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持续进步,新的事物每天都在出现,当今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新时期要培养出能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邓小平同志生前曾说过:“现代教育要面向世界,现代教育要面向未来”。而旧一套的教材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合当前的形势,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基础教育是科技强国的奠基工程,对提升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课程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注重。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构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语的变化,新课程必须对教学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指全体学生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泼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一、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构建了一个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平台。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提升全国民族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动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
把着眼全体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二、着眼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全面提升。
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心理写照,取决于它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提升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新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权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发展学生智慧和水平,而且要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准确价值观的形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