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品性(20分)
二、如何理解教育学原理对教师的成长价值(20分) 三、试论当代课堂教学观的重建(30分) 四、试论当代教师角色理想的重建(30分) 答案:
一、P44-P47
结尾段:总之,人类对教育学的理论形式、理论概括为教育学。教育学的理论品性是一种根本特性,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①教育学的特殊性受到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的支配和决定②教育学是一种事理研究③教育研究是一种转化研究等方面。
二、P48-P50
第一段:在以往 ,人们往往从教育学本身的理论品性的角度来看其对教师成长的价值,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代精神的面貌,在时代、教师和教育学相互关系的综合性角度上,阐述教育学原理对教师的成长价值。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学体现了对于教师的育人价值和成长价值。具体表现为: 三、课堂教学观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诸要素,包括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对象、组织方式、教学场所等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当前,就课堂教学现状所反映出的观念来看, 尚有许多与新课标精神相违背或不协调的方面, 需要我们加以分析与重建。本文将在新基础教育基础上,以新课标为理念,从以下五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知识观与生活观
传统的知识教学观当然并非完全错误,因为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认知活动,理性化教学氛围是其本质特征。但问题在于将课堂教学过分理性化、知识化、概念化,容易使课堂陷人枯燥、僵化的泥沼。新课标指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在知识教学观的基础上应强化生活教学观,生活教学观的课堂模式为“生活—知识—生活”,它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以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生活,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具体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习者在不自觉的知识学习中学会知识,其强调了知识的运用与价值,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 从而形成学习知识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二)过程观与活动观
课堂既是教课的过程, 又是学课的过程。过程有抽象过程、具体过程之分,倘若课堂教学只强调抽象过程, 则教学势必缺乏生动性, 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活动, 我们在坚持教学过程观的同时, 还要建立教学活动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则论述了动作及操作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重要性。基于此, 新课标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 活动” 、“操作” 、“ 实践” 、
“考察”、“调查”等活动, 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活动性课堂的结构是由不同的活动板块组成的, 有阅读活动、讨论活动、演示活动等, 学生既是活动的主人, 又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教学观不仅仅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性,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练习, 达到“学而时习之”的目的。
(三)接受观与人本观
对待课堂教学对象—学习者, 一些教师认为其主要功能是接受,即“我讲你听”,视学生为容器,将学生培养成制造分数的机器。2 0 世纪30 年代, 陶行知就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呼吁培养并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应建立课堂教学人本观, 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如此, 才真正使课堂恢复本源, 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
(四)个体观与合作观 课堂生活本来是集体生活,充满了群体色彩。但一些老师往往不自觉地奉行个体化课堂教学观,开展以个体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独立作业等。新课标认为,我们应倡导课堂教学合作观,一方面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另一方面, 也应加强生生间的合作。
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课堂合作观的最好体现,将教学问题与教学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 开展学习讨论,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 不仅每位学生都“活动”起来,而且学生间取长补短、相互启发,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
(五)小课堂观与大课堂观
小课堂观认为课堂就是教室, 强调将教学活动只限制在教室里进行。但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等,仅靠教室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认为,强调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 而应回归生活世界。大课堂教学观视课堂为开放系统, 呈延伸态势,其结构是以教室为核心,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周围延伸。大课堂观包容了小课堂, 但又不限于小课堂, 因此课堂教学机制更灵活, 课堂教学效益更显著。
总之,课堂教学的制约因素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正确的课堂教学观来自于正确的教育思想, 观念的东西也许说起来都能明白, 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 因此实践正确的课堂教学观, 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四、P281-P2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