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外文言文(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附答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1. 寇准读书

初,X咏在XX,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XX罢还,准严供帐②,大为具③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X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X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供帐:隆重设宴。③具:准办酒食。④《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XX”之语。

【译文】

当初,X咏在XX做官,听说寇准做了丞相,就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材,只可惜他处世方法不足。”等到寇准出任陕的职位时,恰好X咏从XX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款待X咏。X咏要走的时候,寇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X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看啊。”寇准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X公在说我啊!”

1.解释

(1)闻(2)谓(3)适(4)谕

2.翻译

(1)何以教准?

(2)此X公谓我矣。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参考答案】

1.(1)听说,听到(2)对……说(3)恰好(4)明白

2.(1)(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

(2)这是X公在说我啊!

3.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2.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2)意为公必盛馔

(3)又久之,方命坐(4)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2、翻译句子

(1)觉饥甚而不敢去

(2)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这篇文言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什么品质?

【参考答案】

1、(1)第二天(2)食物(3)才(4)吃

2、(1)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2)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4、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作风简朴,不铺X浪费。

3.王安国直言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X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X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注释】1.亮:耿直2.嫉:憎恨3.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4.参知政事:官职名称,相当于副宰相5.晏元献:晏殊,字元献6.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7.馆职:官职名称,负责书籍编校8.放X声:排斥X声。

【译文】

王安国性格正直,嫉恶如仇。王荆公一开始职务为副宰相,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描写爱情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的怎能作这种小(志气)的词?”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做罢了,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种层次上面吗!”当时吕惠卿作为馆职也坐在一旁,立刻说到:“为政的人一定要先排斥X国的音乐,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平甫表情严肃地说:“排斥X国的音乐,还不如远离小人。”吕惠卿认为

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1、解释:①尔②遽③正色

2、翻译:

①不若远佞人也

②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参考答案】1.①同“耳”,罢了②立刻③表情严肃

2.①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②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4.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译文】

[甲]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

[乙]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1.下列画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3.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B

2.)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3.(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5.牧童指瑕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①以百数。有戴嵩②斗牛图一轴③,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④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⑤入两股间,今乃掉⑥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据《苏东坡文集》改写)

【注释】①宝:珍藏。②戴嵩:唐朝著名画家③轴:装裱好的画轴。④拊掌:拍手。⑤搐(chù):收缩,此指“夹”。⑥掉(尾):摆动尾巴。

【译文】

XX境内有个姓杜的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几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喜爱,用美玉做轴,用锦布做囊把它卷起来带在身边。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的是斗牛。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如今却画成牛摇摆着尾巴斗角,真是荒谬啊!”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种庄稼的农民,纺织的事应该去问纺纱织布的婢女。”

1、解释:(1)曝:;(2)乃:;

(3)谬:。

2、翻译:

(1)牛斗力在角,尾夹入两股间:

(2)杜某笑而然之:

3.读此文后,你有何收获?

【参考答案】1、解释:(1)晒;(2)竟然;(3)错误,荒谬。

2、翻译:(1)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

(2)杜某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对。

3.从杜某角度的收获:要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认真仔细,依据事实;

从牧童角度的收获:了解一样事物,必须多相处,多观察。

从众人角度:实践出真识

6.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④改之乎?不然,迨⑤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

还:同“旋”,掉转身。②故:特意。③厌:满足④盍:何不⑤迨:等到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此而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没有超过自己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1.解释;

(1)信(2)说

(3)逾(4)虽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

3.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应该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参考答案】

1.(1)真实,实情(2)劝说(3)超过(4)即使

2.C3.要点提示: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7.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宋·X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能力不如别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就能终身不忘。”等到他长大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解释:

(1)若:;(2)既:;

(3)俟:;(4)已:;

2.翻译: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解释:

(1)若:如;(2)既:已经;(3)俟:等到(4)已:停止;

2.翻译:

(1)(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2)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发奋苦读勤学,咏其文,思其义,于是所得多矣。

8.宋太祖怒责宋白

太祖时,宋白知举①,多受金银,取舍②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XX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④汝头以谢众!”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注释】

① 知举:主持考试②取舍:录取或落选③白:下对上告诉④斫:砍

【译文】

宋太祖时,宋白主持科举考试,收受他人的贿赂,在评选时偏袒他人。他怕红榜贴出后,别人会有争议,于是先列出中举人的报告给皇上,想假脱是皇上的旨意来为自己开脱。皇上愤怒地对他说:“我让你去主持科举考试,中举的应当是你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向我报告?我怎么知道这些人适不适合呢?如果红榜贴出后遭到别人的非议,我将你斩首向天下人谢罪!”宋白极其恐慌,更改红榜,让它符合人心之后再公布.

1. 解释:

悉:都谢:谢罪

2.翻译:

(1)我安能知其可否?

(2)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答案:

(1)我怎么知道这些人适不适合呢?。

(2)宋白很害怕,将上名字都改掉,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单贴了出来。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两句是()

A.乃先具其XX以白上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当斫汝头以谢众

D.策之不以其道

【参考答案】

1.解释:悉:都谢:谢罪

2. (1)我怎么知道这些人适不适合呢?。

(2)宋白很害怕,将上名字都改掉,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单贴了出来。

3. A,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