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路径研究——基于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背景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4年第1期《发展研究》 福建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 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背景 ●欧龚炜 [内容提要]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根据当前福建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结构 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基于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背景。本文认为,为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化、高度化 的目标,应从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海洋产业、打造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立闽台海洋经济共同体、构建海洋生 态安全体系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图分类号:F062.9 目标路径选择 文章编号:1003—0670(2014)01—0071—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经济规模在全 国排名靠前,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进一步 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海洋资源环境优势,凸显其海峡 经济特征。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福建海峡蓝色经 济试验区发展规划》提出了支持福建开展“海峡蓝色经济 试验区”建设的全新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的核心是要 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促进海峡、海湾、海岛三大海洋资 源有序开发,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在海峡 强省”乃至“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一系列战略部 署,福建海洋开发不断向广度、深度进军,海洋经济总量也 随之扩大。2006—2012年福建海洋经济总产值从1743.1 亿元上升到5520亿元,年均增长19.5%,海洋经济已成为 全省经济重要增长极,海洋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五位。 图1 2006-2012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背景下,面对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水平不高、海洋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和产业化程度偏低、海湾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剧等现 状,福建要继续保持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最为关 键的是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 结构升级和产业层次提升。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 本文首先对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与海 洋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寻其中存在的主要问 题,并据此提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方式。 一与此同时,海洋经济在福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 高,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从2OO6年的22.9%提高到 2012年的26.5%,总量保持全国第五位,增幅位居全国前 茅。海洋产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以环闽江口、湄洲湾和 、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福建依山面海,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域面 积大12%,大陆海岸线总长3752千米、居全国第二,故有着 “六水三山一分田”之称。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念山 海经”到九十年代的“建设海洋大省”再到“建设海洋经济 厦门湾为重点的三大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生产总值之和 约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88%。 (二)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加快,福建海洋产业的外 产业经济 延不断拓展,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正逐步构建以高新 技术和传统优势技术为共同支撑,涵盖海洋渔业、船舶制 造和修理、临海石化、冶金、能源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和现 代海洋服务业等比较齐全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其中,发 展优势较为突出的有海洋渔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船舶 制造和修理、海洋建筑等五大海洋产业。2011年,五大海 洋经济主要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增加值 的75% 图2 201 1年福建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图 ~一 ■ ¨ ’ 99一 6.47 2.56 海洋船舶制造和修建 海洋建筑业 海洋运输业 港口物流 一滨海旅游业 一海洋渔业 依靠丰富的渔、岛、港、景资源和妈祖文化、海丝文化、 船政文化等海洋文化资源。五大产业中,福建在资源利用 型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方面有着较强的区 位商。其中,海洋渔业以大黄鱼、鲍鱼、鲈鱼等优势品种养 殖为主导,水产加工流通、远洋捕捞和休闲渔业为辅,2011 年全省海洋渔业增加值657.66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40. 58亿美元,居全国第二位。滨海旅游业作为现代海洋服务 业,近年来也是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海峡旅游品 牌效应突显。201 1年,福建滨海旅游业增加值达458.69亿 元,居全国第三位。但与此同时,福建制造型海洋产业发 展相对滞后,在全国处于中、下游位置。2011年海洋船舶 制造和修理业总产出为221.28亿元,增加值48.32亿元,造 船完工量仅居全国第七,港口物流业增加值164.01亿元, 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后。 二、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分析 按照《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 可划分为: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 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 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制造和修 理业、海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 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第一产业的增加 值及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呈不断下降趋势,而第 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及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上升 趋势。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海洋产业结构比例中第一产业 不超过8%,第二产业不低于40~50%,2012年我国海洋三 次产业结构为8.1:44.6:47.3。 表1 2O06—2012年福建海洋三次产业构成情况 年份 海洋生产总值 海洋生产总值占 海洋三次产业 (亿元) GDP比重(%) 结构 20o6 1743.1 22.9 9.7:40.2:50.1 200r7 2290.3 24.8 9.7:39.7:50.6 20O8 2688.2 24.8 9.4:40.8:49.8 20O9 2989 25.0 9.5:41.1:49.4 2010 3680 25.6 8.3:43.4:48.3 2011 4419 25.4 8.1:44.3:47.5 2012 552o 26.5 8.1:44.6:47.3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福建统计年鉴(2013) 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来,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 区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上升,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并朝 着优化的方向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全国海洋产业 结构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海洋第一产业所占 比重仍显偏高,海洋第二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特别是 目前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海洋生物、渔 业和岸线资源的比较优势,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较低。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 整步伐,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海 洋三次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影响着海洋经济的科 学跨越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洋产业结构欠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低。 迄今为止,福建海洋产业仍沿袭传统、粗放开发的发展模 式,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国水平4.6个百分点,海水产品加 工业所占比重偏大,船舶制造和修理业仅占海洋工业总产 值13%,缺乏有竞争力的海洋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二)海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福 建海洋科研力量受体制因素制约未能形成合力,海洋科研 与产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存在部分资源过度开发 与一些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的现象。如在海洋能源、原 油开采方面尚属空白,对海底资源,包括近海油气等资源 勘探工作尚未突破。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海洋高新产业发展滞后。由 于缺乏较高层次的海洋科技研发机构和专业人才,海洋资 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并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海洋产业 中,第二、三产业科技含量及其产品附加值低,发展相对滞 后;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尚未形成规模, 目前仅占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的5.5%。 三、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优化升级的实施 路径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它主 要是指海洋三次产业及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改善和产业 素质效率的提高,促使海洋产业结构朝着协调化、高度化 方向迈进。其中,海洋产业结构的协调化是指在海洋产业 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配置各生产要素,协调海洋产业部门之 问与各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以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 海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海洋产业朝着高附加值化、高 技术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海洋产业优化升级的最终目标是在提高海 洋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海洋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科学 深度开发,实现海洋经济发展、资源永续利用与生态环境 保护三者内在的统一,从而为加快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 区提高支撑。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海洋产业。海峡、海湾、海岛 是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所在。立足 海峡、海湾、海岛资源,顺应世界海洋产业发展规律,突出 区域特色。一要提升发展海洋渔业,以发展亲环境型现代 渔业为目标,调整优化养殖业结构,做强加工流通业,拓展 远洋渔业,发展壮大休闲渔业,促使渔业发展方式向依靠 科技进步、质量提升方向转变。二要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 业,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在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科研基础 较好的区域,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工程装备、海水淡化与综 合利用、邮轮游艇等海洋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新的海洋产 业支撑主体。三要集约发展高端临海工业,坚持陆海统 筹,合理布局发展石化、冶金、能源等临海产业,鼓励优势 特色产业、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提升临 海产业集聚度。四要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以服务工业 化、城市化、港城一体化为依托,突出规模化、品牌化、信息 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壮大滨海旅游、港口物流、信息服务、 涉海金融和文化与创意等海洋服务业,使之成为海洋经济 发展的新引擎。 (二)建立闽台海洋经济共同体。以实施海峡两岸经 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契机,发挥闽台“五缘”优势,依 托厦门经济特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古雷台湾石化园和台 商投资区等平台,全面推进闽台海洋经济各领域的交流与 合作。一要加强闽台临海产业对接;以古雷石化基地为主 要载体,承接台湾石化产业的整体转移,建设闽台石化产 业合作示范基地,吸引台湾精密机械、船舶、海洋工程等行 业的大型企业人闽。二要深化闽台优势海洋产业合作;JJN 强与台湾在水产品养殖和水产加工技术、加工设备、远洋 渔业、休闲观光渔业、水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 动建立闽台渔业合作示范区。促进闽台旅游业务对接,共 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三要加强闽台在生物医药、可再 2014年第1期《发展研究》 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上的合作。 (三)打造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兴 海战略,为福建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提供科技、教育 和人才支撑。一要搭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加强涉海 科研资源整合,建设海洋领域的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 室,支持海洋科研教育机构联合企业在具有产业化前景的 项目上组建产业化技术中试平台,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 力。充分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创新平台,推动 海洋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二要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省内高等院校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形成具有较高水平 和办学特色的海洋人才教育体系。依托现有海洋创新平 台和龙头企业,加快培养或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创新型 人才。三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海洋科技攻关专项基金, 对制约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建立海 洋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和产学研项目对接 和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应用。 (四)构建海洋生态安全体系。以建设生态海洋、和谐 海洋为目标,坚持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 重,构建完善的海洋生态安全体系。建立陆海污染联动防 治体制机制,按照“以海定陆”原则,制定各人海河流和陆 源排污口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人海污染物排海 总量控制,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加快沿海、江河沿岸各 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把沿海临海乡镇 村环境整治纳入“家园清洁行动”。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污 染溯源追究的海洋环境经济政策,开展生态损害补偿等方 面的示范。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控 制近海捕捞强度,严格执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伏季休渔制 度,促进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重点加强海洋自然保 护区、特别保护区、海岸防护林带和湿地的建设与保护,提 高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志辉.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海洋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J].求是,2OO6(11):56-58. [2]谭晓岚.论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J].海洋开发与 管理,2009(7):12—17. [3]向云波,徐长乐和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 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OO9(2):46 —52. [4]朱坚真,师银燕和贺赞.大力发展环北部湾海洋经济主 导产业的思路与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O08(11):6一l1. [5]朱念,朱芳阳.北部湾经济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对策探 析[J].海洋经济,2011(12):40—44. [作者单位: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海洋经济运行监制与评估中心] (责任编辑:钟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