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1)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2)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3)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4)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5)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6)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7)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8)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9)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
对闻一多的诗向来不太喜欢,刚当老师的时候老课文中有一篇闻一多的《死水》,那时因为资历太浅,根本读不懂这首诗,给学生讲诗基本就照着教参的内容去讲,自己根本没有理解。后来教材改版,《死水》这首诗没了,但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中又有一首闻一多的《也许》,读了两遍也只能感受了一位父亲对死去的女儿的深情怀念,从没有带着学生解读过这首诗。
又是一届新的高一,新教材发下来了,再次读到闻一多的诗,是我从未读过的《红烛》。初读每一节的开头都是“红烛啊”,只觉得太煽情了。好像不是我喜欢的诗歌类型,但是因为这是必修中必须带着学生精读的诗歌,于是我只能逼着自己去解读这首诗。因为只有我自己把这首诗读懂了,才能给学生讲解。于是我反反复复地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不禁越来越喜欢上了这首诗,喜欢上了闻一多这个诗人。
初读仿佛这首词是在歌颂奉献精神,开头引用了我们经常引用的歌颂老师具有奉献精神的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结尾又是一句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开头结尾粗读确实都在赞颂人应该有奉献精神。
但细读每一个小结之后,你会发现闻一多其实对奉献精神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诗歌的第一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要吐出自己的心来跟红烛比一比,说明诗人其实对红烛的奉献精神是肯定的,他想像红烛一样奉献自己,照亮他人。可是到了第二节“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诗
人连续追问,“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他对红烛主体的存在产生了怀疑,其实这也是对自身存在的怀疑,我们的躯体是谁给的,我们何以存在,我们的存在不是自己的主观行为,我们的由来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做主的。但是既然存在了,就得有所作为,可是“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火也不是自己愿意点的,也是别人点的,我们的存在,我们的付出,似乎都不是处于自愿,都是他人的行为。“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既然都不是自愿发光的,又何须把自己烧成灰烬,照亮他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诗人感到自己的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似乎是外在的压力让自己付出、牺牲,他不甘心做这样一个人。
但诗歌到了第三节“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前一节说“一误再误”到这里诗人开始自我宽解“不误,不误!”既然你已经做了一根红烛,那你的价值就是发光发热啊,这再自然不过了。你不但要发光发热还要“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实现你的最大价值,打破旧的社会秩序,拯救全人类。在这一节诗人激情澎湃,为自己作为红烛,牺牲自己,拯救人类感到无比自豪。
可是诗人自豪的、激情的状态并没有延续,第五节诗人的心绪又低落下来“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你虽然发光了,但这也是你一点点牺牲的开始,这就意味着你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诗人又开始为自己的牺牲感到伤心,接着在第六节又自我安慰“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既然你身为红烛,你的使命就是燃烧自己,你不应该为此而流泪啊。“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原来你并不是怕自己被烧成灰烬,而是害怕自己会被残风吹灭,让你不能尽情地燃烧。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第七节诗人肯定了红烛的奉献精神,因为红烛用自己的泪换来了鲜花的绽放,换来了秋果累累,换来了新生,红烛的牺牲是值得的,它应该感到欣慰。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因为你要创造光明,你的结果必然是灰心流泪,烧蜡成灰。可是这样的结果还是让诗人心有不甘,个体生命的陨落,虽能换来光明,可毕竟这是个悲剧啊。最后一节诗人只能自我安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至少你的付出是会有收获的。
在闻一多的这首诗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始终矛盾着的诗人,始终思考着的诗人,他不是如文天祥般为了身后名利勇敢赴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也不是如龚自珍般无怨无悔甘愿牺牲自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始终保持着清醒,始终保持着自我人格的独立,始终在思考我的牺牲到底有没有价值,我的牺牲到底是不是值得的。我以为这样的思考才是本诗最大的价值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