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施工和组织措施
施工监测是施工决策的信息来源与施工管理的控制对象。通过测量收集到必要的数据,绘制各种时态关系图,进行回归分析,对支护的受力状况和施工安全做出综合判断,并及时反馈于施工中,调整施工措施,使施工过程完全进入信息化控制中。
根据本标段工程规模和监测任务,拟成立专业监测组。由二名监测人员负责监测点设计、布置和量测操作以及数据处理,并将监测信息及时反馈给项目总工程师。详见【信息化施工流程图】。
分析地质情况制定监测方案 施 工 量 测数据处理分析施工状态评价修改支护参数 否 稳定性判别 是 否结构施工是否完成 是 结 束信 息 化 施 工 流 程 图
17.2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在车站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层中土体、地下水的变化,造成土体的应力发生变化,破坏了地层原有的稳定,施工现场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表会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对这个范围内的建筑物构成危害,致使建筑物发生沉降、倾斜甚至产生裂缝。及时、有效地对这些建筑物进行监测,调整车站的支护形式,可以减小对
建筑物的影响。 17.3施工监测设计
为掌握车站在开挖过程中,土体变形情况及支护结构侧向位移和周围地表、周围建筑物等沉降情况,必须对支护结构及被支护周围土体的水平、垂直位移及受力状况等进行监测,并将实际情况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分析,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本车站设计监控量测项目有:
1)地表沉降观测
2)围护桩(墙)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 3)土体侧向变形观测; 4)横撑轴力的监测;
5)地下管线的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 6)水位标高、空隙水压力监测。 7)建筑物、构筑物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 8)基础不均匀沉降及水平位移、倾斜观测 车站主体结构施工监测量测图如下:
图17.3-1车站主体结构施工监测量测图
17.4施工监测方法 17.4.1地表沉降观测
(1)观测仪器:NI002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2)观测点的布置:在基坑的四周及出入口和风道处垂直基坑的方向分别布置沉降观测点,每组4个点,点间距为2-4米。见图17.3-1。
(3)观测方法:利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观测精度达到精密水准测量的要求。基准点要定期与精密水准点联测。
(4)观测频率:围护结构施工中1次/天,基坑开挖过程中2次/天,主体施工2次/周。
(5)观测资料的整理:观测时要定人定观测路线,及时整理观测结果,绘制变形曲线。发现异常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
17.4.2围护桩(墙)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
(1)监测仪器设备:采用TDJ2型经纬仪及水准仪。
(2)测点埋设:按照方案要求在帽梁上和地连墙的墙顶冠梁埋设铁件,并在铁件上做标记作为观测点。
(3)测定方法:
观测方法采用视准线法,选用TDJ2型经纬仪测回法进行观测。观测前用全站仪在每段两端各测设一个观测基点。观测时,将仪器设于一端工作基点上,后视另一端工作基点,确定各观测点相对于准直线的垂直偏移量。工作基点应视现场情况布置在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点,以保证测值的准确可靠。用水准仪水准测量方法观测其沉降变化。
(4)监测点的布置:在基坑四周、出入口及风道分别布设观测点。见图17.3-1
(5)监测频率: 土方开挖中和中、大雨后观测频率为2次/天;当相邻两次位移量大于3mm或总变形量达10mm时,每日观测1次;当相邻两次位移量接近零时,每周观测1次。
(6)观测资料的整理:
观测工作指派专人负责观测,每次观测结果真实可靠地记录在观测表格内,及时整理,绘制变形曲线。 17.4.3土体侧向变形观测
(1)监测仪器设备:利用测斜管和测斜仪监测靠近围护结构的周边土体变形。
(2)测点布设:在基坑的南侧布设2个观测点,东西各布设一个观测点,
北侧布设3个观测点。在每个观测孔中埋设测斜仪。见图14.3-1。
(3)测定方法:每次观测直接在测斜仪上读数。
(4)观测频率:基坑开挖前观测初值;开挖过程中,1次/天;结构施工中,1次/3天。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加大观测频率。
(5)观测资料的整理:观测资料要及时整理,绘制变化曲线。 17.4.4横撑轴力的监测
(1)仪器设备:采用轴力计电阻应变片及静态应变仪进行支撑轴力量测。
盖板Ф200保护钢管测点被测管线(2)测点布设:在每层钢支撑的特殊支撑上埋设应变片。将应变片安装于钢管撑同一截面的四分圆上,并将导线引至外部。见图14.3-1。
(3)测定方法:在钢管撑应变片安装前,采集应变片初始数据。并根据施工进度,对应变片的数值进行采集。
(4)监测频率:开挖过程中2次/天;受力稳定后1次/周。
(5)数据处理:每次测量数据可以得到支撑件轴力。并绘制支撑件轴力变化曲线。
17.4.5地下管线的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
对基坑外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进行监测。 (1)观测仪器使用 AT-G2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2)观测点布置:在布置地表沉降监测点的同时,挖开地下管线上方覆盖土,直至露出管面,在管面上标注记号作为监测点。沿管线走向每5米布设1点,在管道接头处布置测点。
图17.4.5管线沉降测点埋设示意图
观测点布置时埋设Φ200mm的钢管,钢管上方略低于地表面,用盖板将观测孔盖好,保护监测点。见【图17.4.5管线沉降测点埋设示意图】;
(3)观测频率:开挖过程中,1次/天;结构施工中,1次/3天。 (4)观测方法同地表沉降观测。 17.4.6水位标高、空隙水压力监测
(1)测量仪器:电测水位计、PVC塑料软管、孔隙水压计。
(2)测点设置:在基坑四周、风停及出入口附近设置地下水位观测孔。见图17.3-1。
水位监测孔用地质钻机来完成,具体的深度依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保证可以测量到因施工影响的降低的水位)。测管用Ф100mm的PVC软管。测管的最底部是0.8m左右的沉淀管,水位线到沉淀管之间是Ф100mm的过滤管,外面用过滤布裹好。测管的上端要设立封闭盖。
(3)测量方法:用水准仪测量出观测口的高程。观测时,将电测水位仪的触头沿测管缓慢下放,记录蜂鸣器响时测尺的读数。
(4)观测频率:围护结构施工中1次/2-3天;土方开挖1次/天;主体施工1次/2-3天。
(5)数据处理:根据观测收集到的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孔的水位~时间的变化曲线;水位~工作面距离的变化曲线。
14.4.7建筑物、构筑物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
对基坑外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监测。监测点布置在墙角、墙面上,每建筑物上至少布置4个监测点。使用仪器、观测方法、观测频率及数据处理与地表沉降观测方法相同。 17.4.8基础不均匀沉降、支撑立柱沉降观测
(1)仪器设备:选用AT-G2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铟钢尺、钢卷尺及其它设备。
(2)基础不均匀沉降观测点布置:在基坑底部沿基坑十字轴线方向由中心点以10m的间距向外布设观测点。在钢管立柱的顶端布设立柱沉降观测点。
(3)观测标的埋设:
采用钻孔埋设,用钻杆将观测标送至基槽底设计标高下50CM处,反转钻杆
将测标固定。
(4)观测频率及方法:
A采用普通水准测量法。观测时围护结构施工中1次/天,基坑开挖过程中2次/天,主体施工2次/周。
B土方挖至设计槽底后,即对每个观测点进行卸除土后变形的观测,至槽底打垫层之前,每个测点间隔1天左右观测1次,取得基坑变形达到稳定的累计值。根据观测数据汇制变形曲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