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文革”前的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1949_1966)

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文革”前的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1949_196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文革”前的社会主义曲折探索(1949_1966)

【理脉络】

1949年至1966年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两个阶段,即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十年探索时期。

新民主义 五种经济 两半教育 正确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全面整顿 过渡 阶段 社会单一人民十年 探索 错误大跃进 人民公社 总路线

【高考解读】

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的考查,主要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从历史的角度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渊源,以及理解新中国成立民主政治的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近几年对现代中国经济的考查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的成就与特点、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与实质,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复习备考时,应紧扣教材,把握主干知识,分析相应的经济政治措施及期影响。并注意中苏或中外经济建设的比较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主干知识】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一)经济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1)背景: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

①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意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①性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二)政治建设——民主政治的奠基 1、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1、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2、外交成就

(1)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3)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人民教育的奠基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66年)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成功探索 ②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③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失误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20世纪50~66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二)文化教育的得与失

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双百”方针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

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剖考点】

一、正确理解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

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经济上: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前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

济占有很大的比例。三大改造后,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此外,“一五”计划胜利完成,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

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4、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

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二、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

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利,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

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对苏联的借鉴与创新 1、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

(1)借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 (2)创新: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时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2、工业化建设

(1)借鉴: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工重工业,建立工业体系 (2)创新: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 3、经济结构与体制

(1)借鉴: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2)创新: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弊端,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

产力之间的矛盾。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革命性

(1)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

问题有密切联系。

(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

(1)“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

策的一大特点。

(2)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