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马说》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马说》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教材分析 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学习本文,重点掌握词句,理解短文阐明的深刻道理。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能正确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学生学习能
初中语文 《马说》 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
力分析 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因本文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深层予以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根据新课标“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的要求。也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教学策略选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择与设计 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教学过程 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
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7.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课例研究综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述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
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采用课前三分钟学生讲“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由初步感知课文引到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说“读”也是本课的又一个亮点。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和“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激情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和学生目标的培训教育,只有从根本上才能解决部分学生厌学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