起着保护外壳作用.
②壳层(棱柱层):由角拄状的方解石构成,由外套膜缘背面表皮细胞分泌而成的
③壳底(珍珠层)霰(xian): 小冰粒。由叶状的霰石构成,这一层由外套膜的整个外表皮细胞分泌形成.富光泽,不断加厚.
61、试述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一、体被外骨骼;二、身体分部,附肢分节;三、肌肉:横纹肌连成束,按节排列。四、体腔及循环:具有混合体腔,具有开管式循环系统。五、呼吸器官适应广呼吸器官:1)体壁2)鳃3)书鳃4)书肺5)气管
62、简述节肢动物外骨骼的作用。
答:①外表皮上有蜡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外界物质的
侵入;②防止机械和化学损伤;③保护内部器官,维持身体形态;④附着肌肉,使机
体产生运动。
63、试述节肢动物附肢的作用。
答: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本身及其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十分灵活而且有力,灵活性增加,上下左右摆动,折弯
使动物机体能在陆地上支撑起身体,运动更加灵活。有利于运动捕食和繁殖。
64、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头部及其附器(1)触角:(2)眼:单眼复眼、眼的构造。复眼又有日眼和夜眼之分。日眼和夜眼结构和功能的区别是 ①夜眼的小眼相对延长;②夜眼的晶体与视觉柱远离;③夜眼的色素细胞可以随光线的强弱而上下移动。(3)口器:咀嚼式、刺吸式、嚼吸式、虹吸(吮吸式)、舐吸式。
2.胸部及其运动器官:胸部由3个体节愈合而成,各节相互已不能自由活动,但节间界线仍可辨认。这体部是全身的运动中心。具备翅和足两种运动器官。 (1)足:步行足、跳跃足、攀缘足、开掘足、游泳足、携粉足、捕捉足。(2)翅:革翅、膜翅、鞘翅、鳞翅、半(鞘)翅。 3.感觉器官 :触觉器、化感器和视觉器触觉器:主要是触毛。由3个细胞构成。即:毛原细胞、膜原细胞、感觉细胞。鼓膜听器是触觉器的变型。4.生 殖:两性异形明显。 卵--孵化(破壳而出)--幼虫(脱皮)生殖类型:卵生,卵胎生,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5、 发育 变态:动物幼体和成体相比,除大小不同外,还有其他差别,需经过一定的形态结构变化才能发育为成体,这种发育过程称——孵化:受精卵在卵壳内发育成为胚胎后,脱壳而出成为幼态昆虫的过程称为孵化。
65、为什么说棘皮动物门式无脊椎动物中的高等类型?
66、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一.幼体两侧对称,成体辐射对称,以五辐对称为主二.次生体腔发达,次生体腔由肠体腔法形成;为后口动物.三.由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常突出于体表,形成棘和刺四.具特有的水管系统和管足 五,棘皮动物一般运动迟缓,故神经系统和感官不发达。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有各型的幼虫(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海胆幼虫、蛇尾幼虫、樽形幼虫、耳状幼虫、五触手幼虫等)。
67、为什么说扁形动物门的出现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答:1、身体扁平,两侧对称2、具有中胚层3、器官系统开始建成(1)具有皮肌囊。上皮细胞内散布有一些垂直于体表的杆状体(2)具有不完全消化系统:口、咽、肠,无肛门(3)具有原肾管型排泄系统(4)具有梯形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集中4、生殖特点:大多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复杂,具有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及附属腺,具有交配行为,体内受精。5、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牟勒氏幼体
68、真体腔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出现在动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间,即为真体腔或称次生体腔。从胚胎发育看,是由两个中胚层细胞发育为两团中胚层带。每团裂开,分成成对的体腔囊,靠近内侧的中胚层和内胚层合为肠壁,外侧的中胚层和外胚层合为体壁,体腔即位于中胚层的内外层之间。由于该体腔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故称为裂体腔。这种体腔在结构上既有体壁中胚层又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真体腔出现的意义:①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又有体
腔肠可自主蠕动,而不依身体的运动,增强了消化机能。②消化管与体壁分开,促进器官的发生。 ③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辅助物质运输和体节伸缩。真体腔包括肠壁中胚层,体腔膜,体壁中胚层
69、三胚层各发育成动物的什么组织器官?
答:外胚层的分化:皮肤上皮(含皮肤腺、毛、发、爪角等)、神经组织、 感觉器官、消化管两端上皮等。中胚层的分化:肌肉组织、结缔组织(骨骼、血液)、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大部分内胚层的分化:消化管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与生殖 器官的小部分。
70、各举一例动物说明卵生、胎生、卵胎生、假胎生
71、简述节肢动物与人类的主要关系有哪些。
答:一:食用。二、可做饵料。三、可药用。四、提供工业原料。五、传粉。六、环境保护与生物防治。七、供观赏。八、危害农、林业。九、危害人和动物健康。十、危害仓库贮物。十一、危害建筑和航运
72、简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答:脊椎动物亚门 (一)主要特点:1:在绝大多数种类中,背索只见于发育的早期,2.具有成对的附肢(除圆口纲外)3.具有上下颌(除圆口纲)又称有颌类4.有明显的头部5.都具有肌质的心脏和日益发达的肾脏。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73、附肢与疣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疣足 节肢
按节分布,数量多 体部分布数量少
形态划一 形态多样
与身体之间无关节 身体之间有关节
附肢不分节 附肢分节
无肌肉附着 有大量肌肉附着
74、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论述甲壳动物与昆虫的主要不同。
答:甲壳动物主要栖憩在海洋里;形形式式的多种海洋甲壳动物可和陆上的昆虫相对应,人们戏称为“海洋昆虫”。但也有一小部分种类生活在淡水的江河湖沼中;绝少数还陆栖。另一些种类寄生,常引起经济鱼类的严重病害。小型甲壳动物无论在淡水或海洋里,个体往往大量出现,攒聚成群,成为浮游生物的重要组分。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又大,且分布广泛,地球上几乎无处没有它们的踪迹。昆虫高度适应于陆上生活,虽然一小部分也栖憩在池塘和湖泊等淡水水域中,甚至也出现于沿岸浅海。但这些水生昆虫的祖先原也陆栖,后来方才逐渐适应于水中生活。其中有些种类一生都在水里度过,另一些种类只幼虫和蛹生活在水里,成虫却也陆栖。
75、原生动物有那几个类群?各具有什么特征?并说明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答:鞭毛纲,一般身体具有鞭毛,鞭毛为运动器,营养方式为渗透营养,光合营养,吞噬营养,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有性繁殖为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在不良环境中能形成囊。
肉足纲:以伪足为运动器,伪足有摄食和运动的机能。体表没有坚韧的表膜,仅有极薄的细胞质膜,生殖方式为二分裂,由得种类有有性生殖,形成包囊极为普遍,生活于淡水海水,也有寄生的。
孢子纲:都是营寄生生活的,无运动器或只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以鞭毛或伪足为运动器,营养方式为异养,生活史复杂,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的两个世代的交替。纤毛纲:以纤毛为运动器,一般终生具纤毛,结构一般较复杂,在原生动物中这类动物是分化最多的,细胞核分出大核和小核,大部分纤毛虫具有摄食的胞器,无性生殖是横二分裂,有性生殖是结合生殖,生活在淡水,海水中,也有寄生的。1、环境保护方面2、人类疾病方面3、农、林、牧、渔业生产方面4、科学研究方面5、石油勘探方面
76、列出无脊椎动物的各个主要门,参与呼吸的结构或器官并指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77、比较扁形动物三个纲主要特征如何解释其中的差异。
答:1、涡虫纲,特征:自由生活,体表腹面有纤毛,肠道发达,肌肉发达,神经感官发达。2、吸虫纲,特征:体表无纤毛,消化道简单,具口吸盘、腹吸盘等吸附器官,多数为体内寄生虫,少数为体外寄生3、绦虫纲,特征:体表无纤毛,无消化道,头节有吸盘和几丁质的钩,大多具节片。全部营体内寄生。
78、简述对虾头部附肢及其作用。
答:头部1 小触角 嗅觉,平衡,触觉(前方) 2 大触角 触觉(两侧,后方)3 大颚 咀嚼食物 4 第一小颚 抱握食物 5 第二小颚 扇动鳃腔内水流,利于呼吸
79、简述昆虫头部触角的类型。
触角:丝状、棒状、膝状、栉状(梳状)、双栉状(羽状)、刚毛状、鳃瓣状、具芒状、环毛状、念珠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