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刑 法 学 教 案

刑 法 学 教 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1 章 课题:刑法概述 对刑法有概括性了解,掌握刑法的定义及其法律特性、刑法的制定教学根据、任务、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目的 刑法的定义和法律特性。 重点 教材 分析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第一节 刑法的定义和分类 一.刑法的定义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 二.刑法的分类 三.刑法的阶级本质 四.刑法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 我国刑法的立法简况 一.刑法的创制 二.刑法的局部修改 三.刑法的全面系统修订 四.刑法的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第三节 刑法的制定根据与任务 一.刑法的制定根据 二.刑法的任务 第四节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一.刑法的体系 讲授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难点 刑法的解释。 作业 二.刑法的解释 1.刑法的定义和法律特性是什么? 2.如何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3.刑法的解释有哪几种? 绥德电大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授课主题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第 2 章 课题:刑法的基本原则 1

教学目的 教材 分析 教学 设想 掌握刑法的三大法定基本原则及其含义,明确刑法的基本规范。 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及其对司法工作的要求。 难点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3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进程 第一节 刑法基本原则的概述 一.刑法基本原则的地位 二.刑法基本原则的界定 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和确立 罪刑法定原则指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对构成犯罪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必须按照行为实施时法律的明文规定加以衡量。 二.罪刑法定原则对司法工作的要求 三.关于类推制度的问题 第三节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和确定 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司法工作的要求 第四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和确定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司法工作的要求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 作业 1.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2.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3 章 课题:刑法的效力范围 掌握刑法在适用范围上的基本规定,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教学刑法在适用范围上的实例。 目的 我国刑法属地管辖权的理解。 重点

2

教材 分析 教学 设想 难点 我国刑法在溯及力上所采取的原则。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2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进程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第一节 刑法的效力范围的概述 刑法的效力范围,也称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能够发挥法律效力的时间、空间和人的范围。 第二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概述 二.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 三.外国刑事裁判的效力 第三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三.我国刑法的溯及力 作业 1.刑法空间效力的定义和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的基本规定是什么? 2.我国刑法溯及力的原则及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周岁的甲与乙勾结,于2004年6月14日晚共同盗窃了丙的人民币5万元。问:对甲、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请说明理由。 4.某大学聘请的美国籍教师甲在中国执教期间盗窃了我国绝密文件1份。问:对甲的行为能否依据我国刑法予以追究?为什么?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4 章 课题:犯罪概述 了解犯罪的定义及分类,掌握犯罪的基本特征。 教学 目的 犯罪的基本特征。 重点 教材 犯罪的理论分类 难点 分析 3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2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进程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第一节 犯罪的本质 一.犯罪的观念 二.犯罪的本质 第二节 犯罪的界定 一.犯罪定义的类型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 三.犯罪的基本特征 四.犯罪定义的意义 第三节 犯罪的分类 一.犯罪的立法分类 二.犯罪的理论分类 第四节 罪与非罪的界限 一、划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意义 二、各国刑法中罪与非罪的界限 三、我国刑法中罪与非罪的界限 作业 1.我国刑法中犯罪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2.如何考察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5 章 课题:犯罪构成 一般理解犯罪构成的定义、共同要件及分类。 教学 目的 1.犯罪构成的定义和特征; 重点 2.犯罪构成与犯罪定义的关系。 教材 分析 犯罪构成的分类。 难点 教学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 4

设想 第一节 犯罪构成概述 一.犯罪构成理论的历史发展 二.犯罪构成的定义和特征 三.犯罪构成与犯罪定义的关系 四.犯罪构成的意义 第二节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一.犯罪客体 二.犯罪客观方面 三.犯罪主体 四.犯罪主观方面 第三节 犯罪构成的分类 一.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 二.标准的犯罪构成与派生的犯罪构成 三.叙述的犯罪构成与空白的犯罪构成 四.简单的犯罪构成与复杂的犯罪构成 讲授 作业 1.犯罪构成与犯罪定义的关系是什么? 2.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有哪些?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6 章 课题:犯罪客体 了解犯罪客体的定义,理解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及犯罪客体教学的类型。 目的 犯罪客体的类型。 重点 教材 分析 教学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 难点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5

设想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一.犯罪客体的定义 二.犯罪客体的特征 三.犯罪客体的意义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类型 一.犯罪的直接客体 二.犯罪的同类客体 三.犯罪的一般客体 第三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一.犯罪对象的定义及类型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讲授 作业 1.犯罪客体的种类有哪些? 2.试述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7 章 课题:犯罪客观方面 了解犯罪客观方面的定义以及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等内容;掌握危教学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目的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重点 教材 分析 教学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难点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6

设想 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定义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三.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第二节 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定义及特征 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定义 二、危害结果的分类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定义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 第五节 犯罪的其他客观条件 一、犯罪的时间 二.犯罪的地点 三.犯罪的方法 讲授 1.什么是犯罪的作为和不作为?不作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作业 2.如何理解危害结果?它在刑法上有什么意义? 3.怎样理解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青年人刘某乘公共汽车时见有孕妇站在其旁边而没有让座位,另一老人就批评刘某。对此,刘某很恼火,并用一些刺激性的言语反驳老人。老人十分激动,不慎心脏病发作而猝死于公共汽车上。刘某的行为与老人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刘某对老人的死亡应否负刑事责任?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8 章 课题:犯罪主体 了解犯罪主体的定义、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刑事教学责任能力以及单位犯罪主体问题。 目的 1.刑事责任年龄在刑法上的规定; 重点 2.刑事责任能力。 教材 分析 单位犯罪主体。 难点

课时安排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7

教学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讲授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设想 一.犯罪主体的定义 二.犯罪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犯罪主体的意义 第二节 自然人犯罪主体 一.一般主体 二.特殊主体 第三节 单位犯罪主体 一.单位犯罪的定义 二.单位犯罪的确立 三.单位犯罪主体的定义和条件 四.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1.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有哪些? 作业 2.什么是刑事责任能力?如何理解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 3.我国刑法对于刑事责任能力是如何规定的? 4.如何理解单位犯罪及其处罚原则? 5.15周岁的李某将邻居王某的10周岁小孩予以绑架。在绑架过程中因捆绑过紧,导致被绑架人小孩肾衰竭而死亡。对李某的行为如何处理? 书目 《犯罪主体论》,赵秉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9 章 课题:犯罪主观方面 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定义、意外事件、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认识教学错误,掌握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构成特征及其实际运用。 目的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构成特征。 教材 重点 分析 教学 设想 难点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认识错误。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内容与进程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定义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特点 三.罪过形式 四.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定义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定义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第四节 无罪过事件 一.无罪过事件概述 二.无罪过事件的主要特征 三.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一.犯罪目的 二.犯罪动机 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关系 第六节 认识错误 一.法律认识错误 二.事实认识错误 9

作业 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异同点是什么? 2.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各有什么特征?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何区别? 3.怎样理解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定义? 4.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各有哪些表现形式?这些情形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各有何影响? 5.甲与乙有深仇大恨并曾扬言要杀害乙。2004年7月30日晚,甲路过某地看到乙睡在路边,认为乙肯定又是喝醉了,自己报复的时机已到。甲遂拾起路边的砖头向乙头部猛砸几下后扬长而去。后法医鉴定,乙在甲用砖头砸时实际上已经死亡。问:甲的主观上是什么性质?甲的行为如何处理?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姜伟著,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犯罪过失研究》,林亚刚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参考书目 教学后记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10 章 课题:排除社会危害性 了解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两种排除社会危害性即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的定义、成立条件及其过当情况下的处罚原则;重点掌握正当防卫与紧目的 急避险的成立条件和无限防卫权的基本条件,能够运用其基本原理准确认定防卫与避险案件的法律性质。 1.正当防卫的条件; 重点 2.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认定及其处罚。 教材 分析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难点 教学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10

设想 第一节 刑法中的排除社会危害性概述 一.刑法中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定义 二.刑法中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基本特征 三.刑法中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意义 第二节 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定义 二.正当防卫的条件 三.无限防卫权 四.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第三节 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定义 二.紧急避险的条件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第四节 刑法中的其他正当行为 一.履行职责的行为 二.正当业务行为 三.自救行为 四.义务冲突 五.权利人自愿损害的行为 讲授 作业 1.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理解无限防卫权和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3.如何理解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4.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有何异同? 5.甲看见乙正在实施盗窃。于是,甲拾起一块砖头蹑手蹑脚靠近乙并用砖头向乙头部砸去,结果将乙砸成重伤。甲的行为是否是正当防卫?如何处理? 《正当防卫论》,陈兴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正当行为研究》,田宏杰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参考书目 教学后记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授课主题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第 11 章 课题: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11

教学目的 教材 分析 教学 了解故意犯罪的各种停止形态定义、特征及其存在的空间,掌握各种停止形态的定义、成立条件和处罚原则。 重点 1.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及其类型; 2.犯罪未遂的特征及刑事责任。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 4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进程 多媒体 教学方法 难点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讲授 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设想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定义 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 三.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 四.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五.研究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意义 第二节 犯罪既遂 一.犯罪既遂的定义和特征 二.犯罪既遂的类型 三.既遂犯的处罚 第三节 犯罪预备 一.犯罪预备的定义和特征 二.犯罪预备的种类 三.预备犯的处罚 第四节 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的定义和特征 二.犯罪未遂的分类 三.未遂犯的处罚 第五节 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的定义和特征 二.犯罪中止的分类 三.中止犯的处罚 1.如何理解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定义? 作业 2.犯罪既遂形态包括哪些类型? 3.如何理解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4.如何理解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5.如何理解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6.我国刑法对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7.甲提刀赶往乙家准备杀害乙的途中,突然肚子痛遂暂时放弃了杀害乙的企图。甲的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形态?

12

《犯罪未遂的理论与实践》,赵秉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参考年版; 书目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司法疑难问题研究》,赵秉志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学教学后记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12 章 课题:共同犯罪 了解共同犯罪的定义和形式,掌握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犯罪集团教学的定义和成立条件以及各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和刑事责任 目的 1.共同犯罪的定义和构成条件; 重点 2.各共同犯罪人的认定及刑事责任。 教材 必要共同犯罪与犯罪集团的理解。 难点 分析 教学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13

设想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述 一.共同犯罪的定义 二.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 (一)主体要件 (二)客观方面要件 (三)主观方面要件 三.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形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任意共同犯罪与必要共同犯罪 (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三)简单的共同犯罪和复杂的共同犯罪 (四)一般共同犯罪和集团共同犯罪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二.共同犯罪人的特征及刑事责任 (一)主犯 (二)从犯 (三)胁从犯 (四)教唆犯 讲授 作业 1.成立共同犯罪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共同犯罪的形式包括哪些具体分类? 3.如何理解犯罪集团的定义和特征? 4.我国刑法怎样规定各种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5.20周岁的甲与15周岁的乙勾结共同盗窃了某银行金库的50万元人民币。本案是否共同犯罪?为什么?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13 章 课题:一罪与数罪 了解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掌握不属于数罪的各种情况。 教学 目的 教材 分析 学 重点 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配

14

复杂一罪的各种情形。 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设想 时间分 第一节 罪数的认定标准 一.罪数的定义 二.我国的罪数认定标准 第二节 一罪的分类 一.实质的一罪 (一)继续犯 (二)想象竞合犯 (三)结果加重犯 二.法定的一罪 (一)结合犯 (二)惯犯 三.处断的一罪 (一)连续犯 (二)牵连犯 (三)吸收犯 第三节 数罪的分类 一.实质数罪和想象数罪 二.异种数罪和同种数罪 三.并罚的数罪和非并罚的数罪 四.判决宣告以前的数罪和刑罚执行期间的数罪 讲授 作业 1.想象竞合犯的构成特征与处断原则是什么? 2.连续犯的构成特征处断是什么? 3.牵连犯的构成特征处断是什么? 4.甲男为达到与乙女结婚的目的,想造成既成事实,在乙女不愿意的情况下将乙女予以劫持到自己家里并强行与乙女发生了性关系。甲的行为是否属于牵连犯?为什么?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14 章 课题:刑事责任 了解刑事责任的定义、特征及根据,掌握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 教学 目的 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 重点 教材 分析

15

难点 刑事责任的根据。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1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进程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作业 第一节 刑事责任概述 一.刑事责任的定义 二.刑事责任的特征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 一.刑事责任根据的定义 二.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 三.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阶段和实现 一.刑事责任的阶段 (一)刑事责任的自然产生阶段 (二)刑事责任的主观认定阶段 (三)刑事责任的实现阶段 (四)刑事责任的消灭 二.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 (一)刑罚处罚 (二)非刑罚处罚 (三)免予刑事处分 (四)定罪驱逐出境的方式 (五)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方式 第四节 刑事责任与犯罪、刑罚 一.刑事责任与犯罪 二.刑事责任与刑罚 三.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1.什么是刑事责任? 2.刑事责任的根据是什么? 3.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有哪些?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15 章 课题:刑罚概述 了解我国刑罚的基本问题,掌握刑罚的定义、特征、目的与功能。 教学 目的 我国刑罚目的的内容。 重点 教材 分析

16

难点 刑罚的功能。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1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进程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第一节 刑罚的定义及特征 一.刑罚的定义 二.刑罚的特征 三.刑罚的本质 第二节 刑罚的功能 一.惩罚功能 二.改造功能 三.感化功能 四.教育功能 五.威摄功能 六.安抚功能 七.鼓励功能 八.保障功能 第三节 刑罚的目的 一.刑罚目的的定义 二.我国刑罚目的的内容 (一)特殊预防 (二)一般预防 作业 1.刑罚的主要特征如何? 2.如何理解刑罚的目的? 《刑罚通论》,马克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参考书目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16 章 课题: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了解我国刑罚体系问题,掌握主刑与附加刑的特点、类型以及死刑教学的限制性适用规则。 目的 主刑与附加刑的种类及其适用。 重点

17

教材 分析 教学 设想 难点 我国刑法对死刑适用的限制性规定。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3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进程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第一节 刑罚的体系 一.刑罚体系的定义 二.刑罚方法的分类 二.刑罚体系的特点 第二节主刑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节附加刑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四.驱逐出境 第四节 非刑罚处理方法 作业 教学参考书目 1.如何理解管制刑? 2.什么是有期徒刑?应如何适用有期徒刑? 3.如何理解我国刑法关于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规定? 4.我国刑法规定的罚金刑的适用方式有哪些? 5.剥夺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刑种通论》,陈兴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17 章 课题:量刑 了解量刑的定义、原则及数罪并罚、缓刑;掌握累犯、自首、立功教学的概念、成立条件及其处罚原则。 目的 18

教材 分析 重点 难点 1.累犯的成立条件和处罚原则; 2.自首与立功的成立条件和处罚原则。 适用数罪并罚的三种情况。 教学 课时安排 设想 时间分配 6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进程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第一节 量刑概述 一.量刑的定义 二.量刑的特征 三.量刑的原则 四.量刑情节 五.量刑的意义 第二节 累犯 一.累犯的定义 二.一般累犯 三.特别累犯 四.对累犯的处罚 第三节 自首与立功 一.自首 二.立功 第四节 数罪并罚 一.数罪并罚的定义和特征 二.数罪并罚的原则 三.适用数罪并罚的三种情况 第五节 缓刑 一.缓刑的定义 二.缓刑的适用条件 三.缓刑的考验期 四.缓刑考验期限内的考察 五.缓刑的法律后果 作业 1.法定量刑情节有哪些?对它们分别如何理解? 2.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 3.自首应具有哪些成立条件? 4.立功具有哪些种类,其表现形式如何? 5.如何理解“先并后减”与“先减后并”的数罪并罚的规则? 6.简述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及其法律后果。 7.甲因盗窃罪和交通肇事罪并罚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甲在释放后的第5年又犯抢劫罪。甲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 8.甲因强奸罪被抓捕,在被审讯期间交待了自己的盗窃犯罪行为,并且查证属实。乙因抢劫被当场抓捕,在被审讯期间交待了自己还曾抢劫了他人钱财的行为,并且也查证属实。问:甲、乙的行为是否都是自首?为什么? 19

《刑种通论》,陈兴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参考《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胡学相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书目 《累犯制度比较研究》,苏彩霞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自首的理论与实践》,周加海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当代刑罚理论探索》,赵秉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教学后记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18 章 课题:刑罚执行 了解减刑、假释的定义、特征,;掌握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考教学察及其撤销。 目的 减刑、假释的考察与撤销。 重点 教材 分析 教学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 难点 20

设想 第一节 刑罚执行概述 一.刑罚执行的定义 二.刑罚执行的特征 三.刑罚执行与刑事诉讼法中执行的区别 四.刑罚执行与监狱法中刑罚执行的区别 第二节 减刑 一.减刑的定义 二.减刑的适用 (一)减刑适用的对象 (二)减刑的实质条件 三.减刑的限度 四.减刑的程序 第三节 假释 一.假释的定义 二.适用假释的条件 三.假释的考验期及其考察内容 四.假释的法律后果 五.假释的程序 讲授 作业 1.如何把握减刑的适用条件? 2.简述假释的适用条件及法律后果。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19 章 课题:刑罚消灭 了解时效和赦免的定义及相关内容,重点掌握时效的期限。 教学 目的 时效的期限。 重点 教材 分析 课时安排 1 教学手段 多媒体 难点 21

教学 设想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第一节 刑罚消灭概述 一.刑罚消灭的定义 二.刑罚消灭的法定原因 第二节 时效 一.时效的定义和意义 (一)时效的定义 (二)时效的意义 二.追诉时效的期限 三、追诉期限的起算 四、追诉时效的延长 第三节 赦免 一.赦免的定义和种类 (一)赦免的定义 (二)赦免的种类 二.我国特赦的适用及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 作业 1.我国刑法对一般情况下的追诉时效是如何规定的? 2.依法不受追诉时效限制的情形有哪些? 3.甲在2004年7月20日实施盗窃时被当场抓捕,在被审讯时交待了自己曾于1983年8月10日强奸并杀害了一外地来本地乞讨的女子,对此经查证属实。问:对甲强奸且杀害他人的行为应否追诉?如何处理?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20 章 课题:刑法分论概述 了解我国刑法分则的基本结构,掌握罪状、法定刑,能够准确处理教学法条竞合问题。 目的 1.罪状的类型与作用; 重点 2.法定刑的规定方式和作用。 教材 分析 法条竞合及其解决方法。 难点 教学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2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进程 多媒体 教学方法 22

设想 第一节 刑法分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一.总论对分论的作用 二.分论对总论的作用 第二节 刑法分论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分论的研究对象 二、分论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刑法分则的体系 一.刑法分则体系的概念 二.犯罪的分类排列 三.犯罪分类排列的依据 第四节 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 一.罪状 (一)叙明罪状 (二)简单罪状 (三)引证罪状 (四)空白罪状 二.罪名 (一)罪名的概念与功能 (二)罪名的分类 (三)罪名的确定 三.法定刑 (一)法定刑的概念 (二)法定刑的种类 (三)法定刑与宣告刑、执行刑 讲授 作业 1.罪状的类型及其在定罪中的作用。 2.法定刑与宣告刑的关系。 3.法条竞合及其如何适用?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21 章 课题:危害国家安全罪 了解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重点掌握所介绍的几种教学重要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分析有关案例。 目的 1.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重点 2.间谍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及其认定时应当注意的基本教材 问题。 分析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难点 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实践中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

课时安排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 23

教学 设想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特征 第二节 重点犯罪 一.叛逃罪(第109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处罚 二.间谍罪(第110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处罚 三.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第111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处罚 教学方法 讲授 作业 1.背叛国家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2.间谍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3.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4.被告人甲于1995年被A国间谍机关招募为间谍。经特工训练后,甲于1998年接受A国间谍机关的派遣,潜入我国境内刺探、搜集了国家机密情报12件(其中,绝密文件2件)。1999年甲再次被A国派遣潜入我国境内B市,某乙被围捕时,开枪抗拒抓捕,打死警察1人。问:被告人某甲构什么罪?为什么? 5.甲的台湾亲戚乙回大陆探亲来到甲家。因乙多年未回大陆,遂送了3万美元给甲。在乙准备起程回台湾之际,甲将自己窃取来的一份国家军事绝密复印件交给了乙。后来,国家安全机关查证乙为间谍并将其情况告之甲。问:甲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22 章 课题:危害公共安全罪 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要件,把握所重点介绍的有教学关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目的 知识准确分析实践中的相关案例。 1.危害公共安全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重点 2.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危险物品的犯罪。 教材 3.交通肇事罪的主要特征及认定。 分析 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共性问题。 难点 2.恐怖活动组织犯罪。

24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6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进程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特征 第二节 罪种介绍 一.放火罪(第114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认定 (三)处罚 二.爆炸罪(第114条) 四.投放危险物质罪(第114条) 四.破坏交通工具罪(第116条) 五.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第120条) 六.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5条) 七.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第128条第1款) 八.丢失枪支不报罪(第129条) 九.交通肇事罪(第133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认定 (三)处罚 25

作业 教学参考书目 教学后记 1.放火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交通肇事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甲系某运输公司司机,因多次使用汽车进行盗窃犯罪活动,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甲刑满释放后,对曾揭发其犯罪行为的同事乙怀恨在心。1998年3月某日深夜,甲偷偷窜到停车场,将乙驾驶的东风牌汽车的刹车装置卸装,企图制造交通事故陷害乙。次日晨,乙驾车前往仓库装货途中,使用刹车时才发现有问题,幸亏路面宽,车辆少,没有造成事故。问:甲的行为如何定性?为什么? 5.甲承包了一座葡萄园后,在葡萄园南侧搭了一间草房。该葡萄园位于比较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来往。为了生活用电方便,甲从葡萄园北面一根电杆上拉了一根电线,横穿葡萄园接人草房。甲在拉电线时,未采取架空的方法,而是将电线搭在葡萄的铁丝网架上,使电线与铁丝直接接触。一日,在葡萄园旁边干活的乙,手碰到了葡萄园的铁丝网架,昏迷倒地,甲见状帮助进行人工呼吸,实际上乙已经死亡。归案后,甲如实交代上述事实,认罪态度较好。问:甲的行为如何定性?为什么? 《危害公共安全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刘志伟、左坚卫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23 章 课题: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了解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要件,掌握教学所介绍的本类犯罪中的各重点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实践中应当注目的 意的问题,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准确分析、判断实践中发生的有关案件。 1.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重点 2.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与其他生教材 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区别。 分析 3.伪造货币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与其他货币犯罪的区别。 4.洗钱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与其“上游犯罪”等的区别。 5.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和实践中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

26

难点 1.合同诈骗罪与其它诈骗罪的联系与区别。 2.非法经营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与其他类似犯罪的区别。 6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进程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教学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讲授 第一节 概述 设想 一.概念 二.特征 第二节 罪种介绍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第140条) 二、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第153条) 三.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第163条) 四、伪造货币罪(第170条) 五.洗钱罪(第191条) 六.信用卡诈骗罪(第196条) 七.保险诈骗罪(第198条) 八.偷税罪(第201条) 九.假冒注册商标罪(第213条) 十.侵犯著作权罪(第217条) 十一.合同诈骗罪(第224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三)处罚 十二.非法经营罪(第225条) 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应当具备哪些构成要件?在认定该罪时应作业 注意哪些问题? 2.伪造货币罪应当具备哪些构成要件?在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洗钱罪应当具备哪些构成要件?在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假冒注册商标罪应当具备哪些构成要件?在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合同诈骗罪应当具备哪些构成要件?在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非法经营罪应当具备哪些构成要件?在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新型经济犯罪研究》,高铭暄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经济犯罪新论》,马克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书目 《 刑法学 》教案

27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24 章 课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了解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的基本情况,掌握所介绍的教学本类犯罪中的各重点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目的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准确分析、判断实践中发生的有关案件。 1.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重点 2.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及其实践中认定时应教材 注意的基本问题。 分析 3.强奸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认定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4.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联系和区别。 5.刑讯逼供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与相关犯罪的区别。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认定中应当注意难点 的问题。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第一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 一.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概念及分类 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特征 第二节 罪种介绍 一.故意杀人罪(第232条) 二.过失致人死亡罪(第233条) 三.故意伤害罪(第234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故意伤害罪的认定 (三)处罚 四、强奸罪(第236条) 五.非法拘禁罪(第238条) 六.绑架罪(第239条) 七、拐卖妇女、儿童罪(第240条) 八.侮辱罪(第246条) 九.刑讯逼供罪(第247条) 十.重婚罪(第258条) 十一.虐待罪(第260条) 十二.遗弃罪(第261条) 讲授 讨论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8 教学手段 多媒体 28

作业 1.故意伤害罪有哪些特征?认定故意伤害罪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2.认定强奸罪中奸淫幼女行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的主要区别? 4.甲原与本公司经理乙勾搭成奸。乙觉得这样长期同甲混在一起影响自己的前途,于是提出与甲断绝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但甲要乙赔偿她“青春损失费”10万元,乙不给。某日,甲来到乙家,见乙6岁的女儿在家。甲将乙的女儿带到另一地点,当晚打电话给乙,要其携带10万元现金到指定地点赎领孩子,乙答应了她的要求。但甲害怕乙报案,事情败露,于是顿生杀死乙的女儿远走他乡的念头,便用绳子将乙的女儿勒死。问:甲的行为构成什么罪?为什么? 29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25 章 课题:侵犯财产罪 了解侵犯财产犯罪的基本情况,掌握所介绍的本类犯罪中的各重点教学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能够运用相关知识目的 准确分析、判断实践中发生的有关案件。 1.侵犯财产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重点 2.抢劫罪的概念、构成条件、转化型抢劫罪的成立条件教材 及其认定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分析 3.盗窃罪的构成条件及其与以盗窃方式构成的其他犯罪的区别。 侵占罪与职务侵占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相互区别。 难点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第一节 侵犯财产罪概述 一、侵犯财产罪的概念及分类 二.侵犯财产罪的特征 第二节 罪种介绍 一.盗窃罪(第264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盗窃罪的认定 (三)处罚 二.诈骗罪(第266条) 三.抢夺罪(第267条) 四.抢劫罪(第263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抢劫罪的认定 (三)处罚 五、侵占罪(第270条) 六、职务侵占罪(第271条第1款) 七.敲诈勒索罪 八.故意毁坏财物罪(第275条) 讲授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6 教学手段 多媒体 30

作业 教学参考书目 1.盗窃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在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抢夺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在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抢劫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如何正确认定转化型抢劫? 4.侵占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在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敲诈勒索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在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在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甲欠乙人民币3万元,经甲三请四催后乙有钱也不归还并扬言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一天,甲纠集自己的三个哥们持刀将乙拦截在路上并威胁说:“今天不还钱,我就叫你好看。”乙见状立即回家拿了3万元钱还给了甲。事后,乙赶快跑到公安派出所报案称甲等人抢劫了自己的财物。问:甲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抢劫罪?为什么? 5.某集体企业出纳甲用自己掌握的保险柜钥匙打开保险柜,偷走保险柜内的2万元人民币。另一天晚上甲仍潜入单位财务室,因忘记带保险柜钥匙就用铁锤将保险柜砸开偷走了保险柜内的3万元人民币。问:甲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 6.甲因对单位领导批评不满,遂产生报复单位领导之心。一天,甲窜至单位发电间将自制炸弹放在正在发电的发电机旁引爆。结果将发电机及其房屋和在机房工作的5个工人炸死,使工厂无法正常生产6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问:甲的行为构成什么犯罪?为什么? 《侵犯财产罪研究》,赵秉志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后记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26 章 课题: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了解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基本情况,掌握所介绍的本类犯罪中的各教学重点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能够运用相关知识目的 准确分析、判断实践中发生的有关案件。 1.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重点 2.妨害公务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和认定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教材 3.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定性。 分析 难点 1.伪证罪与包庇罪的区别; 2.非法持有毒品罪中“持有”的认定; 3.组织卖淫罪中“组织”的含义。 31

教学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6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第一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 设想 一.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概念及分类 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特征 第二节 罪种介绍 一.妨害公务罪(第277条) 二.招摇撞骗罪(第279条) 三.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5条) 四.寻衅滋事罪(第293条) 五.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第294条第1款) 六.伪证罪(第305条) 七.窝藏、包庇罪(第310条) 八.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第318条) 九.非法行医罪(第336条第1款) 十.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第338条) 十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347条) 十二.非法持有毒品罪(第348条) 十三.组织卖淫罪(第358条第1款、第2款) 十四.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第359条第1款) 十五.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第363条第1款) 1.妨害公务罪的特征是什么? 作业 2.伪证罪的特征是什么? 3.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特征是什么? 4.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特征是什么? 5.被告人王大年,男, 51 岁,某国有博物馆馆长。被告人赵晓,男, 42 岁,该馆基建科科长。1992年 10 月,某私营企业向博物馆捐款 300 万以改善办馆条件,为表示谢意,博物馆馆长王某主持召开馆务会议,经讨论研究,决定向该企业回赠三件馆藏二级文物——宋代陶瓷花瓶,并由博物馆基建科科长赵某经手此事。后该企业表示希望以优惠价格购买该馆内一尊西汉铜马(国家一级文物),该馆又同意,亦由赵某经办。试分析:博物馆的行为在刑法上该作何种评价? 教学《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新论》,李希慧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参考版。 书目

32

教学后记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27 章 课题:危害国防利益犯罪 了解危害国防利益犯罪的基本情况,掌握所介绍的本类犯罪中的各教学重点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能够运用相关目的 知识准确分析、判断实践中发生的有关案件。 1.危害国防利益犯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重点 2.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认定。 教材 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的主要特征及与阻碍军事行动罪的分析 难点 区别。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第一节 概述 一.危害国防利益罪的概念及分类 二.危害国防利益罪的特征 第二节 罪种介绍 一、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第368条第1款)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处罚 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第372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认定 (三)处罚 三.非法生产、买卖军用标志罪(第375条第2款、第3款)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处罚 讲授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 33

作业 1.危害国防利益罪在构成上有何特征? 2.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应当具备哪些构成要件?在认定该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被告人李某,男,39岁,农民。1998年初,李某看到市场上军服热销,便产生了自己加工军服的念头。2月份李某招聘了10名裁缝,购买了6台缝纫机,在自己家中搞了一个小型军服加工厂。截止到9月,李某的小厂工加工制造军服3000余套,获利达6万余元。10月,该厂被查封。被告人李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4.被告人孙向东,男,33岁,无业。1998年9月,孙向东冒充我军某部“中校”军官,同某市机械厂签定了一份技术服务合同。合同约定由部队支持机械厂的技术改造工程,但是机械厂必须先付1万元的“启动资金”。10月4日,孙向东在得到“启动资金”后 便逃之夭夭。孙向东的行为构成何罪?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28 章 课题:贪污贿赂罪 了解贪污、贿赂犯罪的基本情况,掌握所介绍的本类犯罪中的各重教学点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能够运用相关知目的 识准确分析、判断实践中发生的有关案件。 1.贪污罪的主体范围; 重点 2..挪用公款罪中“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含义; 教材 3.受贿罪的构成特征。 分析 1.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侵占本难点 单位财物行为的处理。 2.单位受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中“单位”的范围。 教学 课时安 排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配 设想 时间分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34

第一节 贪污贿赂罪概述 一.贪污贿赂罪的概念及分类 二.贪污贿赂罪的特征 第二节 罪种介绍 一.贪污罪(第382条、第383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贪污罪的认定 (三)处罚 二.挪用公款罪(第384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挪用公款罪的认定 (三)处罚 三.受贿罪(第385条、第386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受贿罪的认定 (三)处罚 四.行贿罪(第389条、第390条) 五.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第395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认定 (三)处罚 讲授 作业 1.贪污罪的构成特征及其认定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2.挪用公款罪的构成特征及其与贪污罪、挪用资金罪的区别是什么? 3.受贿罪的特征及其认定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4.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应如何定罪处罚?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29 章 课题:渎职罪 了解渎职犯罪的基本情况,掌握所介绍的本类犯罪中的各重点犯罪教学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能够允许相关知识准确目的 分析、判断实践中发生的有关案件。 1.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构成特征; 重点 2.徇私枉法罪的概念和特征。 教材 玩忽职守罪的构成特征及与滥用职权罪的区别。 难点 分析 35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4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进程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第一节 渎职罪概述 一.渎职罪的概念及分类 二.渎职罪的特征 第二节 罪种介绍 一.滥用职权罪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处罚 二.玩忽职守罪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玩忽职守罪的认定 (三)处罚 三.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第398条)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处罚 四.徇私枉法罪(第399条第1款)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处罚 五.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一)概念和主要特征 (二)处罚 作业 1.滥用职权罪的特征及其认定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2.玩忽职守罪的特征及其认定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3.认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4.徇私枉法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主题 第 30 章 课题:军人违反职责罪 了解军人违反职责犯罪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要件,掌握本类犯罪与其教学他类罪的区别。 目的 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重点 教材 认定战时自伤罪应注意的问题。 难点 分析 36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时间分配 2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主要特征 第二节 罪种介绍 一.投降罪(第423条) (一)投降罪的概念和特征 (二)认定投降罪应注意的问题 (三)投降罪的处罚 二、战时自伤罪(第434条) (一)战时自伤罪的概念和特征 (二)认定战时自伤罪应注意的问题 (三)战时自伤罪的处罚 三、遗失武器装备罪(第441条) (一)遗失武器装备罪的概念和特征 (二)遗失武器装备罪的处罚 作业 1.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2.战时自伤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战斗中,某战士因为畏惧战争,偷偷从部队逃离,由于害怕被我军惩治,遂投奔了敌方,并将我军的武器装备等军事情报泄露给敌方。某战士的行为构成临阵脱逃罪,还是投敌叛变罪?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