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书明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年第09期
摘 要 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做一匠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质、素养,更要有担当。这些特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做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培养、管理、疏导、鼓励、教育等。在高职高专中,培养学生成为懂礼貌、守规则、有兴趣、有追求的人才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关键词 工匠精神 促进 优质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15-02 工匠精神要求具备的特质是:执着地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敬畏感。这种特质对于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全然没有,高职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来自各中学学习成绩最末等的部分,这批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态度就是应付,没有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针对这批学生表现出来的致命弱点就是自由、散漫,对任何事情马马虎虎。学校要把他们打造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谈何容易。
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认真的态度
高职的学生负面情绪较多,不能自控。教师面对学生的负面情绪不能一味地压抑,而是及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另配有专业的大队长管理他们睡觉、起床、上操和上下课,逐步地培养出学生日常作息的良好的习惯。这种管理经过一年的训练后,学生们从适应生活开始,逐步学会做事,懂得如何做人,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与人沟通、追求上进的能力。
第二年从学生职业兴趣入手引进简单实用的知识,以操作为主附以理论的延展,逐步渗透知识内容;第三年结合专业实习进入专业性强化训练。从以上三步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学会了做人、做事,利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训练学生。这样的学习套路无非就是少些枯燥的理论,多些现实的操作,提升学生兴趣,打造工匠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等等。学生从娇生惯养的家庭进入学校这个小型的社会氛围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交往、摩擦不可避免,愉快和不愉快都会发生,学生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天生就比较强,而有的就非常差,况且现实生活中离开家的孩子们出现情绪落差、感受不公平、不能理解的事情是在所难免。宽容是一种人生哲学中的法宝,是人的一种风
度,在生命旅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生活充满快乐。在课堂上,老师不是一味地挑剔学生们的坐姿是否端正,回答问题是否正确,注意力是否集中,埋怨他们不能把作业按时按量地交上来,而是晓之以理地告诉他们:你们今天的努力没有白费,你已经比较成功地做到了什么,后面的东西大家一定要补上来,老师期盼着。学生会非常感激,下次会比上一次上课更加努力。教师的这种宽容也会感染到学生,学生用原谅、大度、宽恕等态度处理他们身边的矛盾,他们收获的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喜悦。人类没有权力控制风雨,也同样无权控制他人。所有对别人的埋怨、责备都是人自己造出来的,处处宽容别人,决不是软弱,决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给人一点宽容,它将带给一个人重新获取新生的勇气,去直面他人人生的另一个幸福时刻,是获得融洽关系的法宝。 三、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拿到文凭之后就去上班,毋庸置疑,他们一下子肯定“上不了手”,而企业里招人一定是喜欢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个悖论有无解决办法?有效的方法就是校企联合,从“螺丝钉精神”“师徒模式”入手,真正考虑学生的未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一个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蓄化池”,培养“匠”质:坚忍不拔、兴趣引领、不怕吃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这一环节上学校应做到永无止境,直到学生满意、企业满意为止。这样培养者——校方会付出相当的代价,但是它符合了学校供给侧结构的合理性,符合人才库出口的要求,满足了企业人才的入口需求,对整个社会来说是良性循环,对学生个人及家长来说是负责,学校的代价无非就是培养费增加,企业、学校、学生本身及国家财政各方拿出点本钱应该也不是问题。 四、结论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灵魂,是学生能就业、就好业的基石。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说道,“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职业教育打造工匠精神、培养脚踏实地人才是当务之急,为学生选择就业拓宽渠道。
备注:此文为2016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6150。 参考文献:
[1]吴航虹.走出大学毕业生尴尬困境[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2]文博.做人就這么简单[M].北京:线装书局,2011.
[3]西武.哈佛精英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曾 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