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课堂改革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张玉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学生的课业负担的表述是这样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但是现实是这样的:学生依然面对成堆的作业,面对名目繁多的辅导班,每天黑着眼圈,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因此也就出现了成人化的灰色童年。有没有一条这样的途径,既让学生学得好,又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既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把活动时间交还给学生。我们称之为理想教育。 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理想,必须立足于课堂,打造精品课堂、高效课堂,把学习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对于学校来说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工程。要求每个人都要静下心来搞研究。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科研水平提升,教学方法的改进,都需要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在教法上进行改革。
一、研究内容
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困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素养。 二、选题要求
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的自我研究,以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学习和借鉴成功的经验、知识和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
选题时要从实际出发,从小问题、小现象入手。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选题。
选题可以是自己感到不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是教育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某一章节或某个专题,可以是教育教学中的具体现象或案例,可以是学生行为习惯的一种等,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三、研究工作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写出详细的研究方案和计划 3、收集相关数据 4、备案 5、开题
6、过程、效果、方法 7、小结、验收、结题
8、经验推广运用 9、年终评比
改变过去的课堂模式,打造学生自主课堂,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改革。即“以导促学,同伴合作,构建有效课堂”。以学案代替教案,用学案指导学生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学案的编写要改变以往的教师以为核心、本人当做出发点的缺点,要紧紧围绕学生实际,结构上要体现学生使用的预习案(指导学生课内学习的方案),巩固案(师生共同使用),教案(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的本人使用部分),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来编写导学案,导学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导学案的几个特征:
1、有较强的预习性。学生通过预习案的学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思考对某些知识点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对一下节课学习内容的期待。
2、 问题前置性。学生通过预习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主动探究,主动自学,能够培养学生动脑考虑,动手操作的能力。 3、合作解决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并形成共识。 二、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预见性困难、学习小结反思、达标检测。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 “能说出”、“会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知识准备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预习案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答的好不好;掌声鼓励;
表扬表扬;很好;棒棒棒(语言),啪啪啪(掌声);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 若是第一次表扬学生他会觉得很舒服,很兴奋,而次数多了,学生听着无感觉,老师显得很无聊,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多方位,多角度,出自于老师的内心,充满爱心,充满智慧,自然,大方,代表着信任与尊重,代表着宽容与指导,评价的方法值得我们去研究,值得我们去实践。
学生所想听的不是面而是心。对学生的评价最难可贵的是心声。学生再小也有辨别是非得能力,评价语言的生硬套用,一次新鲜,二次熟悉,三次无感。多数老师好讲应检课、作秀课,评价语言现学现卖,该用也用,不该用也用,至于起不起激励作用,基本上没有考虑过。能够从心出发,给予正面引导,激励上进,鼓励后进的不是很多。我想,作为教师,作为课堂上的重要参与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根据自身语言表达特长,研究适时的、激励的、朴素的、发自内心的评价尤为重要,即不容易说出口的不要说,不是真心的不要说,不该表扬的不要表扬,如果这样做很多情况下会适得其反,有些教师为了激励不顾一切,学生有错不纠正,有问题不查找,还一味的“激励”,很好,动脑筋了,还不错,其结果是努力把学生往歧途上引,往错上导,培养出来也就是有勇无谋,要脸面不要批评的倔强之士。
教师肯定性评价语言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新课标提出“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词用的准确,句子用的真好,虽然结果有问题,思维是正确的,哪位同学说过他后进,他(她)现在是积极的,先进的。即使学生答的一塌糊涂,可以评价他敢说就是进步,敢想就是进步,只要发自内心,投向赞赏的目光,学生会感到有成就,有进步,下一课他还要试一试。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从来没答对过一个问题,甚至没敢说过一句话,要低要求,低验收,高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说可以,议有必要,这个集体缺他不可。
常试常新,不断创造新的评价氛围。要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如:对一年级的孩子说:嗯,你练习完成的非常好,得百分了,继续努力,很聪明,这个评价拿到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不适用,而他需要的是另一种口气,另一种评价,需要的评价更真接,更自然,倒不如说;某某同学十年如一日,练习完成的还是那么出色。“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 “你懂得比老师还要多!”“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有些时候夸张性动作有必要,如学生答非常出色,你
可以放下架子,走下你的讲台,和学生握握手,夸他“你是我的老师,老师向你学习”。
请多一点幽默,少一点庄严.孩子们都喜欢幽默的老师,不想见到能够让课堂凝固成冰块儿的铁脸,幽默使老师能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老师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我原来听过一节语文课,此课中涉及到了地理经度和纬度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五花八门,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然而,老师非常自然而诚恳地说:“老师和你们一样,只见过排球、篮球,而没见过地球是什么样的,更没研究过它的经度和纬度,共同努力,共同学习,看看明天谁能够得到正确答案。”敏捷的思维,幽默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多一点温柔就多一点成功。课堂上难免遇到个别孩子大吵大闹,多次教导,多次劝说都无济于事的尴尬场面,此时,老师应该采取另一种措施,对他温和一点,商量一点,假如确实有错了,不要训斥,而要有耐心、要温馨,声大了让他朗诵一首诗,说个不停了让他多发言,音质不错让他唱一首歌,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其自觉,使其有发展,使其知道错应该改。并且这种评价方式用好了,可谓是双赢,教师教导纠正不费劲,学生知错不难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