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经济长期高速发展,使得金融资本再次启动了国际扩张和集中与积聚的空前过程,全球化进程大大加速。本文旨在从内部积累危机和国际市场格局两方面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形成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控制世界市场
成为金融资本的潜在需要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更多地表现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内在本性必然要求它冲破种种限制不断运动以增值;除此之外,面对外在竞争压力,为了保持积累中心的优势,金融资本也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其最佳投资基地,以最大限度地获得高额利润。
(一)突破时空限制以谋取高额利润是金融资本的内在属性
金融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本性就是唯利是图。因此,当一国资源市场满足不了其谋利的要求时,雄心勃勃的资本就必然突破国内市场的狭隘界限,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去开拓新的世界市场,对资本来说,为了能够进行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这是实现资本自由投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的基本前提,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的趋势是不断地扩大流通范围,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只要地球上有一个角落没有被资本所渗透,其扩张的本性就不会消失。所以“资本一方面要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时间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更多地去消灭空间。”只要制度条件和技术条件许可,金融资本必然向世界各个角落渗透以获取高额利润。显而易见,资本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必然形
成金融资本的全球化。
(二)积累中心保持优势的需要
在一个积累中心成熟以后,其市场逐渐饱和,积累优势也会慢慢丧失,而后发国家由于各方面的积累优势,往往会吸引大量的资本。首先,后发国家的就业不充分,人口多,其劳动力价格往往比发达国家低,使发达国家可以在后发国家实现劳动力套利;其次,后发国家的资源开发程度有限,在发达国家面临资源困境时,后发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可转移的市场;再次,后发国家政府也支持发达国家的资本投入,以帮助其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并解决人口就业问题等;最后,后发国家也是发达国家的产品主要销售地,在后发国家投资还能减少关税、避开产品进口的限制等。在这样一种驱动下,金融资本必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最终将世界市场变为一个统一体,而在这个体系最顶端的便是金融资本。
凯恩斯体系积累危机
金融资本要求冲破内在制度桎梏
20世纪中期,凯恩斯主义在发达国家盛行,凯恩斯本人也被称为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之前,一般认为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计量工具或交易手段,货币因素对经济状况不具有决定性影响,而现代经济无非是古老的物物交换经济的扩展。而凯恩斯主义则强调,货币是经济行为的核心,劳动者为得到货币工资而工作,资本家寻求货币利润,货币不仅是经济行为的衡量尺度,同时是导致它所衡量的种种经济行为发生的力量。这意味着,社会经济就是制造和花费货币的过程,货币的重要性凸显。
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叛逆的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把充分就业和刺激需求视为经济繁
荣的核心,颠覆了社会经济中的许多常识。节俭和储蓄通常被认为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美德,凯恩斯主义却发现了一条“节俭悖论”,认为只有更多地消费,哪怕举债,更少地储蓄,才能变得更加富裕。因此,凯恩斯主义认为,要弥补自发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所必然产生的需求不足,自由放任应该被终结,取而代之的应是国家调节。按照他的理论,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无非是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用和利息的数值处于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为此,国家需要通过增加政府赤字来提高货币发行。
为了消除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凯恩斯解释说,只有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增加货币发行,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当存在大量失业时,为了扩大生产、减少失业,政府扩大投资、增发货币、降低利率,即使造成财政赤字,也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后果。然而理性和常识告诉我们,货币超量发行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在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致使居民存款缩水,造成储蓄者利益的巨大损害,并严重扭曲市场价格的功能,给投资者造成需求旺盛的假象,隐含生产过剩的系统风险;引起消费者的预期紊乱,一方面为了减少实际损失,应该加紧消费,另一方面由于未来的不确定,又不敢放开消费,最终形成盲目消费和内需疲软并存的现象,导致资产泡沫,不动产虚假增值,从而加大低收入人群的心理落差,等等。在国际上,则使得美元的信用被大大破坏,并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崩溃。另外,凯恩斯主义的低失业、高工资、高福利政策从最初的有利于有效需求的增长转而变为资本积累过高的工资成本和社会成本,使美国资本在与德、日等国际资本的竞争中越来越陷入不利的局面。随着资本竞争和资本逐利所引导的全球化不断展开,资本也越来越要求将全球工资向低收入国家看齐,也必然越来越难以忍受国内工人的高工资和高福利。通过政府投资和消费来弥补资本主义所固有的需求不足的制度性缺陷,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达到限制,各种矛盾相互作用日益加强,致使金融资本必然要求冲破凯恩斯主义积累制度的阻碍。直到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滞涨的出现彻底击破了凯恩斯神话。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趋同
金融资本全球化的体制障碍消除
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系出现了严重的积累危机,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各国开始实施以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策,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阵营和各民族独立国家也都逐步对外开放,世界体系经济格局又从区域化走向了一体化,进一步为资本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体制转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很大程度上把世界市场与资源人为地割裂开,此时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巨变和前苏联解体后,经济全球化空间才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在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总体上是排斥经济生活中的市场力量,而过分强调政府计划的力量。尽管通过计划经济体制使这些国家的经济从战后的废墟中迅速恢复起来,并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长期忽略市场作用的弊端就显现出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全面复苏,而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却陷入困境。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全部通过使用休克疗法,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存在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之间的、阻碍商品与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日趋缩小。
(二)后发国家的对外开放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都经历了一个从国家干预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
程。长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以市场经济存在缺陷为由,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略市场的作用。虽然在初期他们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许多非洲国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计划的力量,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以至于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非洲经济的黄金时代。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他们经济的发展就出现了停滞和倒退,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在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反省后,这些国家相继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行市场化和自由化,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其国家主导的经济体制。通过经济的对外开放来获取外部市场与外部资源,借以打破因资本积累不足与内需不足所造成的增长瓶颈。
(三)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自由化
由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积累过剩,石油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滞胀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所造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危机,对发达国家提出了经济自由化的要求。因为在现有经济体制中,无论是克服石油危机的技术创新,还是克服国际货币体系危机的金融创新都是难以发生的。于是,为了缓解国内压力,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放松经济管制,推行以自由化、私有化为特征的经济政策,掀起金融与经济的自由化浪潮,进一步扫清了资本、要素与商品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的障碍。正是由于各国金融活动的逐步自由化以及阻碍资金跨国流动的藩篱被不断拆除,使得本来各自独立运行的各国国内金融,日益融合在全球金融的大潮之中。全球金融自由化构造了一种真正的金融活动的全球基础,从而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也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国际环境。
金融资本全球化是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其内在要求冲破原有积累体系的局限而走向世界,外在国际经济体制的一体化也为其全球化进程准备了条件。在这样内外
两方面的作用下,金融资本最终冲破时空的局限,打破了其原有积累体系实现了全球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积累体系,然而,当今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由金融资本自身主导建立起来的新的积累体制,是否真的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鉴于此,分析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形成原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