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后答案

课后答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课后答案

第四章 词汇(上) “词汇”思考和练习一

三、用“替代法”证明“驼绒”是两个语素,“骆驼”是一个语素。

“驼绒”中的“驼”跟“绒”都可为已知语素所代替,也可跟已知合,如:

(1)驼绒 平绒 呢绒 鸭绒 (2)驼绒 驼毛 驼峰 驼铃

(1)组说明“驼”被“平、呢、鸭”替换,“绒”可跟上述语素组合,(2)组说明可以被“毛、峰、铃”替换;所以“驼”、“绒”是两个语素。“驼绒中”的“驼”不能被替换,也就是说“骆”不能跟任何其他语素组合,它不具备语素的资格。由于语言中同一层次的单位才能组合,语素不能跟非语素组合,所以在这里“驼”也不是语素,“骆驼”只能算一个语素。

四、分别指出下列字中的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单独作语素的字。 柿 素 眉 蜻 狗 羊 鸭 习 鹃 祝 闪 平 虎 狼

自由语素:狗、羊、学、祝、闪、平、狼

(四)动宾型:认真 革命 碰壁 司令 无论 用功

(五)主谓型:雪崩 体验

八、试举出yi音的五个同音语素,用每个语素各造三个合成词,同时注明其结构类型 (一)一 一定(偏正) 一律(偏正) 统一(补充) (二)衣 衣服(联合) 大衣(偏正) 衣领(偏正) (三)依 依靠(联合) 依赖(联合) 依然(附加) (四)医 医院(偏正) 医术(偏正) 医疗(联合) (五)揖 揖让(联合) 作揖(动宾) 拜揖(联合)

“词汇”思考和练习二

六、理性义与色彩义有什么区别?

理性义又叫概念义,在指明词所表示的事物的范围时,理性义起主要作用,它是实词词义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主要靠它表示相应的概念。

色彩义是在理性义的基础上附加上去的一些意义要素。色彩义往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产生

的,所以与使用者的感情,使用场合(语境)、使用者的形象感以及词的来源(来源于古代书面语、现代方言、某种社会集团等)有关,它们不是每个词所必须具备的因素。一个词可以没有色彩义,也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色彩义,但不能没有理性义。

七、指出下列各词的色彩义: (一)感情色彩: 1.褒义:康复

2.贬义:倒爷 搅和 轻蔑 欺凌 癞皮狗 蛤蟆镜

3.中性的:鸭绿江 调试 车流 出台 脑袋 疙瘩

(二)语体色彩:

1.书面语:康复 轻蔑 欺凌 车流 囹圄 鸟瞰 演奏

2.口语:倒爷 哥们儿 搅和 癞皮狗 发毛’蛤蟆镜 脑袋 疙瘩

(三)形象色彩:葡萄胎 鸭绿江 癞皮狗 哈蟆镜 车流 出台 鸟瞰

(四)术语、行业语色彩:葡萄胎 演奏 调试 康

复 出台

(五)地域方言色彩:搅和 (六)时代色彩:囹圄(古语词)

八、固定短语也可能有各种色彩义,试指出下列各短语的色彩

龙腾虎跃 三长两短 唇红齿白 打游击 打牙祭 炒鱿鱼 举世瞩目 蝇营狗月 龙腾虎跃:褒义、形象 打牙祭:口语、方言 三长两短:中性、口语 炒鱿鱼:口语、方言、形象

唇红齿白:褒义、形象 举世瞩目:褒义、书面语

打游击:中性、口语 蝇营狗苟:贬义、书面语、形象

九、下列带点的词的色彩义有无变化? 真是地方 什么东西 瞧那长相 有派头 硬了点儿 有点讲究 (批评)还尖锐 (批评)太尖锐 “地方、派头、讲究”由中性变成褒义。

“东西、长相”由中性变成贬义。

“硬了点儿”说明“硬”得过格了,含贬义。 “批评还尖锐”,认为“尖锐”得合适,应该尖锐,“尖锐”含褒义;“批评太尖锐”,认为“尖锐”得过火了,含贬义。

“词汇”思考和练习三

一、下列词中哪些是单义词?

单义词有:懂 煤 瞟 溅 风 苗条 发火 雨 缎子 剥 杜绝 二、

1.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掐,了一朵花。 2.供观赏的植物:买了一盆花。 3.颜色错杂:这布太花了点儿。 4.用掉:花了三元钱。 5.姓:小李广花荣。 6.模糊不清:眼睛花了。

于同一个词的各个义项必须有意义上的联系——引申或比据这个标准,1、2、3、6各义项应属同一个词:“花l”,4应属词另一个词:“花 2”,5应屑“花3”。“花1”“花2”“花3”是三个不

同的词,虽然字形与读音都相同。

五、“论”有下列义项,但是有的义项能作为词的意义,有的只能作为语素的意义,你能分辨吗?谈谈你分辨它们的标准,并探讨一下词典中有无区别的必要。

①分析和说明事理:议论丨就事论事丨要论起这件事

②分析和说明事理的话或文章:社论丨舆论。 ③学说:唯物论。

④说,看待:相提并论丨不能一概而论 ⑤衡量;评定:论罪丨论功行赏。舆论。 ⑥按照某种单位或类别说:论天计酬丨买鸡蛋论斤还是论个儿? ⑦姓。

作为词的义项,必须是能够单说或单用的,如题中例句所显示的,1、4、5、6、7各个义项都属这类。当然作为词的义项还可以作为语素的义项用于造词。2、3两义项只是“论”作为语素构词时才有的,因此,只是“论”这个语素的义项。 分清词的义项和语素的义项与分清词和语素的意义是类似的。只有词的义项才能作为独立运

用的词:的内容参与造句,而屑于不能成词的语素的义项则只起构词作用,所以应该分清,词典中最好能加以区别。

六、同形同音词和一词多义,有时很难区分。试用下列各词,分别造几个句子来说明哪些是同音词,哪些是多义词。 新生 杜鹃 疙瘩 苦

区分同形同音词和一词多义,主要看义项之间有无联系。 新生:

1.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刚产生的或刚出现的。)

2.是党给予我新生。(新生命)

3.中文系招了一百余名新生。(新入学的学生) 杜鹃:

1.远处飞来了一只杜鹃。(鸟名) 2.满山的杜鹃都绽开了新蕾。(花名) 疙瘩:

1.脸上长满了疙瘩,挺难看。(皮肤上突起的硬结)

2.面粉受潮结成了疙瘩。(块状或球状物)

3.一天只吃了一小疙瘩馒头。(量词) 苦:

1、黄连虽苦但能治病。(一种与甜相反的味道) 2、生活苦一点,没什么,不能没了志气。(难受、痛苦)

3、这些年全仗她支撑门户,可真苦了她了。(使难受、使痛苦)

例1、2的“新生”意义有联系,属于一个词,是一词中的两个义项。例3的“新生”是另一个词,与例1、2的“新生”形成同形同音词。两个“杜鹃”意义间没有联系,各是一词,形成同形同音词。“疙瘩”、“苦”中的各例说明它们都具有两个以上互有联系的义项,是多义词。

七、什么是义素?义素分析有什么用处? 义素是词义构成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

义素分析随着语义学的兴起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义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解释、理解词义,可以突出地显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及联系,可以突出词义聚合时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可以考察词义组合时的正误。义素分析便于形式

化,有利于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语言信息。

九、试就下面一组词进行义素分析: 伯伯 叔叔 姑姑

伯伯 十[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叔叔 +[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姑姑 +[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词汇”思考和练习四

四、什么是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同一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方法是从语境中去考察,考察它们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设想相互替换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可能替换的总是显示出同义词中相同的部分,不能替换的往往是差异所在。为此,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包含有关同义词的句子或短语,然后进行归类,看看能用哪些义项进行解释。第二步便是互相替换,对种种替换情况进行分析、概括、说明,找出它们的差异可能在哪些方面。(如教材上册288页附表所列)

七、指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反义词?

和善 分散 脆弱 冷落 低落 淡季 通俗 浑浊

积累 赞同 拘泥 丑恶 富裕 平坦 吝啬 节约

和善——凶恶 [极性] 分散——集中 [互补] 脆弱——坚强 [极性] 冷落——热闹 [极性] 低落——高涨 [极性] 淡季——旺季 [极性] 通俗——艰深 [极性] 浑浊——清澈 [极性] 积累——消耗(消费)[互补] 赞同——反对 [互补] 拘泥——变通(灵活)[互补] 丑恶——美好 [极性] 富裕——贫困 [极性] 平坦——崎岖 [极性] 吝啬——慷慨(大方)[极性]

节约——浪费 [互补]

九、什么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试以“重——轻”、“团结——分裂”为例加以说明。一般说”王安忆是女作家”,却只说“梁晓声是作家”,形成“作家——女作家”的对立,这也是不平衡现象吗?

成对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往往不相等,这就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例如“重——轻”,一般提问题时问“重不重?”如“这杠铃重不重?”回答可以是“重, 180kg”,也可以是“轻,才120kg”。一般情况下不问“轻不轻?”只是在已知为轻时或希望它为轻时,才问“这杠铃轻不轻?”回答只能是“轻,120kg”,不能说“重,180kg。”但可回答说“不轻,180kg”。一般只能问“有多重?”只在已知为轻时说“有多轻?”但陈述句只说“有180kg重。”“有120kg重。”不能说“有120kg轻”。

“团结——分裂”也如此。一般情况下(不知是否分裂)只问“他们团结不?”“他们团结的情况如何?”“他们有多团结?”一般不问“他们分裂不?”只有在已知为分裂时,才问“他们分裂的情况如

何?”

“作家—女作家”的对立也是不平衡的。“作家”可以特指男性作家,所以一般只说“梁晓声是作家”,除非强调性别时,不说“梁晓声是男作家”。“作家”还可以兼指女作家。如果说:“来了一群作家。”其中可以有男的也可以有女的;如果说:“来了一群女作家。”其中便只能有女作家,不能包括男的。当然说“王安忆是作家”也是可以的。

十、下边句子里都有用词不够妥当的地方,试指出来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他那双沾满红丝的眼睛说明他又为革命熬了一个通宵。

“沾满”改为“布满”。“红丝”不是从外面附着在眼睛上的,不能用“沾满”。

②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的心脏跳动停顿了,但是他的声音,他的思想,却没有停顿。年轻一代接过他的笔,继续在革命的大道上前进。

“停顿”均改为“停止”。人死了,心脏不能再跳动起来了,不能用“停顿”,“停顿”含有可能再起动的意思。

③大家决心继续发挥艰苦朴素的作风,努力攻克困难,争夺更大的成就。

“发挥”改为“发扬”,“攻克”改为“克服”,“争夺”改为“争取”。这样一改,动词和宾语就搭配得拢了。 ?

④运动员踏着强健的脚步,举着五彩缤纷的旗帜,穿过了检阅台。

“踏着”改为“迈着”,“强健”改为“矫健”,“脚步”改为“步伐”。改后,动词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词都搭配得拢了。“穿过”改为“走过”,因为事实上并不是从检阅台穿过,而是从台前走过。 ⑤大家对王同志的批评正确而尖刻。 “尖刻”改为“尖锐”。“尖刻”是贬义词,对同志的正确批评不能说是“尖刻”的。 ⑥今年,市场上西瓜供应充沛。

“充沛”改为“充足”。这样一改,与“供应”就搭配得拢了。

⑦敌机驾驶员非常机警,往云端里一钻仓皇地逃走了。

“机警”是个褒义词,不能用来描写敌人,应改为“狡猾”或“胆怯”。

⑧每个革命者都元例外地期望把自己的工作搞

好。“期望”改为“希望”。“希望”可以用于对人或对己,但“期望”

只能用于对人。又,“期望”一般用于上级(或长辈)对下级(或晚辈)。

⑨两国经过协商,已达成了协议,双方军队各自撤回自己的边疆。

“边疆”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这里指靠近边界的地方,应改为“边境”。

⑩他总爱表现自己,不顾场所,大谈自己的见闻,惹得人们看不起他。

“场所”只指活动的处所,“场合”则表示时间、地点、气氛等的综合情况,“不顾场所”应改为“不分场合”。

⑩我们必须彻底揭发反革命两面派的所有言行。

“所有言行”应改为“种种罪行”,因为“反革命两面派”的“所有言行”不一定都有罪、都应该揭发。 、

⑩边防战士虽然在天寒地冻的北国边陲,但仍日夜在国 境线上巡视着。

“巡视”是到各处视察的意思,“巡逻”则是军

事术语,表示巡查警戒的意思,“巡视”应改“巡逻”。

⑩在我校评职称会上,有人故意大闹会场,说职称评得不公道,一下子把会场的程序打乱了。

“公道”指公正的道理,不公道着重指不合道理,“公平”着重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不偏袒任何一方,这里的“公道”应改“公平”。

“程序”只指事情进行的先后顺序,“秩序”指有条理不混乱,会场本身无所谓程序,打乱的应是“秩序”。

⑩一位老农说,今年的早稻,经过精心培育,长势颇佳。

“精心培育”,“长势颇佳”这类话。书面语色彩很浓,不适用于口语,更不像目前我国老农所能说的话。应改为口语色彩的词语。

“词汇”思考和练习八

二、词义发展变化有哪几种原因?其发展变化的途径有哪几种?

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下列三种:

(一)词所标志的事物、现象本身发生了变化,

从而引起了词义的变化。例如:

“车”,从指“两轮中贯以轴,轴上承舆以任载’’的以马为动力的陆上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到指“以电、汽油等为动力”的电车、火车、汽车等等。“车”的基本义指“陆上的交通运输工具”,虽没有变化,但内涵却丰富多了。

(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提高,引起了词义的深化。如:

“云”,《说文解字》说是“山川气”,合乎科学的说法应是“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现代汉语词典》)。

(三)人们循着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点把词用来指与原义有某种联系的新事物、新认识,从而引起了词义项的增加或减少。如:

“铁流”,由“流动的铁水”去指称“战斗力强的队伍”。“皮毛”,由“带毛的兽皮的总称”,去指称“表面的知识”。

词义变化的途径有下列三种:

(一)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即词义的扩大。如:

“残年”,由指称“一年将尽的时候”扩大到指“人的晚年”。

“老巢”,由指“鸟的老窝”扩大到指“匪徒、团伙盘踞的地方”。

(二)缩小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即词义的缩小。如:

“小说”,由指“街谈巷议之类的异闻、琐记等等”,缩小指“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报复”原指报答恩和怨(《三国志?蜀?法正传》:“一冶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现缩小为“报怨”,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

(三)把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于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即词义的转移。如:

“布告”,原为动词,是宣布、公告之意(《史记?吕太后纪》:“事已布告诸侯。”),现转移指机关团体张贴出来通告大众的文件,是公文的一种。

“明目张胆”,由“无所畏避”的褒义,转移为“公开大胆地做坏事”的贬义。

三、解释下列各词的意义,指出它们的意义是怎样变化的。

1.“本钱” ①用来营利、生息、赌博的钱财。

②比喻可以凭借的资历、能力。——用比喻方法扩大词所指对象的范围。

2.“走狗” ①猎狗。②受人豢养的助人作恶的爪牙。——用比喻的方法扩大词所指对象的范围。

3.“讲究” ①讲求、重视。②精美(由于讲求、重视而使之出现的好结果)。③(儿)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内容(如“有讲究儿”)。——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