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JournalofYangzhouUniversity(AgriculturalandLifeScienceEdition)Vol.28No.4Dec.2007
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可持续规划研究
——以扬州市沙头镇观光农业园区为例
周建东,陈学好,潘丽琴,吴 涛
1,2
1
1
1
(1.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江苏扬州225009;2.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8)
摘 要:以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的特征为切入点,分析当前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园区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观光农业园区规划应该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运用生态规划的手法进行可持续规划,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修建性规划。并以扬州市沙头镇观光农业园区为例,探讨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可持续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以期为该类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关键词: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城郊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652(2007)04-0085-05
Studyonthesustainableplanningofsuburbansightseeingagriculturegarden
——TakeYangzhouShatousuburbansightseeingagriculturegardenascase
1,2111
ZHOUJian-dong,CHENXue-hao,PANLi-qin,WUTao
(1.CollofHortandPlantProt,YangzhouUniv,Yangzhou225009,China;2.CollofLandscapeArchit,NanjingForUniv,Nanjing210038,China)
ABSTRACT:ThecurrentdevelopingstatusandexistingproblemsofthesightseeingagricultureinChinawereanalyzed,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sightseeingagriculturegardeninsuburbarea.Itwasproposedthat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thoughtsandecologicalplanningmethodsshouldbeintroducedintheconstructionplanningofsightseeingagriculturegardenareainwhichagriculturalindustryandlanduseshouldbetakenascorefactors.TakingYangzhouShatousightseeingagriculturegardenasanexample,thesustainabletheoryandmethodsforthesuburbsightseeingagriculturegardenareawerediscussedinthispaperinanattempttoprovidethemodelinsimilarplanningofsightseeingagriculturegardenarea.
KEYWORDS:sightseeingagricul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planning;suburb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要求,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休闲、旅游空间,加上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发展需要,许多城市纷纷利用城市郊区的农业用地规划建设城郊型农业观光园区,用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总体而言,相对于发展较早的欧美国家,甚至我国的台湾地区,无论从基础理论、开发模式还是产业和市场方面的研究,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对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也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无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规划方法。本文以扬州市沙头镇观光农业园区为例,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城郊型农业观光园区可持续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为该类农业观光园区规划提供借鉴。
收稿日期:2007-10-0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BG2004313)
作者简介:周建东(1971- ),男,江苏宿迁人,扬州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景观生态研究。 E-mail:jdzhou@yzu.edu.cn
86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第28卷
1 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的特征与优势
现代观光农业园区虽然模式多样、种类繁多,但从区位优势、客源市场、农产品开发等诸多因素考虑,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是当前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调查发现,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km左右,是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高频出游地区[1]。这种近程、短期、高频的出游行为,在上述地区构成了游憩土地利用密集区域。吴必虎等[2]将这一地区称之为环城游憩带,并发现由于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85%的城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地集中分布在距离主城100km范围内,其中30和80km是2个显著的分水岭,30km左右是一个最密集的地带,80km是一个次密集地带。因此,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是现代观光农业建设的主要类型,相对于其他园区类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与优势:园区距城市建成区较近,区位优势明显,受城市旅游资源的影响,客源市场充足;受到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双重影响,具有生产技术先进、产品科技含量高、产业化水平高等特点;依托城市、郊区乡镇的基础配套设施,为农产品的开发提供配套支持,农产品开发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水平高,园区建设可采用政府投资、个人与单位投资或多渠道投资相结合等多种融资渠道,为园区高水平建设提供基本的经济投入保障。
2 当前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当前,几乎每座大中城市的周边都建设有大量各种类型的农业园区,然而大部分观光农业园区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园区的建设在前期立项和规划阶段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在日后的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显露,最终导致开发项目的失败。
2.1 园区立项缺乏区域性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存在无序发展的现象我国传统农业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现状,促使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很多城市缺乏整体区域性的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各郊区乡镇各自为政,大量的农业观光项目在缺乏科学调研的情况下纷纷上马,项目设置重复,形成自我竞争,最终导致经济效益不佳[3]。
2.2 园区规划选址缺乏充分的分析、评价,导致客源受限,经营成本增加
观光农业园区的选址涉及到园区的区位、交通、客源等外部条件和园区内部自然环境资源、文化资源、生产基础等诸多内部条件。对于那些区位偏远、交通不便的郊区,发展观光旅游在客源竞争方面势必受到限制。另外,观光农业园区的用地要求基址内部除了具有丰富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生态资源外,还要有独具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园区的规划选址如果缺少对这些客观资源条件的客观评价,必然在后期的竞争中失去优势。
2.3 定位模糊,项目设置雷同,缺乏特色
目前,国内很多园区在规划过程中,未充分调查、分析基址的产业优势和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特色,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而是简单照搬国外建成的农业园区的项目或模仿一般旅游景点的做法,最终导致项目设置雷同、杂乱,使园区丧失特色,从而丧失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自身竞争力。2.4 景观营造缺乏对基础自然资源现状的充分利用和尊重,破坏农业观光的本质
许多观光农业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对园区规划和景观的营造是模仿风景区的规划或旅游规划的相关程序与要求,造成很多本属于公园或风景区的设施和人工景点却出现在农业观光园区内,同时,对于景观的营造规划,未充分分析和尊重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体现乡村田园风光的特色和观光农业的本质,而是想当然地对功能区和景区进行划分,造成很多本来很有特点的地形、地貌被忽略,甚至人为破坏,增加很多不合理的景观设施,不仅耗费大量的投资资金,而且破坏基址上的自然生态的特征,造成农业观光园区本质特色的丧失。第4期周建东等: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可持续规划研究——以扬州市沙头镇观光农业园区为例
87
2.5 园区规划缺乏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规划理论的指导,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的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更多的是规划人员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对观光农业的理解进行展开,多侧重于景观及旅游观光方面的规划,而对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甚少,有的甚至没有涉及,这种规划自然背离了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的初衷,无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可持续规划思想的引入
3.1 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可持续规划的指导思想
现代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效益兼顾。园区的可持续规划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综合区划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观光休闲和发挥农业生产、示范的功能。园区规划始终贯穿生态的主题,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主要是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方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在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其经济效益;以高新技术的示范与新产品的展示规划实现其社会效益。做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3.2 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可持续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观光农业园区可持续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部分和以园区建设与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园区建设两个部分。对于产业发展的规划,首先要对规划区基础资源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地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园区位置、离周边主要城市距离、交通条件等)、自然资源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动、植物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社会人口现状、客源市场、经济基础、农业产业基础等)和文化资源条件等。在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观光农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同时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成分的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类基础资源条件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综合和整理人们主观判断的客观方法,也是一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是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首先提出的[5]。其基本观点是通过人们较易进行的两两相互判别进而达到整体比较的目的。通过这种方法规划人员可获取人们对这些资源的接受程度与渴望程度,并依此对是否开发作出判断,为园区的总体定位、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的运行模式提供依据。农业观光园区总体定位的内容主要包括园区的性质与规模、园区的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园区的发展阶段与每阶段的发展目标等;园区产业发展项目主要包括各级市场(包括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市场)前景的分析与预测、特色产业的选择、关键技术的应用、项目实施方案、收入规划及效益风险评估等5个方面内容;园区的运行模式是对园区的资源、资金投入、技术、管理以及产业特点进行分析后提出适合于园区发展和建设的组织管理模式、资金筹措机制、土地流转机制、科技研发与应用推广以及园区经营机制等。综上所述,最终形成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进而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景观系统规划等修建性规划,提出园区的功能布局与分区、景观系统营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内容的规划方案(图1)。
[6]
[4]
4 案例分析——以扬州市沙头镇观光农业园区可持续规划为例
4.1 基础资源条件分析与评价
扬州市沙头镇地处扬州城市南郊,是扬州郊区农业大镇,历来是扬州市“菜篮子工程”重点建设的蔬菜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镇。园区规划用地约6350hm2,距扬州市区约30km,南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交通便利,综合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评价为Ⅰ级[7],具有较好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条件和广阔的观光农业客源市场。88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第28卷
规划区地势平坦,土壤以沙壤土为主,自然气候适宜蔬菜生产。园区附近无污染性、无三废排放企业。园区用地南临长江,长江支流——夹江穿园而过,水质清澈,沿江两岸地形地貌丰富,景色优美。垂柳、构树、杨树等38种主要乡土树种,白鹭、野鸡、野鸭、野兔等31种野生动物分布其中,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大气、农田灌溉水、土壤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估均为Ⅰ级,符合绿色蔬菜生产的标准。4.2 总体规划思路与目标定位
基于前期针对园区的基础资源状况的深入调查和运用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确定沙头镇观光农业园区总体规划思路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体,以生态农业和生态观光休闲为特色,设置以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和优新品种为核心的科技示范区,推动高新技术的推广,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设置以有机农业、生态
图1 城郊型农业观光园区可持续规划流程示意图
Fig.1 Methodofsuburbansightseening
agriculturaldistrictsustainableplaning
[7]
农业栽培和种植方式为主体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区,满足产业化生产要求;设置以夹江水系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为基础的观光休闲区,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产业。实现集科技示范、推广生产、产品开发、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现代观光农业园区。
园区的规划目标是通过5年的分期建设,把沙头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成一个以服务当地居民为主,兼顾周边城市,省内具有影响,具备生态农业示范、农业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综合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园区。4.3 产业发展项目与园区运行模式
经过对扬州及周边城市各级市场前景的分析与预测,园区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和农业高科技产业优势,所以园区产业发展项目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突出园区的生态农业特色和生态观光休闲特色。在生态农业产业方面,园区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和扬州大学、扬州市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建立养殖(鸡、鸭、猪、鱼)—沼气—温室蔬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企业化管理手段,实现工厂化、自动化的规模生产,同时,结合产品的储藏、加工和农产品贸易平台的建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形成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特色。在观光休闲产业方面,园区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设置观光休闲项目,具体包括:水上观光休闲项目:利用夹江贯通的清澈水系和沿岸优美的自然风光,设置包括划船、采菱、观荷、采莲等水上观光休闲项目;生态养殖与休闲垂钓项目:利用夹江及河道自然的水系采用粗养的方式进行以养鱼为主的生态养殖,与传统的渔场相比,具有野生放养、无污染、垂钓环境优美等优势,满足市民周末垂钓的需要;劳动采摘项目:结合蔬菜、花卉生产,设置草莓、番茄、西瓜等时令果蔬的采收项目,使游客体验农业劳动的乐趣和参与感;休闲农庄与特色餐饮项目:以休闲农庄的形式,以江鲜、乡村绿色食品、田园风光为特色,开展特色餐饮、住宿等项服务,满足周边城市居民和周末家庭出游人群的住宿、餐饮需要。第4期周建东等: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可持续规划研究——以扬州市沙头镇观光农业园区为例
89
沙头观光农业园区的运行模式转变传统农业的松散、低效管理和政府独资建设的投资模式,采用由政府搭建平台,提供建设用地和前期的基础建设,利用招商引资手段,引进企业或个人投资、承包,多方面筹措资金,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构建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观光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致富与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4.4 总体分区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园区内部各类用地的合理利用和保障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环境控制两部分。园区内部用地主要包括生产、村舍、防护林、道路、夹江水系等几类用地,规划根据园区用地范围内外的基础资源条件和环境特征,共设置入口综合管理区、科技示范区、高新品种展示区、高新技术推广区、观光休闲区等5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又包括若干个观光或生产项目,共同构成园区的总体空间布局系统(图2)。
为保障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主要通过对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优化控制,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措施包括:首先通过土地整合,对园区内部及周边的污染企业进行搬迁,对符合园区需要的农舍进行有选择地保留、改造,建设成休闲农庄,其余部分搬迁,同时通过绿化手段在园区周边及过境道路两侧建设30~80m宽的绿化隔离带,确保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其次,对流经园区的河流水系,特别是上游的水源进行严格控制和保护。流经沙头镇农业观光园区的水系主要是长江支流夹江河道,规划结合景观需要,恢复和完善滨水植物生态群落,在长江与夹江的交汇处利用长江滩涂建设大片湿地,用湿地植物净化水质,保障园区水资源品质。
图2 扬州市沙头镇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总平面图
Fig.2 YangzhouSahtousuburban
sightseeingagriculturalplaning
5 结语
观光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作为观光农业园区的主要形式,其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城郊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为依托;以新、奇、特、优农产品展示、高新技术推广、农事活动参与、乡村观光休闲为特色,满足城市郊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亲近乡村的需求。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光农业园区模式,它具有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将第一、三产业有机结合,使现有农业发挥多种功能,同时,园区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也为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即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因此,观光农业园区将具有广阔的前景,未来观光农业的发展应该走特色产业之路、生态农业之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8-10]。
(下转第94面)
94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第28卷
食品加工常用护色剂,既是pH调节缓冲剂,又是金属离子螯合剂,通过与酶争夺铜离子而抑制PPO的酶促褐变作用,六偏磷酸钠还对莲藕组织结构保持有益。抗坏血酸是除氧型抑制剂,通过去除体系中的氧而降低PPO氧化褐变水平。抗坏血酸安全性高,已有资料
[11]
显示,抗坏血酸应用于水果抑制酶促褐
变效果很好,同时也能较好的保持硬度和脆度。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杀菌温度高时藕片色泽变深,较高温度处理对非酶促褐变有促进作用,如美拉德反应、抗坏血酸自身氧化褐变、无色花色素的变色[1],导致藕片颜色加深变红。同时,较高温度处理也会破坏组织结构而使脆性下降,品质降低。参考文献:
[1] 张长贵,董加宝,王祯旭.莲藕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M].北京: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2006.[2] 郝 义.水果制品的褐变及防止[J].食品科技,1998(6):27-29.
[3] 李 洁,王清章.莲藕保鲜方法的研究[J].中国畜产与食品,2000(2):52-53.
[4] 王大虎,骆粟波.莲藕中多酚氧化酶主要特征及护色的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院学报,1994,22(1):50-55.[5] 严守雷,王清章,彭光华.水煮莲藕片研制工艺学探讨[J].保鲜与加工,2002,2(3):12-14.
[6] 刘 雄,陈怀新,李顺意.莲藕采后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2(2):188-190.
[7] 张小鸣.食品感官评定[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89-203.
[8] 郁志芳,李 宁,赵友兴,等.鲜切莲藕贮藏中的酚类物质的变化及控制褐变的抑制剂组合筛选[J].南京农业大
学学报,2003,26(1):78-81.
[9] 周家华,崔英德,黎碧娜,等.食品添加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352-374.[10] 林春绵,徐明仙,陶雪文.食品添加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53-260.[11] 吴光旭,张长峰.复合护色剂对鲜切莲藕护色效果研究[M].食品科技,2006(5):111-113.
(上接第89面)参考文献:
[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38.
[2] 吴必虎,黄琢伟,殷柏慧.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J].旅游学刊,2004(2):37-43.
[3] 郑健雄.休闲农业的产业分析[C]//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徐州:中国矿业
大学出版社,2004.[4] 张景顺,褚保金.关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2):109-113.[5] 丁忠明,孙敬水.我国观光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27-28.
[6] 潘 宏,林 清.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园区规划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2(8):449-452.
[7] 张光生,韩也良,苏 勤.扬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3):37-39.[8] McHargIL.Designwithnature[M].NewYork:[s.n.],1969.
[9] OdumEP.Thestrategyofecosystemdevelopment[J].Science,1969,164:262-270.
[10] 王晓春,周晓峰,何小弟,等.扬州瘦西湖公园绿地空间格局与结构的量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
命科学版,2006,27(3):90-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