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实验一 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

实验一 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

2021-08-1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工程热力学实验

指导书

哈尔滨理工大学 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

1

实验一 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 熟悉本实验中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 3. 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比热公式的方法。 4. 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实验原理

引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对可逆过程有:

qdupdv 和 qdhvdp

定压时dp0

qdhvdphcp

dTdTTp

此式直接由cp的定义导出,故适用于一切工质。 在没有对外界作功的气体的等压流动过程中:

1Qp m则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可以表示为:

dh

cpmt2t1Qpmt2t1 kJ/kg•℃

式中:m——气体的质量流量,kg/s;

Qp——气体在等压流动过程中的吸热量,kJ/s。

由于气体的实际定压比热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它是温度的复杂函数。实验表明,理想气体的比热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甚为复杂,但总可表达为:

cpabtet2

式中a、b、e等是与气体性质有关的常数。在离开室温不很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认为是线形的,假定在0-300℃之间,空气真实定压比热与温度之间进似地有线性关系:

cpabt

则温度由t1至t2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热量可表示为:

2

qabtdt

t1t2由t1加热到t2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则可表示为:

ct2pmt1abtdtt1t2t2t1t2t1abt1t2 2若以(t1+t2)/2为横坐标,cpm为纵坐标(如下图所示),则可根据不同温度范

围的平均比热确定截距a和斜率b,从而得出比热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式abt。

大气是含有水蒸气的湿空气。当湿空气气流由温度t1加热到t2时,其中水蒸气的吸热量可用式下式计算:

Qwmw1.8440.0001172tdt

t1t2式中:mw——气流中水蒸气质量,kg/s。 则干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容由下式确定:

ct2pmt1Qp(mmw)t2t1Qp'Qw(mmw)t2t1

式中:Qp'——为湿空气气流的吸热量。

三.实验设备

3

1.整个实验装置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本体,电功率调节及测量系统共四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2.比热仪本体如图二所示。由内壁镀银的多层杜瓦瓶2、进口温度计1和出口温度计8(铂电阻温度计或精度较高的水银温度计)电加热器3和均流网4,绝缘垫5,旋流片6和混流网7组成。气体自进口管引入,进口温度计1测量其初始温度,离开电加热器的气体经均流网4均流均温,出口温度计8测量加热终了温度,后被引出。该比热仪可测300℃以下气体的定压比热。

四.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1.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选择所需的出口温 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2.摘下流量计上的温度计,开动风机,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近。测出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t0)和湿球温度(tw)。3.将温度计插回流量计,调节流量,使它保持在额定值附近。逐渐提高电压,使出口温度升高至预计温度[可以根据下式预先估计所需电功率:W≈12Δt/τ。式中W为电功率(瓦);Δt为进出口温度差(℃);τ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时间(秒)]。

图 二 4.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之

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为稳定),读出下列数据:每10升气体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τ,秒);比热仪进口温度(t1, ℃)和出口温度(t2, ℃);当时大气压

4

力(B,毫米汞柱)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Δh,毫米水柱);电热器的电压(V,伏)和电流(I,毫安)。

5.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从湿空气的焓湿图查出含湿量(d,克/公斤 干空气),并计算出水蒸汽的容积成分w。

6.电热器消耗的功率可由电压和电流的乘积计算,但要考虑电表的内耗。如果伏特表和毫安表采用图一所示的接法,则应扣除毫安表的内耗。设毫安表的内阻为RmA欧,则可得电热器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为Qp' 。

7.水蒸气和干空气质量流量的计算,可按理想气体处理。

五.注意事项

1.切勿在无空气流通过的情况下使用电加热器工作,以免引起局部过热而损坏比热仪。 2.电加热器输入电压不得超过220V,气体出口温度不得超过300℃。

3.加热和冷却缓慢进行,以防止温度计和比热仪本体因温度骤升骤降而破损;加热时

要先启动风机,再缓慢提高加热器功率,停止试验时应先切断电加热器电源,让风机继续运行10至20分钟。

4.实验测定时,必须确信气流和测定仪的温度状况稳定后才能读数。

六、实验报告

1.简述实验原理和仪器构成原理。 2.列表给出所有原始数据记录。

3.列表给出实验结果(数据处理,要附有例证)。 4.与下述经验方程比较

Cp1.023191.76019104T4.02402103(4.87268104(T3)KJ/(kgK)100T2)100

其中:T为空气的绝对温度,K。

5.分析造成实验误差的各种原因,提出改进方案;

七、思考题

1.在本实验中,如何实现绝热?

2.气体被加热后,要经过均流、旋流和混流后才测量气体的出口温度,为什么?简述

均流网、旋流片和混流网的作用?

3.尽管在本实验装置中采用了良好的绝热措施,但散热是不可避免的。不难理解,在

这套装置中散热主要是由于杜瓦瓶与环境的辐射造成的。你能否提供一种实验方法(仍利用现有设备)来消除散热给实验带来的误差?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