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情分析方案
一、学情分析的目的:
1、根据学生的特点搭建学生通往教材的桥梁,使教师教的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学,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的动机和愿望,因学施教,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数学、学生与课堂的关系,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融洽、开放、宽容的教学氛围。
二、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73页例1,“想想做做”的第1题~第5题。
2、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3、教材地位和作用:三年级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的起始年级,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几乎在每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得到运用,因而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其它策略,解决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做好铺垫。
4、教材的编写意图:
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并体验,初步感受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的过程和特点。
5、教学目标
1
(1)学生初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时可以用列式、列表、画图的方法解决。
(3)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积累经验,增强策略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6、教学重点:初步学会从已知条件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7、学习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三、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
(一)学情分析的方法
1、学情分析方法:
(1)通过研读教材、教参、课标,收集各种资料,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将来要延伸的知识,设计出相关复习题和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及需要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完成。从而了解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知识。
(2)让学生预习新课,标出不理解的地方,便于课堂的学习有的放矢。
(3)了解学生的喜好,和生活经验。通过和学生谈心和家访逐渐积累相关资料。
(4)学生画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本节课复习和预习的收获。
2、学情分析: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以前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一步、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积累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小学低段的学生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集中,喜欢游戏、活动、故事等,对新鲜的事物和鲜艳的图片比较感兴趣。
3、设计理念
2
本节课根据教材、《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情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故事,以小猴摘桃、玩皮球、称水果、摆水果、挑战难题的活动为素材展开学习。课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应用和创新意识。渗透思政、爱国、感恩、安全教育。
灵活应用了“三图六构五环”中目标量规这一环节,改为出示学习目标,最后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评。
另外,在学习目标、回顾反思、课堂小结中应用了思维导图,渗透思维导图对知识梳理和理解的价值。
4、教法与学法
教师通过启发、点拨、引导、追问、谈话、讲授、辅助以直观演示法,借助填表,画图,操作等直观演示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馈、纠正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的工具:
微信、钉钉、思维导图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