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产品多样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宄(双月刊) 2018年第4期(总第95期) 进口产品多样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孙少勤,娄曼 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摘要:使用我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研究了进口产品种类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研究 发现:(1)进口产品种类的增加推动了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分行业回归结果显示, 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进口产品种类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劳动密集型行业次之, 技术密集型行业最小,但后两者的差异较小;(3)从不同贸易方式角度,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 型行业的以上促进作用在一般贸易中强于加工贸易,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这种促进作用在加5-.贸易 方式下更强。 关键词:进口贸易;产品多样性;全要素生产率;行业异质性;中国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18)04—0088—1l 一、引言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能有效 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鉴于此,提高我国进口贸易的质量,对于进一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 长和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实力由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取胜的关键。从 学术研究来看,对进口贸易的探讨多从进口数量、进口商品结构、进口贸易多边阻力等角度出发,而 对进口贸易中产品种类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则相对不足。Krugmanl1 指出进口产品 种类增长是贸易利得的一个新源泉,Romer_2 则证明了进口产品种类的增长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 提高,这为我们利用中国制造业的数据样本研究进口种类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奠定了坚 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旨在利用Feenstra_3 的产品种类测量方法,从进口产品种类的视角进一步深化 对如何提高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探索。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相关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理论模型推导和机制分析;第四部 分是对资料来源与特征化事实的描述;第五部分是实证检验分析结果及讨论;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 政策建议。 二、相关文献回顾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动因。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垄断竞争模 收稿日期:2018一o4—26;修回日期:2018—06—20 作者简介:孙少勤(I974~(1995一),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娄曼 ),女,贵州安顺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AJYO0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EYB00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 目(2018SJZDAOI1);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BRA2017369) ~88— INDUSTRIAL EC0N0MlCS RESEARCH 型 把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多样性喜好”(1ove for varieties)方法应用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新贸易理论 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产品的差异化也是贸易的动因之一,即只要产品存在种类上的差异,即使具有相 同要素禀赋能力的国家之间也能进行贸易往来。之后,内生增长理论和企业异质性模型都将产品类别 纳入研究框架,丰富了产品多样化的贸易利益内涵_2 m]。尽管关于进口种类增长效应的贸易利得理 论很早就有研究,但一直都未探索出衡量进口产品多样性的成熟方法,直到Feenstra¨3 开发出测量产品 种类变化的方法后,学术界才真正用实证检验法考察了产品种类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在经验研究中,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Broda and Weinsteinl】 用Feenstra_3 的产品种类 指数计算方法,用美国的贸易数据估算了进口产品的贸易收益,研究发现进口产品种类的增长是美 国过去三十年(1972--2001)贸易收益的主要来源,其收益可占到2001年美国GDP的2.6%。关于 进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Romer 用进口中间品种类来解释生产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进口可以带 来新的和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品,这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Halpern et a1.E12]通过对匈牙利 1992--2003年的贸易数据进行分解,检验其进口种类增长的贸易利得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进口产品 种类的增加能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14%。 而国内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晚,邱斌和许志新 利用我国的贸易数据实证研究了出口产品种类 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产品多样性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结果稳健。 钱学峰等 利用CEPII的BACI数据库中HS一6位码国际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进F1种类变 化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大部分上游行业的进口种类增加能促进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是,下游行业未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陈勇兵等¨ 利用1995--2004 年中国进口数据,通过构建进口种类的价格指数估算中国进口种类增长的贸易利得,结果发现,因未 考虑进口种类的变化,传统价格指数向上偏误4.36%,中国消费者由于进口种类增长而获得的福利 相当于中国GDP的0.84%。耿晔强和郑超群 采用HeckmanL两步法对我国的数据样本进行检验 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有效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尤其是在进口多样性水平提高后,对企业创新的促 进作用进一步增强。杨晓云 研究了进口中间产品种类增加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明,进口中间产品多样性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且“学习效应”和“互补效应”两种渠道的 相互交织能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创新能力。 梳理上述文献后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关于产品多样性的测算方法和产品多样性对全要素生产 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仍然存在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首先,国外学者基于西 方发达国家数据样本的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本文将加以验证;其次,一 些国内学者也验证了中国进口产品种类增长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基于不同的贸易方式 下研究制造业分行业的文献却很少。本文旨在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角 度,结合不同的贸易方式,探讨我国进口产品种类的变化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三、理论模型与机制 关于产品多样性指标的测算,Feenstra【3 首次借助CES函数构建了一个较稳定的技术方法。此 方法假定消费者获得1单位产品种类 所需支付的最小成本c(p . ,b )满足CES函数: c(p ,,f,b )=[ 。6“p 】 , >1 b>0 置 (1) 其中, 是替代弹性,,为产品集合,,∈{1,…,Ⅳ},假定不考虑产品种类集的变化(, =, = I)、b 是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偏好,假定b为常数 P是t时期 产品的价格。根据Sato¨ 与Vartia_】 的 方法,可得一种理想的价格指数: =P(P,-1 qt p i, ]” (Pt1,t- ̄,qt,,f)=I- I [p一(【 2) 89— 孙少勤,娄曼 进口产品多样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其中,W (,)= S (,)一S (,) InS (I)一lnS (,) [ 】 ,s Pitqit: 但是,Feenstra 认为传统的商品价格指数忽视了产品种类变化带来的影响。若考虑产品种 类随时间而变化,设两期都获得的产品种类集为,(,∈(,,n,f一 )≠ ),其他条件不变,则(2)式 可修正为: ~P(P,-I ” ∑P q iel ,【 J] ㈩ 【j (4) ∑P q~。 A,-I iEItl i∈,t 从而定义产品多样性变化指数为: yarit,t_l (去) (5) A 代表t期用于共有商品集的购买额占t期所有商品购买额的比例,也可以理解为1减去t期用 于新产品购买的金额占总商品购买额的比例。当t期有新产品时,A 会相应变小,如果A 小于A ,即 var <0时,说明从t一1期到t期新增的产品种类在t期的价值份额超过了从t一1期到t期消失 的产品种类在t一1期的价值份额。假定两期的进口总量和产品价格不变,则表明t期进口产品种类净 增加,反之,var 川>0,表明进口种类净减少,其绝对值反映种类变化的幅度。 在Feenstra 中,全要素生产率被定义为商品价格指数与单位成本增长率的对数差,即: Pf D ,、 FP=lnp(p 1,P ,q 一I,q ,,1)一In一7 C\P 一1,1£/ (6) 因此,运用前文公式(3),全要素生产率和进口产品多样性的理论模型可简化为: TFP =一—l_ In U一1 ^t1 =一— yar【f1f_l 0一l (7) 从式(7)可以得看出,产品多样性指标var的系数为负数,综合前文分析,当vat 一。<0时,表明 进口产品种类增加,VaT 变小,因此,可以认为,进口产品种类的增加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为什么进口产品种类增加会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认为有三种直接效应:首先是水平 效应。随着进口产品多样化的扩大,最终产品可选择的中间投入品种类也会增多,尤其是内化技术 和知识含量较高的中间投入品,其范围的扩大使得生产过程可吸收的先进技术会更多,如果进口的 中间投入品与国内中间产品的互补性越强、可替代性越低,则中间产品进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 推动作用会进一步增强。其次是技术溢出效应。Young_2¨在1991年提出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是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而发生的,进口贸易可以获得贸易伙伴国的先进技术和高素质 的人力资本,减少技术研发的重复投入,同时可以对进口产品的制造研发过程进行学习和模仿,从而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2 J。由于进口产品所带来的技术和知识不可完全替代,因此,进口产 品种类越多,技术溢出效应就会越强。最后是竞争效应。在国际贸易中,进口贸易会进一步打开国 内市场,本地区企业生产的商品容易受到来自他国同行业同类产品的竞争,这种竞争会打破国内企 业的市场垄断,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谋生手段。同时,竞争还会促进地区内 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竞争效应会促使国内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引进先进机器设备并改良 生产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 。 一90— INDUSTRlAL ECoNoMICS RESEARCH 四、资料来源与特征化事实 (一)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进口产品种类增加对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资料来源主要包括 2000--2005年海关数据库和2001-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工业经 济统计年鉴》。由于海关数据库包含的数据信息量较大,本文处理步骤如下:(1)首先以“进口”为关 键词筛选出月度的进口产品明细进行加总生成年度数据;(2)借助盛斌l2 的海关商品HS一6编码与 我国制造业行业的对应表筛选出制造业进口产品①,并将其匹配到各个细分行业。本文所选行业包 括:食品加工和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等26个行业,具体行业名称见表2⑧。 (二)特征化事实 1.产品种类的变化 如表1,从商品种类来看,我 表1产品种类与国家数量的变化 国21X10---2005年的进口商品种类 持续增加,从2000年的79 295种 增加到2005年的102 092种,增 长率高达28.75%,年平均增长 5.75%,相邻两期的共有商品种 类也在不断增长。第3列和第4 列分别显示了新增的产品种类 数和消失的产品种类数,总的来 看,每年新增的进口产品种类数 大于消失的产品种类数,尤其在 2002年,新增的种类数几乎达到 消失的种类数的两倍。但增长 率在波动下降,这说明我国的进 口商品种类在不断地趋向饱和, 新商品的进口持续下降。同时, 国家数也在不断增加,但2004 数据来源:根据海关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年和2005年的进口来源国没有明显变化,即与我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也基本达到了饱和状态。 另外,共有商品与各年商品总数的占比平均为77.71%,表明每年进口商品的净增加比例为 22.29%,增加的幅度较大。 2.行业进口产品多样性指标 如果用平均值来衡量集中趋势,我国制造业中有19个行业的多样性指标为负值,说明这19个 行业在2000--2005年的进口商品种类增加,如纺织业达到一0.018 9。而另外如农副食品加工业和 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7个行业的多样性指标为正值,即进口商品种类减少。详见表2。 五、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与变量选取 基于前文的理论模型分析,同时考虑全要素生产率的其他影响因素,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ln IPn=卢0+卢1 口r“+ lny +卢3cin+ rd“+卢5Zn+卢6lnFDIi‘+占“ 其中,下标i代表行业,t代表年份,具体指标分析如下(详见表3): 1.全要素生产率(1nTFP)指标 本文选取索罗模型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即Y=AL 。其中,Y为工业增加值,但统计年鉴公布 一9】一 孙少勤,娄曼 进口产品多样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表2行业进口产品多样性指标 的数据是按当年的价格指数计算的名 义数据,为了能真实反映丁业增加值的 变化情况,需要将名义数据折算为以某 一年为基期的可比数据,本文以2000年 的不变价格折算。L为劳动力投入,以各 行业的就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 为资 本投入,以当年固定资产投入的流量数 据为基础,参考张军等 的永续盘存 法计算其存量指标。 2.产品多样性(/ ̄a/")指标 本文借助Feenstra 的方法测量产 品多样性指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同 一编码的进口商品可能来自不同的国 家,为了真正检验产品的多样性,我们 将不同来源国的同一产品视为不同产 品种类,即共有产品集不仅要编码一 致,进口来源国也要一致。由于进口产 品种类增加时,多样性指标为负数,因 此根据前文的分析,进口产品种类增加 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预期回归系数 为负。 3.其他控制变量 (1)行业规模(1ny)。规模较大的行 业会有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更能推动全 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预期系数符号 为正;(2)资本密集度(ci)。资本密集 度较高的行业往往具备较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设备,从而更能推动全要素 生产率的提升,因此,预期变量符号 为正;(3)研发投入密度(rd)。研发 数据来源:根据海关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表3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投入能提高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从而 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预期系数符号为 正;(4)人力资本密度(f)。人力资本 也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 因素,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 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促 进经济增长 ,预期系数符号为正;(5)外商直接投资(1nFDI)④。长期以来,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要素禀赋结构优化有重要的作用 ,预期系数符号为正。 表4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中等偏高,但行业问技术 水平差距较大,说明我国制造业目前依然处于技术进步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口产品多样性指标均 值为一0.040 2,即总体看来我国制造业的进口产品种类一直在不断增加,但也有部分行业和年份进 一92— INDUSTRIAL ECONoMlCS RESEARCH 口产品种类减少。进口产品 表4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多样性和人力资本两个指标 的变异系数较大,这也说明了 以上两种特征在我国制造业 各行业间的差距明显,尤其是 进口产品多样性指标,变异系 数的绝对值达到6。从均值来 看,研发投入密度和人力资本 密度较小,说明我国在200O一 数据来源:根据海关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 2005年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不足。 (二)实证结果分析 1.总体回归结果分析 鉴于本文所选取的26个制造业行业的要素密集度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对行业本身全要 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内生性影响。为了能详细探讨进口种类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参考 谢建国E27]的方法,将我国制造业(26个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 型行业⑤。表5包括了全部行业和分行业的回归结果,考虑到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进口产品 种类有反向作用,即全要素生产率越高的行业越倾向于进口更多新的产品品种,而这种双向因果关 系极有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导致估计结果有偏误,因此本文选取进口产品多样性的滞后一期值作 为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 表5总体的回归结果 说明:括号内为标准差, 、 、}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一93— I,l、少勤。娄-曼 进12:产品多样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从产品多样性指标来看,基准回归下除劳动密集型行业外,其他行业和总行业的进1:3产品种类 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作用,与基准回归结果相比,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的T具变量法下核心变 量的回归系数有所提高,且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回归系数相反,说明本文研究的主题确实存在不可忽 略的内生性问题,基准回归低估了进口产品多样性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但回归 结果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变,证明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从分行业的回归结果看,资本密集 型行业的进口产品种类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大,劳动密集型行业次之,技术密集 型行业最小,但后面两者的差异较小,说明由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大型设备的资金投入大,进口产品种 类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本,从而更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密 集型行业由于进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溢出效应小,使得进VI产品种类的增长效应低于资本密集 型行业;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许多技术发达的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仍然存在管制, 使得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这与钱学峰 等¨ 的研究结论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基准回归还是IV估计,统计结果均不显著,推测其原 因有二:一是早期我国研发投入不足,虽然进口产品种类增加带来了溢出效应,但无法有效地吸收和 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这一推测与控制变量中的研发密度指标回归结论相吻合,参照赖明勇等 的 做法,在衡量技术吸收能力时我们选取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两个度量指标,如表5,人力资本显著促 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研发密度却阻碍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回归模型中这种阻碍 效应便弱化了进口产品多样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二是本文的数据样本量较小,无法有效 地得出两者在统计上的显著关系,由于数据获取困难,本文未使用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而实际情况 中行业进口产品种类年度变化较小,因此这种中观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进口产品种类的变化。 此外,行业规模、资本密集度和人力资本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符合我们的预期。但研发投 入阻碍了总体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我们推测,2l世纪早期,由 于我国的基础研究投人比例过低,技术储备不足,在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中研发投入没有发挥应有作 用,造成了逆向技术溢出现象 ,同时可以看出,尽管进口贸易为我们带来了技术溢出效应,但吸收能 力不足导致我国制造业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技术进步。这一结论也提醒我们:我国企业要真正从国外进 口产品中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关键是要提高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强化自主研发和创新力度 。另 外,FDI仅促进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说明在外资的推动下,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的 廉价优势,在当时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而同时,随着大量外资的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 的竞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内资企业面I15成本上升的较大压力,从而阻碍了全要素生产 率的提高。 2.基于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实证分析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致力于探究进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化,部分学者认 为,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服务于加工贸易出El,而一般贸易才能真实反映国内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 把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区别开来,探讨两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 。 表6和表7分别为一般贸易方式与加工贸易方式的回归结果。比较来看,产品多样性指标和其 他控制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方向大致相同,回归结果也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但IV估计的结 果显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一般贸易方式下,进口产品种类的增加对行业全要素生 产率的促进作用大于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好相反,不分行业回归时一般贸易下的促进作用 也更强,即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一般贸易方式下的拉动作用强于劳动密集型的拉动作 用。21世纪初,在国际分工专业化的背景下,得益于我国对加工贸易发展的鼓励政策和劳动力资源 丰富的优势,在劳动要素密集型行业中加工贸易较一般贸易而言更能推动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 高,这与赵丽佳和冯中朝_3¨的研究结论一致。而由于加工贸易的产品增值小,产品的增值链条短, 一94—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前后联系弱,贸易所得利润大多被外商占有,因此在加工贸易方式下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 行业中进口产品种类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弱于一般贸易。 表6一般贸易方式的回归结果 说明:括号内为标准差, ¥¥、} 、 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表7加工贸易方式的回归结果 说明:括号内为标准差,料}、 、女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一95— 孙少勤,娄曼 进1:7产品多样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我国制造业进口产品种类增加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虽然与已有的研究结论基本 一致,但在统计上不显著。首先,在21世纪初,我国实施“为出口而进口”的贸易政策,通过进口大量 的零部件和机器设备,结合国内廉价劳动力优势进行加工组装再出口,进口贸易未能得到应有的重 视,同时,我国早期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开发基础薄弱,不能有效吸收国外产品的先进技术;其 次,本文选取的是行业数据而非企业数据,年份时间轴较短,总体样本量小,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 估了进口种类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此,最终的回归结果虽表明存在正向影响,但统计上 不显著。 2.在根据不同要素禀赋特征进行行业分组后,以上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但行业问影响程度各 不相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进口产品种类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大,劳动密集型行 业次之,技术密集型行业最小,但后两者的差异较小。 3.一般贸易中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口产品种类的.t ̄JjH对我国全要素生产 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强于加工贸易,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这种促进作用在加工贸易方式下更强。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本文就我国制造业进口贸易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政策 建议: 1.在未来贸易自由化路径选择中要提升进口贸易的扩展边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重出 口、轻进口”的出口导向政策,进口贸易的发展长期滞后于出口,这种进口和出口发展不平衡的贸易 现状带来了诸如贸易摩擦频发、贸易结构失衡、资源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适时调整我国的 进出口贸易格局,从“奖出限入”向“进口与出口并重”的贸易政策转变。同时,适当推动进口贸易从 数量型扩张(集约边际)向种类型扩张(扩展边际)转变。尽管进口贸易数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带 来了国外产品的技术溢出效应,但也易遭受外部力量冲击导致的短期波动,而通过增加进口产品种 类不仅能有效带动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进口贸易活动不易受到外部冲击的负面影响 2.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进口发展策略。首先,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技术转化难度较低且 实际操作性强,这类行业进口种类的增加能促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进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低,使得这种促进作用较弱,因此在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升级的同时可以扩大该类行业产品种类进 口数量。其次,技术要素要求高的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国内基础研发储备不足,进口高新技术 产品易受到出口国的限制,导致进口产品种类的增加没有真正发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 要持续加大技术密集型行业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实现我国制造业真正的技术进步。最后,要针对 不同行业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业政策,并重视行业间的竞争性,加强行业内的公平性 】。 3.积极促进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在发展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加工贸易向高附加 值生产活动转型升级,限制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加工贸易活动,鼓励高精尖加工贸易的发展,充分 利用加工贸易中的规模经济、租金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效应等优势;同时大力推动一般贸易的发展, 加大制造业研发投入力度,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引进创新型人才,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共 同推动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注释: ①由于海关数据库的商品编码为8位,与6位码的区别在于后两位为细分商品种类,因此本文直接取前6位进行 匹配。 ②本文根据盛斌 的做法把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合并为食品加工与制造业。 一96— l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③由于“烟草制造业”行业的垄断性,本文将其剔除,同时,由于“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 工业”进口额度较少,本文也一并剔除。 ④由于2004年国家公布了《全国经济普查年鉴》,因此没有统计2004年相关数据的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本文用插值 法补齐。 ⑤劳动密集型行业:食品加工和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劳动密集型行 业:食品加工和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 制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 及炼焦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业、金属制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 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制造业。 ⑥我国进口贸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贸易、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进口的设备、 寄售、代销贸易、边境小额贸易、、租赁贸易、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出料加工贸易、易货贸易、保 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等。本文选取含有“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贸易方式为加工贸易,由 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占比较大,选取这两者具有代表性。 参考文献: .[1]KRUGMAN P R.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9(4):469—479. [2]ROMER P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一S102. [3]FEENSTRA R C.New product varietie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pric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84(1):157—177. [4]HELPMAN E.Intenrational trade in the presence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economies of scale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 Chamberlin—Heckscher—Ohlin approac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1,1 1(3): 305~340. [5]DIXIT A K,STIGLITZ J E.Monopolist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67(3):297—308. [6]GROSSMAN G M,HELPMAN 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1. [7]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 2003,71(6):1695—1725. [8]ANTR ̄S P.Firms,contracts,and trade structur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4):1375—1418. [9]HELPMAN E,MELITZ M J,YEAPLE S R.Export versus FD1 with heterogeneous fimrs[J].Ameir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1):300—316. [10]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11]BRODA C,WEINSTEIN D E.Glob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variety[J].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2OO6,121(2): 541—585. [12]HALPERN L,KOREN M,SZEIDL A.Imported inputs and productivity[J].American ceono ̄c review,2015,105(12): 3660—3703. [13]邱斌,许志新.出口产品多样性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研究——基于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 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43—49. [14]钱学锋,王胜,黄云湖,等.进口种类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J].世界经济,2011(5):3—25. [15]陈勇兵,李伟,钱学锋.中国进口种类增长的福利效应估算[J].世界经济,2011(12):76—95. [16]耿哗强,郑超群.中间品贸易自由化、进口多样性与企业创新[J].产业经济研究,2018(2):39—52. [17]杨晓云.进口中间产品多样性与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97.. —— 孙少勤,娄 曼 进口产品多样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2013(10):23—33. [18]SATO K.The ideal log—change index number[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6,58(2):223—228. [19]VARTIA O Y.Ideal log—change index number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tatisties,1976,3(3):121—126. [2O]FEENSTRA R C.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M].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504—508. [21]YOUNG A.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 dynamic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106(2):369—405. [22 j HELPMAN E,KRUGMAN P R.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increasing returns,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y[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85. [23]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80—494. [24]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25]王新玉.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关系[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4):14—19. [26]赵文军,于津平.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基于3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 究,2012(8):18—31. [27]谢建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一个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3(7):34—39. [28]赖明勇,包群,彭水军,等.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8):95—105. [29]崔维军,王进山,陈风,等.中国与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的国际比较——基于研发投入50强的实证分析[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8):128—139. [30]李思慧,周天字.企业技术选择: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8(1):142—158. [31]赵丽佳,冯中朝.加工贸易进口、一般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个协整和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J].世 界经济研究,2008(8):37—43+88. [32]李骏,刘洪伟,万君宝.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竞争性与公平性视角[J].产业经济研 究,2017(4):115~126. (责任编辑:雨珊) The impact of imported product diversity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anel data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N Shaoqin,LOU Man (School of Business,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 Abstract:Using the panel data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2000 to 2005,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impoaed product diversity Oil totl faactor productivity.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increase of imported product diversit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y;(2)tr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sub— sample shows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 on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ires,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tter two is small;(3)the promoting effect on capitla— 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is stronger under general trade mode,but the promotion effect on labor—intensive industies isr stronger under processing trade mode. Key words:import trade;product diversity;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industry heterogeneity;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一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