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方案
中国东盟遥感云服务平台建设方案1.平台概述遥感系统,具有实时性高、并发性强、数据量大的特点,因此遥感系统对基础设施平台的要求,比普通企业办公应用的要求更为严格:高IOPS、弹性资源分配、高效节能、业务快速部署、服务简捷高效,并能够与上下游产业链紧密结合进行高效运营。这些新需求,只有通过全方位的融入云计算的理念、云计算技术和云计算运营模式才能实现。
平台解决了遥感应用及数据与IT硬资源间的解耦,实现了在一台物理机上运行多个遥感云工作台和遥感应用,改变了一种遥感应用独占一台服务器的低效业务烟囱模式。在管理平台上预安装带有遥感应用的操作系统模板,可以大幅缩短私有云用户业务发布时间。
中国东盟遥感云服务平台,立足**,面向东盟国家,全面整合遥感数据资源、业务资源、服务资源、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形成从原始数据到业务应用的产业链服务。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一站式、标准化、日常化、持续性、主动式、敏捷化的多种网络服务,随时随地为各层次用户提供零距离的遥感信息与应用服务。改变了以往遥感应用的项目式、一次性、被动请求式和长实施周
第 1 页 共 7 页
期的服务方式。同时,平台还直接支持业务应用,通过业务化产品、网络服务和业务应用终端,屏蔽技术处理过程,使用户可以专注于业务应用,不懂遥感技术的也可以利用遥感信息。
2.意义 空间信息是智慧城市等领域建设与应用的最重要的基础信息,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在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管理和公众信息服务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缺乏在空间尺度上全面及时获取动态信息的有效手段。
遥感技术具有空间覆盖广阔、快速高效、信息丰富等特点,非常适合城市空间信息的动态采集与监测。但由于技术复杂、使用成本较高等因素,各级政府各部门独立应用存在较大的难度。
目前的遥感服务的形态主要以项目服务为主,缺乏便捷、持续、标准化的针对业务应用的遥感信息服务。由于以项目方式开展遥感应用,建设单位只负责研发,用户部门职能得到一次性成果,需要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后续数据更新、系统维护和技术升级无法得到保障,遥感应用难以进入到实质性日常业务体系中。
云计算是将大量的计算机集中运行和管理,形成统一的存储和计算资源,再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进行打包,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各种软系统也可以运行在云服务器上,通过在线方式使用。采用“云”的模式建设遥感服务平台,可以将遥感数据、信息产品、处理技术与计算资源打包成类似公共设施(如自来水、煤
第 2 页 共 7 页
气、电力等)的可计量的服务,用户通过网络或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按需使用,因此,遥感技术的云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建设遥感云服务平台,可以使遥感数据与技术成为可以随时随地按需使用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用户无需购买数据、软和昂贵的计算机设备,就可以方便经济地使用遥感信息,可以极大地降低遥感在成本、技术、设备、维护诸方面的门槛,推动遥感信息在智慧城市、农业等各层面普及应用。突出的优点包括:
△无需事先购买,需要时马上可以使用所需的遥感数据、硬设备、处理软和解决方案。
△按需使用、即用即付,只需支付实际使用的资源,避免硬、软和其它服务的不必要开销。
△满足应急或高峰期的存储和计算需求,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闲置。
△减少技术支持、系统安装、升级、维护所产生的人力和费用。
△获得更强大、更可靠、更高效的系统资源和应用环境。 △可以从更多的遥感数据和遥感软中选择或组合应用,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多种不同的应用环境。
3.平台系统架构 遥感系统,具有实时性高、并发性强、数据量大的特点,因此遥感系统对基础设施平台的要求,比普通企业办公应用的要求更为严格:高IOPS、弹性资源分配、高效节能、业务快速部署、服务简捷高效,并能够与上下游产业链紧密
第 3 页 共 7 页
结合进行高效运营。这些新需求,只有通过全方位的融入云计算的理念、云计算技术和云计算运营模式才能实现。
平台的云操作系统,通过实现遥感应用及数据与IT硬资源间的解耦,实现了在一台物理机上运行多个遥感云工作台和遥感应用,改变了一种遥感应用独占一台服务器的低效业务烟囱模式。在管理平台上预安装带有遥感应用的操作系统模板,可以大幅缩短私有云用户业务发布时间。
对于公众用户来说,在遥感集市中试用或购买云工作台,通过远程登录,可以实现遥感数据随时随地随需取用,让您像用电一样使用遥感资源。与此同时,平台与多家业界领先企业合作,在云工作台中,可随需订制遥感应用及数据,按工作台使用时长收费。在云工作台中,使用专属个人的遥感云盘挂载遥感数据,可以有效保证遥感数据的及时性及安全性。
遥感云操作系统的技术特点:
高性能远程桌面:增加基于Spice协议的远程桌面;基于代理虚拟机转发的安全机制(专利技术);增加&s切换配置;支持CS&BS客户端。流量管理:可实现公有网络(置于VR外侧,可供多个或某个指定的使用的共享网络,一般用于接入inter公网使用)、来宾网络(分配给虚拟机使用的虚拟网络,分为离和共享两种)、管理网络(管理服务器与物理主机、系统虚拟机管理地址之间的通信网络)及存储网络(宿主机访问主存储,SSVM访问
第 4 页 共 7 页
二级存储的通信网络)的流量管理。高可靠性:零单点故障、硬故障,数据零丢失、微秒级虚拟机重启,终端用户无感知。
在通用x86服务器上部署分布式存储系统,把所有服务器的本地硬盘组织成一个虚拟存储资源池,提供文存储功能。针对遥感应用及数据的高并发性特点,优化算法,采用全局负载均衡的读写模式,不存在集中的数据热点。
对于多数用户来说,海量的遥感数据存放,给越来越多的数据提供存储空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传统存储,具有成本高、架构复杂、读写速度慢等天然缺陷。林立的存储厂家,没有统一的存储管理设备,造成了运维的困难。平台使用的分布式存储技术紧跟IT界vSAN潮流,具有高性能、低成本、易扩展、易运维的特点,能够为海量遥感数据及应用提供一个安稳的家。
分布式存储的技术特点:
全局负载均衡:可自动将数据块打散存储在不同服务器的不同硬盘上,无集中热点;实现每块硬盘上的主、备副本数量均匀;数据恢复重建算法,保证重建后系统中各节点负载的均衡。数据强一致性:当应用程序成功写入一份数据时,后端的几个数据副本是一致的,当应用程序再次读时,无论在哪个副本上读取,都是之前写入的数据。多数据副本:不使用传统的RAID模式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而是采用了多副本备份机制,即同一份数据可以复制保存多个副本。在数据存储前,对数据进行分片,分片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保存集群节点上。数据分布支持跨服务器或
第 5 页 共 7 页
跨机柜,不会因某个服务器故障导致的数据不可访问。快速数据重建:数据分片在资源池内打散,硬盘故障后,可在资源池范围内自动并行重建;扩容时可以自动进行负载均衡,应用无需调整即可获得更大的容量和性能。
4.技术服务架构 平台为用户提供遥感数据、信息、软与所需计算资源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基于统一的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可视化基底,支持数据共享与协同工作。同时,遥感云服务平台要与遥感信息产品生产线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业务化、标准化的遥感信息产品服务。
通过对遥感服务元素(数据获取、加工处理、处理算法、应用模型等)的开放性接入和动态化调度,既包括对数据、信息和技术资源的组合使用,也包括对服务提供方的流程化组织,实现信息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化服务。
5.平台服务内容 遥感云服务平台运营商和信息服务商,定期通过各类遥感平台采集所需要的遥感数据,通过数据和信息加工处理生产线,结合业务数据,制作针对不同业务的各种标准数据和信息产品,进入遥感数据和信息产品数据库,通过综合遥感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发布;在信息产品和平台服务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针对各种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相应的SaaS应用软工具,以云模式支持各部门用户的各类业务应用。
遥感数据采集 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分辨率(0.5-2.5米)、不同类型(可见光、热红外、雷达、高光谱等),通过国内外遥感
第 6 页 共 7 页
卫星定期接收市域范围内的遥感影像,形成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库。对于重点区域和急需的场
合,采用有人驾驶或无人驾驶飞机采集数据,分辨率可达0.2-0.05米。
专题信息产品生产系统 采用专题信息模型对遥感影像进行批量处理,提取业务应用所需的专题信息,形成标准遥感信息产品,如土地信息产品(土地利用、城市化范围、基础设施等),环境信息产品(植被、水体分布与深度、各种环境参数、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热岛等)、农林信息产品(农业估产、耕地面积、种植面积、土壤水分、森林分布等)、监测信息产品(违章建筑、环境污染、非法养殖、地面沉降、土地利用变化)等。
遥感应用服务平台 遥感信息浏览:在统一的空间基底上,查询浏览按历史时间序列的不同类型的遥感影像和专题信息产品。遥感数据在线处理:根据应用的需要对遥感数据进行数据融合、信息增强、信息提取、专题分类、图像变换、统计分析等处理。业务应用支持:各种可供按需选择的遥感GIS软、专业分析模型、客户化开发的业务应用系统等。网络共享协同:针对平时工作或应急指挥,提供基于遥感空间信息的网络会商平台,各参会单位可以通过网络会议将各自的业务信息进行现场共享、并支持手持移动终端现场视频的实时定位接入。
面向社会公众的遥感云服务 本文来自: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