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利用探讨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1年24卷6期 西南农业学报 Vl0I.24 No.6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429 文章编号:1001—4829(2011)06—2429—05 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利用探讨 龚久平,张伟,洪云菊 ,李 燕,高 静,柴 勇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检测技术研究所,重庆401329) 摘要:在分析重庆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重庆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就提高重庆市 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重庆;水资源;承载力;利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17323.213 文献标识码:A 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Capacity Analysis and Utilization Discus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GONG Jiu—ping,ZHANG Wei,HONG Yun-ju‘,12 Yan,GAO Jing,CHAI Yong (Institute of A cultural Quality Standard and Testing Technology,Chongqing Academy of A cultural Sciences,Chongqing 400055,Chi- na) Abstract:By the analysis of 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vironment in utilization,the 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vi- ronment carrying capaciyt Wa¥analyzed and discussed tO improve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vironment in Chongqing for utilization of SU8・ tainable development,and recommendation was made. Key words:Chongqing;Water resources;Capaciyt analysis;Utilization discussion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 的需求迅速增长,市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对水的依 基础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 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城市和工农业的快速发 组成部分,具有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特性。重庆市地 展,造成水污染程度明显加剧,使水环境也日益恶 处长江上游,过境客水却相当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 化,水资源己成为制约当前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一个 优势,除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干流横贯其境外, 颈瓶之一。一个地区、一个流域的水资源承载状态 还有嘉陵江、乌江等长江一级支流的大江大河流经 如何,到底能够支撑多大的社会规模与经济规模,就 市域,且降雨丰沛,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略为1208 成了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基础性尺度 lnln,多年平均降水量达为995.6亿m 。但由于诸 和指标,若不未雨绸缪,认真解决好当前水资源和水 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近年来经调查实际利用过境水 环境问题,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制 量非常有限,水资源短缺严重,重庆市人均占有水资 约。因此,分析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和利用现状,从 源量仅占全国人平的7O%,占全世界人平的15.6 而实现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对重庆市的经 %,加上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使全市的水资源形势 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严峻,问题十分突出。随着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各行各业对水 1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 1.1水资源状况 收稿日期:2011一o4—15 基金项目:国家水专项饮用水主题村镇饮用水项目西南村镇库 重庆境内河流密布,总计流域面积大于50 km 泊饮用水课题(2009ZX07425-003) 的河流有374条,除北部的任河汇人汉水、东南部的 作者简介:龚久平(1967一),男,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 资源环境研究,Email:gongjiuping@yeah.net,}为通讯作者, 酉水注入沅江(人洞庭湖)、濑溪河和大清河注人沱 Email:392073037@qq.eom。 江外,其余均汇人境内长江。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 2430 西南农业争报 23卷 图1重庆市地表水资源量年际间分配图 Fig.1 The amount allocation 0f surfacewater1-eso1.1l-Ce8inChongqing between years 贯全境,乌江、嘉陵江为南北两大支流,形成不对称 的、向心的网状水系,左岸河流多而长,呈格子状水 系;右岸一般短而少,呈树状水系。其中流域面积 5O一100 km 的河流167条,流域面积100—500 km 的152条,流域面积500—1000 km 的19条,流 域面积1000—3000 km 的l8条,流域面积大于 3000 km 的18条。 2009年全市66座大中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 18.3380亿m。,比上年末减少l4.28%。2009年全 市总供用水量为85.3O亿m’。2009年全市人均用 水量为298 m。,万元GDP用水量为131 m ,万元工 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63 m ,人均生活用水量为0. 125 m /D,农业用水量为239 m /667m ,城镇人均 公共用水量为0.049 m’/D。 重庆市2009年水资源总量为455.91亿/TI ,最 近10年平均值为521.15亿m ,多年平均值为567. 76亿m ,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为1671 m ,为全国人 均2220 m。的2/3和世界人均10 800 m 的1/6。 1.2水环境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水污染程度也明显增加。2009年重庆市废污 水排放总量共计28.2888亿t(不含火电厂直流式冷 从目前国际公布的水紧缺指标来看,重庆属中度缺 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1000—1700 m 为中度缺水, 500—1000 m 为重度缺水,500 m。以下为极度缺水)。在中等干旱年时,水资源总量中可利用的水 资源量为121.39亿m ,人均393 m -2]。 重庆市多年的平均降雨量为1208.3 mm,存在 时间和空间分布极为不均的现象。从时间上看降雨 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一80 %,且年际间降水量相差2倍左右。在区域分布上 一却水和矿坑排水),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 为6.0156亿t,第二产业废污水排放量20.4626亿 t,第三产业污水排放量为1.8105亿t,分别占废污 水排放总量的21.27%、72.33%、6.40%。 2009年重庆市主要江河(长江、嘉陵江、涪江、 乌江和渠江)评价河长121lkm,水质状况与往年相 比无较大变化,全年水质均为地表Ⅲ类。城市饮用 水地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根据对全市46个重要城 市饮用水水源地逐月水质监测评价分析表明:水源 地全年水质合格率为82.2%,超标项目有氨氮、铁、 锰等。 般是东部高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年均降水量最 多的达1445mm(黔江),最低的则为987.5 mill(潼 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渝东南地区为3500—5500 m。渝东北地区为2000—5000 m。,但这些地区山 ,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2009年根据对 重庆市52个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成果显示:达标河长 为1271.4km,河长达标率为76.74%。汛期达标河 长为1433.3kin,河长达标率为86.3%;非汛期达标 河长为1243.6km,河长达标率为74.9%。 水土流失现状,据2005年遥感调查,全市水土 流失面积4.0万km ,占幅员面积的48.55%。平 高、坡陡、谷深,水利工程严重缺乏,可利用水资源量 甚少,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丰富的水资源难以利 用。渝西地区仅为450—600 m ,属极度缺水地区, 资源性缺水十分严重。重庆市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一是形成了渝西地区和渝东北地区两大干旱地区, 常年人畜饮水困难,城镇供水紧张,农业干旱严重; 二是汛期洪水灾害和非汛期冬干春旱发生频率高, 灾害损失大;三是汛期集中降水,蓄水工程数量少, 蓄水能力弱,水资源利用程度极低,造成严重的工程性缺水。 均土壤侵蚀模数3642 t/km .年,土壤侵蚀总量1. 46亿t/,年。其中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2.9万 km ,占幅员面积的50.6%,平均侵蚀模数3791 t/ k .年,土壤侵蚀总量1.1亿t/年。 采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推荐方法,刘景红等 6期 龚久平等: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利用探讨 2431 对重庆市36座大中型水库富营养化进行了调查和 评价,结果为36座水库中达到富营养的有l7座,占 调查水库的47.22%(中度富营养占11.11%,轻度 富营养占36.11%;达中营养的有15座,占调查水 库的41.67%;贫营养水库3座,占调查水库的8. 33%,表明重庆水库富营养化严重,作为城镇集中 平和一定科学技术条件下,水资源能够满足现状和 目标的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需求的最大支撑 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将定性和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 水的数量、质量、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地点的供需协 调的综合能力,同时反映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水利行 业的具体表现,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代内和代际 公平的基本思想,反映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 环境的生态经济系统复杂的大系统、多目标特点,水 饮用水源地的27座水库达富营养化的有14座,占 51.85%;中营养水库l1座,占40.74%;贫营养水 库2座,表明重庆市饮用水源水质受富营养化影响 严重。 资源是对流域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总体 上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因此,水资源承载力大小 是随水资源开发阶段、目标和条件不同而变化,是动 态和变化的概念 。 1.3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从表1可见,近10年来万元GDP用水量呈逐 年稳步下降态势,这表明重庆市经济的改革成就和 经济结构逐步成功转型,但重庆市总用水量、人均用 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都呈逐步上升态势,只有城 镇人均公共用水量水基本稳定。农业用水总体平 稳,虽然受灌溉期气候影响,用水量有一定起伏。总 体而言,重庆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尚处在合理的 范围之内,未超过国际上通常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 率的合理范围0—2O%。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污 染物排放增加,致使有些河段水污染严重,水环境趋 于恶化。从水资源的特点分析,重庆市虽然降雨丰 沛和过境水资源丰富,但因为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也 重庆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21.15亿m 。 按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丰水线3000 m。/人、警 戒线1700 m /人和下限值1000 1TI /人的标准 ,重 庆市水资源的静态承载能力最佳人口规模为1737. 2万人,警戒人口规模为3065.6万人,最大人口规 模为5211.5万人。截止重庆市2009年人口总数达 到3144.23万人,已经超过重庆市水资源的警戒人 口数量。重庆市2001—2009年平均用水量69.49 亿I11 ,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13.34%,尚未超 过国际上通常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合理范围0 ~容易受干旱的影响,所以水资源量起伏较大,容易出 现工程型缺水和资源性缺水。 2O%。但在2006、2009年枯水年其水资源开发 利用率分别达到19.27%和l8.7l%,已经达到水 资源开发用率的合理范围0—20%的上限,这必然 会对河流的生态与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人 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全市常住总人口 2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 2.1水资源承裁力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在一定流域范围内,一定生活水 2432 西南农业学报 23卷 2020年控制在3200万左右,都市区总人口980万 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中心城区城镇人口城市 人口635万人。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均综合日用 城镇扩大,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急剧增加,大量的未经 处理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至少容易造成局部的 水质恶化,这在2010年的上半年的干旱枯水期尤为 水量350—500L,供水普及率100%;郊区小城镇人 均综合日用水量250—350 L,供水普及率接近100 %。同时参照近10年重庆市用水量递增情况,应用 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5、2020年重庆用水量 将分别达到110.30和148.90亿m ,分别占重庆市 多年水资源总量平均值的21.16%和28.57%,水 资源开发利用率将超过0~2O%的合理范围。一旦 遇到类似2001或2006年这样的极端干旱造成的枯 水年份,形势将更加严峻,如预测的2020年用水量 突出。据有关部门的检测结果表明,2009年11月 至2010年12月重庆市部分河流和饮用水源地水质 已经出现局部总磷、COD和粪大肠菌超标。 重庆市绝大部分地域面积位于三峡库区内,农 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从2000年到2007年8年的 时间,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最高时达到49.29万t (2006年),最低的也有38万t(2000年),氮肥、磷 肥、复合肥3种化学肥料8年的平均施用水平为 463.51 kg/hm ,同时由于重庆市地理地貌为典型的 船一一一嚣T傀.一㈣暑嚣㈩水量I一 水将达到2001年水资源总量(仅为332.50亿m。)的 44.78%,超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4O%的合理极 限。所以重庆市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优 丘陵山区,耕地坡度大,加上丰沛的降雨,极易引起 的水土流失,在灌溉期和雨季随农田排水和雨水流 于河道,加剧了水质污染。大量的水库特别是河道 梯级拦河坝的建设改变了径流分配和天然流态,必 势,降雨丰沛并坐拥两江,但是未来水资源承载压力 还是很大的。 然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造成对水环境的胁迫,水 质变差,三峡库区个别次级支流出现水华,水库水体 出现营养或富营养化问题,水生态环境恶化。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细则》有 关水功能区划分的依据、标准、原则和要求,重庆市 有关部门在收集相关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对重庆市 相关水功能区水质、水量进行了同步监测,对人河排 污口进行了调查和监测,按照《水域纳污能力计算 规程》(SL348-2006)要求和方法核定了重庆市水功 能区水域的纳污能力,2008年8月提交的《重庆水 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报告》数据表明:根据 计算和综合分析,全市主要水域污染物化学需氧量 纳污能力总量为15.64万t/,年,其限制排放总量为 l4.58万t/,年;氨氮的纳污能力为1.09万t/,年,其 限制排放总量1.03万t/,年,其纳污能力的最大总 2.2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随着重庆市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生 产和生活带来废弃物排放量增加,必然加重水环境 污染负荷,引起水质污染。依据2005—2009年重庆 市环境质量公报的数据表明 J,重庆市工业生产与 城镇居民生活废弃物排放,工业废水排放高位徘徊, 近年合格排放徘徊在92.1%一94.3%,而生活废 水排放呈明显的上升态势,与之相对应的化学需氧 量(COD)排放量(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依然高位 徘徊,2009年达到23.98万t;铵氮排放量中工业废 水排放量有下降趋势,但是生活废水铵氮排放量则 呈上升趋势,致使近年铵氮排放总量反复,趋势不明 朗,水环境压力不减,因此在点源污染主要集中在城 镇和厂矿排污口以下河段,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和 表2重庆市水环境相关的生产、生活废弃物排放状况统计表 Table 2 tIle waBte emissions amount of production and Hving in Chong ̄ng water environment(单位:万t) 工业固体 废物综合 利用率 (%) Utilizafion 年份 Year of∞lid wa8te 6期 龚久平等: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利用探讨 2433 量已经大大低于2009年重庆市的化学需氧量 (COD)和氨氮(NH。一N)的实际排放量。因此,重庆 从总体上降低成本,从长远意义上提高重庆市的水 资源承载力。 3.4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市水环境的仅化学需氧量(COD)人河量、氨氮 (NH,一N)人河量已大于河流和库泊等水域的纳污能 力,未来的重庆市的水环境承载力非常有限,水环境 污染等问题将非常严峻。 大力宣传节水意义,提高公众节水意识。推广 节水技术、节水器具,降低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综合定 额;切实转变用水方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 效益,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和田间 3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探讨 3.1科学规划与加强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 首先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在保证水资源可持 续利用的前提下,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其他相关 规划,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其次实现水资源科学的 优化配置;三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利用 市场动力,促进水权流转制度的建设;四是强化水资 源统一管理,严格实行计划取水和取水许可制度,实 行用水的总量控制,宏观上达到区域发展与水资源 承载能力相适应,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社会 。 3.2加强水资源保护 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解决水污染防治 工作中的问题,加强水资源保护。按照水资源使用 功能所要求的水质保护目标和纳污总量控制方案进 行污染防治,通过强化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限制引 进和发展污染型企业,防止新的污染源的出现;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减少垃圾与废水的排 放量;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全 面实现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对于已污 染河段,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采取强制措施先 期进行治理;通过合理调度,维持河流合理流量,逐 步使河流达到在污染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保持与提高 自净能力。 加强《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2009年颁布)的 贯彻实施,尤其是加强水体保护一水源涵养生态功 能区、丘陵水文调蓄生态功能区和的水体保护生态 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通过对上述生态功能区的保 护与建设,不但能够达到涵养水源和水文调蓄,控制 农村面源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而且起到生 物多样性保护和控制水土流失,使之成为三峡水库 水体的保护库。 3.3大力开源。充分利用水资源 针对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通过水利工程 的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工程来调控水资源的时空分 布不均匀性、加大雨水利用,增加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率;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生态环境、涵养水源, 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节水水平,积极推进工业节 水技术改造;合理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限制高 耗水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低耗水产业,从而提高水 资源承载力;通过加大节水投入,采取工程、技术、经 济、行政等措施降低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和农业用 水量;在加大治污力度的基础上,加大污水处理回用 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5加强水资源动态监测 建立水资源动态监测网络,通过对水资源水量、 水质的监测,及时掌握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及其污染 动态等变化规律,为科学合理地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供水 安全。 4 结语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着社会发展和民族 生存的大事。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水资源短缺和 水环境恶化必将成为未来制约重庆市城乡一体化发 展的主要因素。今天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采取综合 措施提高重庆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改善水环境, 以保障和促进重庆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i [1]重庆市环保局.重庆市环境统计公报[R].重庆,2006-2009. [2]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水资源公报[R].重庆,2000—2009. [3]刘景红,张晟,陈玉成,等.重庆市水库富营养化现状及防治对 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4)t464— 469. [4]吴季松.以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J].中国水 利,2002(10):87—88. [5]盂凡德,王晓燕.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 [J].中国水利,2004(9):22-25. [6]周玉华,崔海滨,李杰友.临沂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可持续利 用对策研究[J].山东水利,2009(6):5-7. [7]龚久平,李燕,洪云菊,等.重庆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与对策 [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3):1184—1187. [8]许洪富.秀山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南方农业, 2011。5(8):67—89. (责任编辑李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