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献综述评论 (2)

文献综述评论 (2)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家庭金融研究综述评论

本文对《家庭金融研究综述》进行评论,该文章于2011年4月发表在管理科学学报第14卷4期74-85页。首先对于期刊来说,管理科学学报属于我校对管理类学术刊物划分的A类期刊,同时其复合影响因子为2.344和综合影响因子为1.375,影响因子水平很高,属于管理类较高水平的期刊。其次作者李心丹为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九校联盟成员,“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为中国著名学府之一。而作者现任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等,是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管理、金融工程、行为金融、商业银行管理、公司金融、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的研究和发展工作,出版相关学术著作8本,在著名学术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代表这篇综述是作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储备了大量相关知识,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之后得出的成果,值得我们去借鉴。

最后对于文章来说,文章来源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0932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90103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9YJZCH061)。

1.摘要和引言

摘要中清晰地给出文章的主要脉络、框架、基础和视角,以个体金融决策和家庭金融为基础,视角为行为金融学。通过对家庭投资决策、家庭消费决策、 中国市场家庭金融等研究的回顾构造家庭金融的理论框架,并指明未来研究方向。对我们的启示是摘要篇幅不易过长,内容应该简洁扼要,一眼就能明白文章的目的、框架和研究结论。

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家庭金融也就是文章的主题,首先介绍了家庭金融兴起的标志及

家庭金融在学术界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然后在回答了“什么是家庭金融以及家庭金融的研究框架是什么?”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国内外对家庭金融领域的研究现状、问题和不足后。最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视角以及本文立意所在。

2.文献回顾

作者首先将参与者金融决策基本框架及消费资产定价理论作为研究家庭金融的理论模型基础,在这一模型下,结合引言中提出的本文的研究框架,将家庭金融研究分为家庭投资决策研究和家庭消费决策研究两个独立阶段。接着,作者描述了家庭金融决策区别于理想状态下的个体金融决策的几个主要特征:投融资决策的长期性,持有非交易性资产,持有非流动性资产,面临融资约束和税收负责性等。然后,作者分别对家庭投资决策研究和家庭消费决策研究进行了详细回顾,最后对中国市场家庭金融研究进行回顾,内容结果连贯,逻辑严谨。

2.1 家庭投资决策研究回顾

家庭投资决策是家庭金融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家庭的市场参与决策、投资组合分配决策、具体交易决策等,而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的股票市场投资决策方面。

2.1.1 市场参与决策

在研究决定家庭参与或不参与某个市场或投资项目的因素的问题上,存在着两个研究方面。一方面,部分学者从居民个体特征角度研究了家庭的市场参与问题,具体影响因素包括家庭财富、教育水平、年龄、性别等,对Vissing-Jorgensen,Campbell和Heaton等人的研究经行了回顾;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角度研究了家庭

的市场参与问题,分别列举了Manski、Hong、Guiso等人的研究角度及成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文献主要从家庭个体特征和社会群体影响两方面,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对家庭“有限参与之谜”进行了相关解释。

2.1.2 投资组合与分散化决策

家庭在具体每一个市场参与中,如何构建投资组合来实现分散化并消除系统风险?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表明,家庭通过直接持有个股构建投资组合时存在严重的分散化不足问题。其中Calvet等人验证了家庭投资分散不足现象。部分学者探讨了家庭投资组合分散化不足的原因。Heaton,Ameriks,Stango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了其原因。作者指出,目前这一领域,现有文献主要围绕“投资分散不足”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进一步从家庭特征及行为偏差等角度,指出了投资分散化不足的原因。

2.1.3 家庭交易决策

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个人投资者经纪商交易账户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家庭在交易决策中存在过度自信,过度交易和处置效应等行为偏差。这一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交易账户并不能非常理想的反映家庭交易决策。

2.2 家庭消费决策研究回顾

家庭消费决策是家庭在实现最优投资组合决策后,通过储蓄或贷款的方式实现资源跨期优化配置,达到家庭总体消费效用最大化。这一部分主要从家庭储蓄和家庭消费信贷两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其中消费信贷方面,主要围绕信用卡贷款及住房抵押贷款进行回顾。

2.2.1 家庭储蓄决策

家庭储蓄是放弃现阶段的家庭消费而进行投资,实现财富跨期配置,以追求未来更高的消费来实现总体效用的最大化。作者在回顾了Carrol,Bemheim,Dynan,Jappelli,Karlan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领域的早起研究主要集中在预防性动机等理性角度分析家庭储蓄行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逐步转移到家庭行为偏差及纠正上。

2.2.2 信用卡市场及信用卡贷款

信用卡贷款领域的研究,可以看到,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卡利率粘性,以及信用卡贷款与流动性资产并存这两个问题上,并从家庭行为偏差等角度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2.2.2 住房抵押贷款

作者在梳理这一领域的文献发现,尽管房地产及住房抵押贷款在家庭资产配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从家庭微观决策角度研究房地产抵押贷款相对很少。目前主要集中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领域的研究,而对家庭住房抵押贷款决策本身的研究相对还较少。

2.3 中国市场家庭金融研究回顾

在中国市场上,随着近年来家庭金融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部分学者对家庭金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主要包括家庭投资决策、家庭消费/储蓄决策等。

2.3.1 家庭投资决策研究回顾

国内学者主要利用调查访谈数据以及交易账户记录,对中国家庭市场参与、资产配置及交易行为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发现一些中国家庭投资决策中的行为偏差.然而,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尚缺乏一个类似于美国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能够全面深入反映家庭人口统计特征以及资产配置细节的全国性数据库.如何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将成为当前家庭投资决策领域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 家庭投资决策研究回顾

目前中国家庭消费决策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制度性因素,从预防性动机等角度对中国家庭高储蓄率问题进行了宏观研究.然而,对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消费信贷中的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等问题,尚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同时对居民高储蓄率问题也缺乏微观层面的研究。

3. 结束语

作者在回顾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家庭金融领域研究后,结合中国家庭金融市场近几年来的发展,以及笔者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市场家庭金融的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国家庭高储蓄率问题,中国信用卡贷款问题,住房抵押贷款问题以及金融资产多元化与投资选择问题。并进一步指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及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加上家庭投资意识不断增强,相信未来中国市场家庭金融理论研究将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而家庭金融决策中的心理及行为偏差将是家庭金融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4. 参考文献

本文参考文献为74篇,其中外文文献51篇,中文文献23篇,英文文献占70%左右,

其中中英文文献来源期刊均为管理类判定标准A类期刊,影响因子很高。

评论市场营销演进及营销管理变革综述

(一)文章题目、摘要和关键词

用了简单的文字将论文所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思想表述了出来:市场营销演进及营销管理变革综述;市场营销;营销演进;营销管理;摘要直奔主题直接写根据的理论,透视和阐述的问题,演变过程的分类,及总结和阐述了各时代营销管理的基本特征。

摘要只有138个字,很精练。能让读者在阅读之后,基本了解了文章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主要的研究对象以及最关键的结果。

市场营销;营销演进;营销管理;这几个关键词是文章中关键的、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

(二)引言

引言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总结出市场营销演进的规律与特征。

论证研究的必要性:在这漫长的百年发展史中,不管是市场营销的内容还是整个现实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市场营销研究成果。

(三)文献回顾及发现

一.研究方法

作者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不管是初期的关于分销的看法,还是中期关于交换的观点,还是近期关于价值递送的理念,市场营销都脱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企业(或非盈利组织)、客户(前期为消费者)和产品。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市场营销管理要素模型。

根据这种要素内容和要素之间关系变化的阶段性,提出三个假设:

假设1:1900年到1950年,属于大众营销时代,即以面向所有购买者进行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分销和大规模促销某个产品为特征;

假设2:1950年到1990年,属于目标营销时代,其特征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市场划分为若干的细分市场,并选择其中某个或某几个作为企业目标市场;

假设3:从1990年开始,属于定制营销时代,其特征是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面向市场提供客户可接受价格下的定制化产品然后作者从涉及三个阶段的营销管理要素内容的文献出发,探讨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二.产品导向大众营销时代的营销管理特征

作者根据最具综合影响力的营销期刊JournalofMar-keting(Baumgartner和Pieters,2003)中在ResearchinMarketing部分总结的同类市场营销研究所涉及的主题发表的比例,笔者按照市场营销管理要素模型中所包括的要素,将其整理成图3。

作者发现这个阶段营销研究的主线是以产品为中心,围绕着把产品(从农产品到工业品)如何从生产商的手中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进行讨论,其根本内容就是分销,以及在分销

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批发、零售、广告、价格、人员销售和促销等。

根据对营销管理三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总结,作者得到如下结论:

1.1900-1950年的这段时间属于市场营销的大众营销时代。

2.大众营销时代是以产品为导向的,主要研究内容都集中在产品和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上。

3.在该时代,企业认为市场上的消费者是一样的,没有差异,不管是对农产品,还是后来对工业品,都具有相同的需求。

4.企业和客户之间主要通过产品联系起来。

5.企业和客户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企业和产品之间只是生产的关系。

并且作者对采用“大众营销”这个概率进行了解释:之所以采用“大众营销”这个概念是由于它以面向所有购买者进行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分销和大规模促销某个产品为特征。当时由于交通和交流设施的发展,许多行业开始把全国看作一个单一的市场,导致大型的、更强大的公司开始采用规模经济的方式,销售大量的、无差异的、利润很低的产品。

三、市场导向的目标营销时代

作者根据JM所统计的“MarketingAbstracts”一类文献的主题、结构比例以及相关论文数量,在这个时期,针对产品(差异化产品的概念、新产品的开发)、产品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促销、渠道)、消费者研究、企业营销管理和营销决策制定的文章大

量出现。总结出表1.

作者发现本时代在营销管理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方面与前一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区别:

1.学者开始认识到消费者的差异,不再以整个市场作为企业的营销目标,而是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的指标将市场划分为若干细分市场,再从中选择若干个作为企业的目标市场并制定对应的营销组合策略

2.目标营销时代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所进行的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定位的研究都是从客户相关特征出发的,尽管较大众营销时代考虑了更多的客户需求,但是还是受企业的条件所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需求而已,严格地说,是“营销+销售”的模式,所以以市场为导向,还没有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水平。

3.在目标营销战略的指导下,企业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为主,面向目标市场提供有差异化的产品或者面向单一市场提供低成本标准化的产品(以工业品为主)。

4.消费者需求出现显著差异且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由于消费者的经济收入提高,因此有能力支付较高的产品价格,同时消费者开始掌握一定的消费知识。

5.企业和客户之间仍然主要通过产品联系起来,但是这个产品概念和上一个阶段的产品概念不同;同时市场营销的学者们开始研究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关系建立与客户之间更深层次的纽带,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四、客户中心的定制营销时代

(一)时代背景

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回顾发生的环境变化:

(1)出现了“网络消费者”。

(2)网络B2B产业凸现。

(3)商场日益复杂、动荡和混乱。

(4)新型商务模式蚕食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定制和它的“感知—响应”商务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考虑。

(5)以客户为中心,客户被视为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的伙伴。

(二)营销研究趋势

作者发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营销的学者们认识到:市场营销的含义远非只是经济学的延伸(即只注重管理交换关系)(Webster,1992)。市场营销概念从围绕企业的能力进行定义发展成围绕环境需要(尤其是客户需求)来定义。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两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1)关系营销的研究;

(2)网络,尤其是互联网发展的潜在影响。

作者还发现 在“20世纪的大众市场已经让位于个人市场———大规模定制”的思想热潮下,个性化市场或者说单个消费者的市场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实践者的重视。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有关营销新变化和个性化市场下营销应如何应对的文献数量增多,主要体现在:

1.营销最根本的变化是从卖方的代理转变为买方的代理。

2.营销成为企业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化的重要工具。

3.营销成为企业的内部信息日志。

4.营销的研究重心由交换向关系转移。

5.营销不再只是少数专家的职责。

6.大规模定制对市场营销产生根本性影响。

(三)营销管理特征

作者根据1990年到2004年JM“MarketingLitera-tureReview”摘录的文献主题及数量分布统计(详见表2),我们可以看出本时代在营销管理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方面与前一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区别,呈现出如下特征:

1.从1990年开始,由于客户在交易过程中的地位提高,企业不得不从根本上重视客户的需求,客户成为影响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良好的客户关系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成为必然。

2.客户需求个性化,希望能够以可接受的价格获得定制产品。

3.在大规模定制的先进生产模式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的定制需求。

4.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企业能够建立更便捷的与信息沟通的渠道,如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呼叫中心、网站,从而实现销售自动化和营销自动化。

5.产品从企业到客户之间的渠道变短,企业甚至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实现门到门的产品递送服务(Yoram JerryWind等,1999)。

6.营销管理的关键是营销管理人员对现实生产或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发现未满足的需求和潜在顾客,进而通过交流证实和修改自己的判断,与顾客建立关系并达成合作意向,最后根据已确认的需求和定制价格组织配送或研发设计产品及服务,即实现定制营销(王云峰等,2004)。

7.企业与产品之间的联系绝大多数还是自产自销的方式,但是已经出现一些从事定制营销的企业,他们并不拥有生产能力,而是通过集成相关企业的研发、生产和配送能力,为客户提供相应的定制产品(王云峰等,2004)。根据上述结论,作者认为这个时代体现出了与目标营销时代不同的根本特征,即作为客户“代理”的、建立在一对一沟通基础上的定制式的营销管理方式,因此可以称这个时代为“定制营销时代”,由此验证了假设3。

五结论与启示

作者通过对上百年市场营销演进史以及营销管理变革所进行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

论与启示:

1.细分市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占有相当的分量,但是已经出现了向个人市场转移的迹象,而且由于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普及,个性化市场必将成为下一代市场发展的趋势。

2.企业产品所面向的市场也不断发生变化,从以面向所有购买者进行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分销和大规模促销某个产品,发展到根据一定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若干的细分市场、并为其中某个或某几个选中的目标市场提供特定产品,现在已经出现根据个体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与标准化的产品成本相近的定制化产品,而且成为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3.企业的营销模式从以生产为导向,经过以客户为导向,发展到以客户为中心,这个变化历程显示了客户在交易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从交易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交易的合作创造者;

4.信息技术对于营销管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但改变了客户在交易中的地位,而且改变了企业与客户之间沟通的机制,改变了企业影响客户的途径和方式,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将会使企业的营销效率和效果大大增加。

(六)参考文献:

作者列举了国外10篇核心文献,文章中重点引用。格式严谨。

关于多类顾客排队系统的综述

本篇综述是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是关于多类顾客排队系统近年来发展的综述。综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对经典的排队如泊松输入,指数、PH或一般服务的处理方法和求解的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的是由马尔可夫所产生的新型排队模型的处

理方法。

第一章 多类顾客经典排队系统的发展

详细介绍了经典排队系统的概念以及类型,说明了多类顾客排队系统的研究没有经典的一类顾客排队进展的快的主要原因。并且总结了经典的多类顾客排队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l)顾客类型的数量上;(2)服务台的个数; (3)服务时间分布。同时也点出了其存在的一些局限:到目前为止,研究经典的多类顾客排队都还是局限在泊松到达.

1.1优先排队

多类顾客经典的排队系统中人们最熟悉就是优先排队,60年代后期,一些著作的结果都是针对于具有固定优先权的单服务台排队而言的,系统实施抢先和非抢先规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对一个服务台M/G/1类型的优先排队系统有了很好的结果。九十年代末,人们开始热衷于研究多个服务台的优先排队, 分析多个服务台的优先排队系统的文章很多,但大大多数文章都是针对州州k优先系统,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l)逼近,聚集或截断;(2)矩阵分析法;(3)生成函数方法.

作者发现基本上所有用来分析M/M/k两个优先级排队系统的文章都用了马氏链, 这样的马氏链有两维是无穷的(每维表示每个优先级的顾客数),为了克服这一点,研究人员们用各种方法简化这个马氏链。方法有:(1)通过限制高优先级的顾客数或低优先级的顾客数来截断原马氏链;(2)把状态合并得到一个粗略的逼近;(3)给出一个有限排队系统的模型。这些方法的缺陷:一般当接近1时,聚合或是截断都不能把握系统的性能指标。

针对上面的缺陷,作者又介绍了用矩阵分析方法的文章,然而这类文章得到复杂的数

学表达式,当很大时,数值结果也不稳定。Sleptchenko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突破性的工作,在延续前人思路的同时,直接考虑排队系统边缘的平稳分布,而不构造马氏链。他的突破性工作在于他们对每个优先级的顾客中含有不止一类顾客的优先排队系统作了分析。

研究发现对于两个以上优先级的排队系统,只有粗糙的逼近结果。作者详细介绍了Bondi-Buzen的逼近结果,并对公式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总结当所有类型的顾客的服务时间都是相同的指数分布时这种关系是非常明确成立的,但是除了这种情况,结果又是如何还没有人研究。

作者将Mitrani、King和Nishida所用的逼近研究方法总结为MK-N逼近,该方法与Bondi-Buzen的逼近不同,MK-N聚合为两类,被聚合的顾客的服务时间用一个与原服务时间有相同一阶矩的指数分布逼近,这种逼近显然是不够精确的。由此,作者很自然的提到了Mor Harchol-Balter和Takayuki Osogami的一个新的研究方法RDR。RDR的思想是延续了MK-N的聚类思想,他们在降低维数的同时并没有截断,而是通过在马氏链中引入“忙期转移”来降低维数。.理论上,RDR方法能够解决任意多个服务台,任意多个优先级尸H服务时间的系统。另外,RDR效率很高,计算时间非常的短.由于该方法的这个优点,作者详细的介绍了该方法的内容和研究过程。

1.2 M/M/k多类顾客排队系统

在这节,作者主要讲M/M/k多类顾客排队系统的研究过程,以及一些重要文献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一些突破点,还详细的写出模型进行分析。通过De Smit和Cohen用相位向量,利用LS变换和Wiener-Hopf分解技术求解,对多类顾客GI/M/k排队系统的分析, 得到了等待时间和队长平稳分布的显示解,并且平稳等待时间符合混合指数分布。后来De Smit又得到了数值界,但是也仅限于两类顾客的排队系统而已。由此作者引出研究该类系统

的主要方法:逼近技术或渐进方法。接着都是按着时间及研究发展为线索,一一提出研究人员及研究程度,并提出其不足之处。A.V.Harten和A.Sleptchenko在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突破: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思想,不是通过构造马氏链找平稳解,而是直接从平稳状态的边缘分布出发,找到边缘分布的平衡方程,再求解。所写文章的突破在于:(l)他们对顾客的类型数和服务台的个数都没有限制;(2)打破传统,另辟途径;(3)找到了精确解得特殊结构。

由于该方法和文章的重要性,作者详细的介绍了他们的模型及方法。在求出精确解的基础上还得到平均队长、平均等待时间,并且可以轻松的计算队长和系统中各类顾客数的高阶矩,甚至可以得到系统中不同类型顾客数之间的相关系数等等.然而其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优先排队系统只考虑了两个优先级的排队,对于两个以上优先级情况没有给出结果。

1.3 多类顾客拟可逆排队系统

作者简单的介绍了拟可逆排队系统的产生到发展,关于拟可逆排队(网络)的参考文献有很多,但是一般建立在以前的框架之上没有太大的突破。.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一直也没有停止对这类排队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拟可逆排队模型:MSCCC,MSHCC以及比较新的OI排队。由于OI排队包括了对称排队的很大一部分,而且还包括了我们前面提到的MSCCC和MSHCC,具有比较一般的性质,所以作者详细地介绍了OI排队模型。

1.4 多类顾客带重试的排队系统

多类顾客带重试的排队系统的基本模型:到达过程与服务时间以及重试间隔分布是独立的,到达过程!服务时间以及重试间隔分布依顾客的类型而定。作者介绍了该系统中简单的模型形式,并介绍了Grishechkin用分支过程来分析原重试过程,该方法用来研究批量到

达的多类顾客重试排队系统与分支过程的内在联系。作者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另一方面在电话!传真以及数字网络的实际应用中,当服务台忙时,输入和输出并不是“平等的”:不能输入,也就是拒绝输入信号,要输出的信号排队等待服务,直到服务台不忙输入才被允许.于是人们又开始研究带优先级的重试排队。作者详细介绍了由Falin等人提出的这类系统的最一般模型。近年来,对多类顾客的重试排队系统研究的不是很多,并且就我们所知人们对多类顾客重试排队系统的研究仅限于一个服务台情形,而对于带优先级的重试排队也仅限于两类优先。

1.5 BRI算法

在这一节作者介绍了由史定华老师给出的一个新的算法:BRI算法,这个算法使得我们能够对有特殊结构的多类顾客排队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非常精确的数值解.两类顾客排两队、两个服务台、相互支持的排队系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BRI算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比较好的结果,但是遗憾的是这种算法对无穷小生成元的结构要求太严格,因此对多类顾客排队系统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作者通过一个例子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使读者能够清晰明了。

第二章多类顾客新型排队系统的发展

马尔可夫到达过程(MAP)的提出对排队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人们可以利用矩阵方法对随机环境下的排队系统进行分析。由MAP又引出的一系列新的到达过程如批量到达的马尔可夫到达过程(BMAP)、离散时间马尔可夫到达过程(DMAP)、带标记的马尔可夫到达过程(MMAP[K])等。通过分析MMAP[K]的重要性,作者在这一章的第一节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详细的介绍MMAP[K],第二节对近年来具有MMAP[K]输入的排队系统所取得

的成果作简要的介绍。

2.1 MMAP[K]

文章开头首先给出了Neuts对MMAP[K]的定义,并介绍了不同类型之间的转换,并通过推导过程总结出这一模型的四条性质。

2.2 MMAP[K]输人的排队系统的一些研究成果

近十几年来,研究人员们对具有MMAP[K]输入过程的排队系统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何启明和Takine做了很多的工作。1994年R.W.Yeung和B.Sengupta得到了有树形结构的马氏链具有乘积形式的平稳解。接下来说了定理,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000年,何启明利用这个结果研究了MMAP[K]/PH[K] /N/LCFS非抢占优先的排队系统,并利用树形结构的拟生灭过程的结果给出了求每一个节点的平稳概率的有效的算法,作者具体的介绍了有树形结构的拟生灭过程。2001年何启明研究了MMAP[K]/G[K]/1系统,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了平稳解。2002年, Takine研究了非批量到达的MMAP[K]/ G[K]/1/LCFS-PR排队系统。最近B.vanHoudt和C.Blondia研究了离散时间、多类顾客的排队的等待时间和逗留时间。2005年Takine考虑了一个在随机环境下的单服务台、多类顾客排队,即顾客的到达和服务速率都是由一个有限状态的连续时间马氏链(我们称之为基础马氏链)决定。

总结:

通过研读本篇综述,我对文献综述的整体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研究某个方面的理论,需要抓住重点,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注意引用文献的

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本篇文献引用的都是核心期刊的英文文献,影响因为非常高。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