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杭高速公路典型路堑高边坡的治理
2021-06-22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 No.3 道路・桥梁aL. ̄-技术 137 徽杌古roj-速公跆典型跆堑古ro-j-边坡的治理 倪艮松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通过对徽(黄山)杭(杭州)高速公路K76+360—520段路堑高边坡滑坡治理的实践,总结对典型路堑高边坡实施综合治理的经验 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路堑;高边坡;防护;治理 中图分类号:U41 6.1 ;U41 8.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007—7359(2007)03—01 37—02 Treatment of the Typical Steep Cut Slope along Expressway Huangshan-Hangzhou Ni Liangs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practice of landslide treatment for the typical steep cut slope in Section K76+360—520 along Expressway Huangshan-Hangzhou,the general treatment experience is summarized to hte similar projcet ofr reference. Key words:cut;steep slope;protection;treatment 0前言 态。按原设计边坡开挖,坡体失稳是必然的。 路堑高边坡是高速公路进入山区后经常遇到的岩土工程 3滑坡成因 问题,路堑高边坡坡体多为较复杂的工程岩体,它的稳定性分 人工开挖路基后,坡体发生卸荷作用,边坡岩体的内应力 析和防治难度很大。山区高速公路沿线的滑坡、崩塌以及高边 重新调整,在一定的深度内形成卸荷带,在卸荷带内边坡坡脚 坡变形失稳等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山区高速公路质量、工期和 附近产生应力集中,造成坡脚岩体剪切破坏,形成滑移面,加之 投资的重要因素。徽杭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多处发生滑坡失 地下水活动,降低了主滑坡地段原有裂面的岩土强度,继而在 稳,引起业主和设计方的高度重视,为加强对不良地质的病害 重力作用下,主滑段沿软弱结构面蠕动,边坡后形成一张拉带, 处理,业主及时委托有关单位进行工程咨询设计,并邀请知名 地面出现张拉裂缝,在渐进破坏变形过程中,最终使裂面首尾 专家进行论证、评审,再付诸实施,为山区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 贯通,导致坡体失稳变形。 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4治理措施 1 工程概况 以刷方减重为基础,在二级边坡平台设置1排抗滑桩。三、 ( ̄)K76+360—520段滑坡体位于徽杭高速公路昱岭关隧道 六、九级边坡作锚索与锚杆框架加固,并设置必要的地表及地 口屯溪侧约500m处,路基中心最大开挖深度约45m,右侧路堑 下排水系统(见下图)O 高边坡最高达104m,坡体长130m,坡面约1×10am2。 4.1坡形设计 ②原设计边坡最大高度74m,设计边坡为台阶型,共分8 由于岩体破碎、软弱,原设计坡率不能稳定并已发生滑坍, 级,边坡坡率为1:0.5—1:0.75,综合坡率约1:0.83。 故采用放缓边坡坡率与减重相结合。每级边坡高度为9m,共设 ③路基开挖到距设计标高尚差约30m时,即发生坡体失 11级。第一、二级坡率为1:0.75;第三、四、五级坡率为1:1.0, 稳,位于坡口外5m和45m处出现圈椅状裂缝和滑坡错台,错 在第五级边坡坡顶留10m宽卸荷平台;第六级坡率为1:0.75; 壁高达3m,施工被迫停止。 第七、八级坡率为1:1.0,在第八级边坡坡顶留8m宽平台;第九 2工程地质 级坡率为1:0.75;第十、十一级坡率为1:1.0;其它边坡平台宽 根据地质构造图和施工开挖揭示,出露地层上部为震旦系 均为3m。由此增加开挖土石方量10.8×1(Pm3。 (z2L)泥质板岩夹白云岩,下部(四级边坡以下)为黑色碳质板 4.2支档、加固 岩夹泥质板岩透镜体和媒线,其岩体多呈土夹碎石状,此处紧 为保证坡面高度达104m边坡局部和整体的稳定、安全,必 靠新安江主要支流——昌源河的源头。三阳——顺溪深大断裂 须设置支档。 带分别通过坡体的前部和后部,该断裂带又具有多期活动性。 ①在二级边坡平台(K76+393—493)中段长100m内设1排 经历次构造作用,地层之间挤压破碎强烈,裂隙发育,同时小型 18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桩长24m,桩底低于路基6m,桩截面 揉皱发育,岩石多风化成碎片状和碎粉状,强度很低。叠加褶皱 2m×3m,桩中距16m。在每根桩的桩头设2根预应力锚索,锚 变形强烈,片理产状极不稳定。这种具有挤压破碎、褶皱变形的 索长20m一21m,由6根 15.24mm高强度低松驰钢铰线组成, 岩体不仅强度低,而且抗风化能力很差。该坡体强风化岩体厚 钢绞线标准强度1 860MPa。 、 达十几米至几十米,风化岩裂隙多被泥质充填,呈松散结构。由 ②在二级边坡K76+375—387段和K76+498 504段、第三 上述断裂破碎带通过的坡体稳定性极差,基本处于极限稳定状 级边坡K76+400—496段、第六级边坡K76+418—490段分别设 置预应力锚索框架进行加固,与抗滑桩共同保证坡体稳定。锚 收稿日期:2007—03—28 索框架每片由2根竖勒、3根横梁及顶梁构成,竖勒间距3m,竖 . 作者简介:倪良松(1970一),男,安徽太湖人,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硕 勒和横梁截面均为0.6m×0.6m,竖勒与横粱节点处设置预应力 士。高级工程师。 锚索,长20m一25m,设计拉应力600kN,采用6根 s15.24mm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38 安徽建筑 2007年第3期—— 下游截水沟与自然沟排出; ③自然沟沟口附近30m进行浆砌片石铺砌,使地面水归 槽,在边坡段设急流槽引入路基边沟; ④在边坡下部地下水出露处设倾斜排水孔20个,每孔长 20m,设在一级边坡平台上两桩之间,孔内放排水软管。 此段滑坡治理工程锚索框架用高强纲丝长4512m,抗滑桩 锚索用高强钢丝952m、抗滑桩混凝土2224m3、浆砌污工体积 looOm 。 5结束语 笔者参加徽杭高速公路建设5年来,通过施工过程中的方 案论证、确定、实施及运营后的回访,有以下4点体会。 ①要确保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周期,设计阶段尽可能地做 好深入的调查、勘察、分析、论证和科研工作,与施工相结合的 动态设计是治理动态滑坡工程的行之有效方法,可以避免勘察 设计失误并达到工程治理效果最优。 ②徽杭高速公路(安徽段)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受技术标 准所限,沿线出现滑坡、高边坡的失稳是难以避免的。在高等级 公路设计的前期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务必提高对路线地质环 境认识的重要性,在技术标准允许的前提下,做好路线优化设 计,尽可能降低边坡高度。必须深挖路槽时,则应采取相应预防 措施,必须治理的路段要做好决策并进行论证。 ③搞好路基防治设计,很多工程地质问题可以避免发生。 图K76+360—520段路堑高边坡治理 要求在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搞好防护设 计,并尽量采用生态防护。 强度低松驰钢铰线。 ③在第九级边坡K76+444~480段,设锚杆框架加固,截面 ④选择有经验的路基高边坡施工队伍,施工中严格执行 边坡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坡体的自身稳定 条件。 均为0.3m×0.4m,节点采用10m长的 28锚杆加固。 4-3坡面防护 ①在第一、二级边坡(锚索框架段除外)设窗孔式护面墙, 窗孔内三维网植草; 参考文献 [1] JTJ064—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②第十一级边坡为网络骨架植草防护; ③其余边坡均为拱型骨架植草防护; ④边坡平台上除排水沟外均植草防护。 4.4排水系统 [2]JTGi ̄8o/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 出版社,2004. [3] 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2. ①在边坡坡顶5m以外设梯形地面截水沟及急流槽,将地 表水引入坡面两则自然沟内排出; ②每级边坡平台均设0.3m×0.3m排水沟,将地面水引入 !, \!/ /; !, \!/l-、 \./ 、!/ ,;\!/ S,;\ \!/ ,; ./ /1.、三,; |/ / /;\!, / [4]杨宇航.公路边坡防护与治理【M1.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5]林宗元.岩土工程治理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 \!/;、0/; l/ \!/ 、!, \!/ ;、 ,i ./ \!/;、 ,;\!/ !, !/; /; / (上接第136页) 形式,使互通匝道可以在长远规划中满足服务水平的要求。 ④在改建和利用之间进行选择,需要根据互通立交的客观 条件作出判断,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安全性、交通量的变化、经济 条件、地形条件等;以本项目为例,肥东互通改建方案虽然考虑 到交通组织、交通量分布等因素,但由于交通量的分布较均衡, 因此交通量反而成了次要因素,而改建方案在经济上明显不如 利用方案。而陇西互通立交正相反,改建方案保留了原有互通 的优点,在经济上却更为节约。 参考文献 [1]JTG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1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o6 [2] 日本道路公团.日本高速公路设计要领几何设计、休息设施fMl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 [3]JHG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oo3. 图4陇西互通方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