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单选题库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单选题库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长安大学马克思单选题库(感谢分享)

1、人类解放就是(C )。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2、人民群众的主体(D )。

A.是体力劳动者 B.是进步的知识分子 C.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3、技术社会形态是(A )。

A.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划分 B.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C.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划分 D.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划分

4、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A )。

A.夸克禁闭理论 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

5、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D )。

A.科学、技术、生产三者浑然一体 B.基本上体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

C.“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不占主导地位 D.“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占主

-----

导地位

6、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C)。

A.生产关系 B.宪法 C.国家 D.政党

7、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要受到(A )。

A.生产发展的制约 B.生产关系的制约 C.社会进步的制约 D.上层建筑的制约

8、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 B )。

A.客观实在性 B.主观能动性 C.规律客观性 D.运动绝对性

9、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10、暴力革命是(B )。

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特殊形式

-----

11、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 A )。

A.生物圈 B.大气层 C.生态系统 D.地理环境

1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3、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D )。

A.一般的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经济斗争 D.夺取政权的斗争

14、或然率是指(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15、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

16、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

A.阶级关系 B.夫妻关系 C.政治关系 D.经济关系

17、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C )。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C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8、劳动对象是指(C )。

A.生产资料 B.各种产品 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各种生产工具

19、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D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0、解放思想体现着(B )。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21、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C )。

A.贝克菜和休漠 B.谢林和费希特 C.叔本华和尼采 D.黑格尔和孔德

22、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 )。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2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B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24、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C )。

A.人的体力的支出 B.人的脑力的支出

C.所有制、分配关束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5、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 )。

-----

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

26、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表明劳动( D )。

A.已成为可有可元的事情 B.已成为纯粹的娱乐和消遣

C.已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D.已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

27、否定之否定规律( A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28、社会革命(D )。

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

29、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D )

A.根本和条件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

30、辩证的否定是( A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31、“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A )。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32、“公说公有理气\"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A )。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33、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口因素是指(D ).

A.世界所有人们的总和 B.某一阶段的人们的总和

C.某一国家有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34、人的本质在于( D )。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自私自利 C.人有思想和理性 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3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D )。

A.辩证形式 B.趋势和道路 C.不同状态 D.源泉和动力

3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 A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3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D ).

A.真理与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

C.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D.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38、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 A )。

A.经济基础 B.阶级斗争状况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A )。

A.对生产力状况的影响而实现的 B.对人的体质的影响而实现的

C.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而实现的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而实现的

-----

4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

A. 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B.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C. 4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B )

D.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E.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F.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G. 4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A )。

H. 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I. 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才式和多寡不同 D.社会分工不同

J. 43、事物的内容是(D )。

K. A.各种现象联系的总和 B.事物诸要素的结构方式

L. 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非 D.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

M. 44、气候的变化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中是(B )。

N. A.内在根据 B.外部条件 C.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D.毫无意义的问题

O. 45、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 )。

P.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Q.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R. 46、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C ).

S.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T. 47、人和人类(C )。

U. A.只有纯自然生物属性 B.只有纯社会属性

V. C.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D.具有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W. 48、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 )。

X.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思想 C.共产主义精神 D.无私奉献

Y. 49、世界统一于( D )。

-----

Z. A.存在 B.精神 C.感觉 D.物质

AA. 50、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

BB. 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CC. 5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C )。

DD.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EE.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FF. 52、人们历史活动的结果(D )。

GG. A.同所有人预期的目的完全一致 B.与少数英雄人物的愿望完全一致

HH. C.同大多数人的愿望完全一致 D.与任何人的意志都不会完全一致

II. 5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需要通过(A )。

JJ. 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B.社会意识自身的作用

KK.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生作用 D.社会意识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

LL. 5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D )。

-----

MM. A.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NN. C.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OO. 55、认识的本质是(C )。

PP.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均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QQ. 56、国体和政体之间是( D )。

RR.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SS. 57、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A )。

TT. A.生产方式 B.政治制度

4楼

8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8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B )。

-----

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

C.搞好阶级斗争 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

83、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

A.纯粹是偶然的 B.纯粹是必然的 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D.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84、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C )。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

85、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前提是(A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D.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86、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C )。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8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B )。

-----

A.辩证法 B.直观性 C.形而上学性 D.机械性

8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 )。

9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A )

A.社会实践的需要 B.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作用

94、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 )。

A.上升性 B.重复性 C.回复性 D.循环性

95、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D )。

A.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高低 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96、唯物辩证法认为,哲学的范畴(B )。

A.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B.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D.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

97、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D )。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98、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C ).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促使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99、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100、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 )。

A.前进的、上升的 B.周而复式的循环 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 D.不可认识的

10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

102、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C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10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10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D )。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108、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C )。

A.折衷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

109、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C )。

-----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110、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D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11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112、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 )。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产品的分配方式队于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25、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C )。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126、事物的质是指(C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130、劳动过程是( A )。

A.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B.物质与意识的统一

C.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

127、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B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

12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D )。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二元论 C.主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29、反映的创造性体现着( C )。

A.主体的被动性 B.客体的被动性 C.主体的能动性 D.客体的能动性

130、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

132、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B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133、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C )。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基本矛盾

155、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A )。

-----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56、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B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157、矛盾是( A )。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C.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158、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 )。

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15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C )。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是否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160、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B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161、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B )。

A.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C.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 D.社会主义意识与共产主义意识

162、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C )

18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B )。

A.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81、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是( A )。

A.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B.能影响周围环境的改变 C.人有语言 D.人能在人脑支配下进行活动

18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D )

217、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

-----

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B )。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218、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 A )。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

219、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B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220、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C )。

A.虚幻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正确反映

221、偶然性是指( A )。

A.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趋势 B.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前途和方向的趋势

C.客观事物中不确定的趋势 D.客观事物中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222、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B )。

-----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223、规律是( C

及供参考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