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3(11):73-76
扬州市油菜产业历史回顾及发展对策
王曙光1,张永泰2,袁秋勇1,吴永宏1,张瑛2
(1.江苏省扬州市农业委员会,江苏扬州225001;2.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7)
摘要:回顾了1949年以来68年间扬州市油菜生产情况、种植品种、栽培技术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分析了油菜产业增产增
收、节本增效方面的生产潜力,针对目前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新形势下油菜产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油菜产业;历史回顾;发展对策;扬州市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006-6500.2017.11.018
HistoricalReviewand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ofRapeIndustryinYangzhouCityWANGShuguang1,ZHANGYongtai2,YUANQiuyong1,WUYonghong1,ZHANGYing2
(1.AgricultureCommissionofYangzhouCity,Yangzhou,Jiangsu225001,China;2.LixiaheRegionAgriculturalResearchInstituteofJiangsu,Yangzhou,Jiangsu225007,China)
Abstract:Thehistoryprogressandcurrentstatusonproductionsituation,varietyimprovementandcultivationtechniqueofrapeinYangzhouin68yearssince1949werereviewed.Productivepotentialityofrapeindustryonyieldandreduce-cost-increase-efficiencywasanalyzed.Fortheproblemscurrentexistinginproduction,the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ofrapeindustryundernewsituationwereproposed.Keywords:rapeindustry;historicalreview;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YangzhouCity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中下游,下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县1个县,代管高邮市、仪征市2个县级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种植制度以小麦/油菜—水稻/大豆为主。油菜是扬州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农作物,是全省种植油菜面积较大的省辖市之一,也是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建设主要地区之一,在当地有良好的种植和菜子油消费习惯。本文通过对1949年以来68年间扬州市油菜产业历史与现状的回顾,系统深入分析了油菜产业发展潜力,探讨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形势下的发展对策。11.1
历史回顾
种植面积0.3万hm2,一直徘徊在0.06万~0.7万hm2之间,最低年份为1964年,最高年份为1967年。1972—2004年为稳步发展阶段,从1972年的1.4万hm2增加到2001年的6.0万hm2,2001年种植面积比1971年增839.8%。1972年以后开始提倡多栽油菜,积极推行稻、麦、肥、油、玉米交错套种等多种形式的三熟制[1],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以后实行了“缩麦扩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2],推广“双低”优质油菜,虽然有的年份因冻害、水灾导致收获面积有所下降,但全市油菜种植面积总体上保持稳步上升态势。2000年种植面积上升较快,达5.8万hm2,较1999年增加1.8万hm2,增46.0%。2005—2016年为迅速下滑阶段,受比较效益低和大量进口油脂油料的冲击[3],由2005年5.0万hm2下降到2016年2.3万hm2,虽然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油菜种植面积稍有回弹,但之后仍呈下降趋势。从油菜的单
生产情况
从油菜的种植面积来看(图1),主要分为三
个阶段。1949—1971年为缓慢发展阶段,年平均
收稿日期:2017-05-31
基金项目: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13)
作者简介:王曙光(1977—),男,江苏沭阳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与生产管理工作。通讯作者:张瑛(1979—),男,江苏宿迁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油菜育种研究。
·74·
天津农业科学第23卷
产来看(图1),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油菜单产总体持续提高,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2782.5kg·hm-2,较1949年的554.3kg·hm-2,增加2228.1kg·hm-2,增幅达401.9%。从油菜的总产来看(图1),受种植面积、单产波动的影响,总产在波动中提升,但总体上与种植面积表现为较一致的变化趋势,2001年油菜总产创历史新纪录,达到13.5万t。
2)2m-htm万万//g·hk积产(/面总产单数据来源:资料根据《扬州地区农业生产统计资料(1949—
1978)》和历年《扬州统计年鉴》整理。
图1
1949—2016年扬州市油菜面积、单产、总产的变化
1.2品种更替
扬州市油菜品种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更新[4]。一是甘蓝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品种。20世纪50年代以前,扬州市油菜品种大多以芥菜型、白菜型土种为主,有瓢儿白、冬冬青、兴化油菜、泰县油菜等品种[1]。20世纪60年代,逐步推广甘蓝型的晚熟品种胜利油菜、军农1号,淘汰了芥菜型品种和部分白菜型地方土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广成熟期较早的甘蓝型油菜品种4087、8730、宁油3号、沪油23号、扬油1号等,逐步形成以甘蓝型品种为主,约占油菜面积的70%,甘蓝型品种的应用是全市油菜低产变高产的关键。二是优质、双低油菜品种替代非优质油菜品种。20世纪80年代,推广了适应性较广的甘蓝型汇油50、白菜型扬油3号等良种,引进264、荣选二号、宁油8号等低芥酸优质油菜品种,促进了品质、单产的提升。三是杂交油菜替代常规油菜。2000年以后,推广“双低”优质杂交油菜品种,2005年以秦优7号、史力丰、扬油6号为主的“双低”杂交优质油菜种植面积达4.9万hm2,占油菜面积的98.3%,至2008年全面应用“双低”优质油菜品种,近几年油菜品种也在逐步更替,2016年以“双低”优质油菜品种沣优737、秦油7号、秦油10号为主体,种植面积达1.8万hm2,占油菜面积的78.3%。由此
可见,优质、高产、多抗油菜新品种的应用是油菜实现持续增产的主要因素。1.3栽培技术
20世纪50年代初油菜因面积极少,多以十边点播或撒播直生苗为主。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大田栽插面积的扩大,逐步推广育苗移栽技术。1988年以后全面推广了高邮市研发的秋发冬壮高产栽培技术,移栽上改“先种麦、后栽菜”为“先栽菜、后种麦”,“边栽菜、边种麦”,“栽好菜、种好麦”,油菜由过去冬前苗瘦苗弱基本实现了壮苗越冬;施肥上体现在施足基肥,早施、稳施发棵肥,重施苔肥,普施粒肥,1993年普遍推广了油菜专用肥和复合肥,这些栽培技术的应用有力的促进了单产的稳步提升。2003年以来油菜栽培方式上推广了机条播、稻田套播、直播、浅旋移栽等轻简栽培技术,种植面积达4.6万hm2,占油菜面积的80.8%,省工节本1500元·hm-2左右。近年来,虽然油菜机械化生产在稳步推进,但由于扬州市大田油菜面积小,多为十边地种植,不利机械收割,油菜机械化生产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2
产业潜力
油菜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产增收、节本增效是关键,只有在省工节本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的效益,才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分析扬州市油菜产业发展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依靠轻简栽培技术增效。近年来,扬州市油菜生产大力推广了以直播油菜为重点,以及稻田套播、机械条播、浅旋直播等轻简栽培技术,应用面积在80%以上,轻简栽培技术只要关键技术配套落实到位,单产可达到甚至超过移栽油菜,但比移栽油菜省工节本1500元·hm-2左右。二是依靠提高单产增效。江苏是全国油菜单产最高的省份[5],最高单产纪录达4184.0kg·hm-2[6],目前扬州的单产水平离高产纪录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通过优质、高产、多抗油菜新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市单产水平提升的潜力还很巨大。三是依靠推广全程机械化增效。经过多年攻关研发,目前市场上的油菜移栽机、直播机和收割机机具在生产中表现出较好的使用可靠性和适应性[7],从根本上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益。真正制约扬州油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瓶颈是茬口的调节,如果
第11期王曙光等:扬州市油菜产业历史回顾及发展对策
·75·
能适期移栽或直播,油菜全程机械化作业完全可在短期内实现。四是依靠拓展功能挖掘潜力。近年来,油菜在旅游观光农业方面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各地通过举办“油菜花节”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通过发展油菜籽食用油深加工、油菜薹、再生能源原料等都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和前景[8]。33.1
对策建议
低,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宁愿种植劳动力成本低的小麦,也不愿种植油菜。此外,我国油脂油料的进口门槛很低,无配额限制,食用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60%,导致国内油菜籽无法达到合理的价格和收益[3],从而造成农户种植油菜积极性不高、面积下滑的困局。因此,一是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在现有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补贴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对油菜种植的补贴额度,特别要加大对连片规模种植的补贴,实行订单种植,充分发挥部、省油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全市油菜种植面积。提高对油菜直播机、收割机的购机补贴比例,加大油菜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科研投入,提升油菜机械化水平。完善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的定价机制,实现小麦、油菜籽合理比价。二是完善油菜政策性保险。认真落实扬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推动全市农业保险迈上新台阶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政府组织推动和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农民、保险机构参与油菜种植政策性保险,从源头上增强油菜种植的抗风险能力,鼓励和提高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
小麦
油菜与小麦
纯效益4945.54588.55049.05067.05188.5458.24216.1
相对比较效益/%83125103953534492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农民种植积极性
对2011—2016年扬州市油菜、小麦生产效益
进行对比(表1),从价格来看,俗话说,“一麦三油”,油菜与小麦收购价格合理比价为2.5∶1,6年间油菜平均收购价格与小麦的比值为2.2∶1,达不到上述合理比价。从比较效益来看,6年间种植油菜平均纯效益是同期小麦92%,其中2011年、2014年、2015年种植油菜纯效益均低于小麦,2015年种植油菜纯效益仅是同期小麦的35%,纯效益之差6年间最大。总体来看,种植油菜的比较效益要低于小麦,加之油菜机械作业水平比小麦
表1
2011—2016年扬州市油菜、小麦生产效益对比
纯效益4125.05730.05190.04815.01830.01575.03877.5
价格1.972.042.202.302.361.752.10
产值12186.011811.013035.014112.014088.09686.312486.4
生产成本7240.57222.57986.09045.08899.59228.08270.3
油菜
年份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平均
价格4.905.005.105.103.903.754.63
产值11760.013425.013935.014070.010830.010320.012390.0
生产成本7635.07695.08745.09255.09000.08745.08512.5
(/元·kg-1)(/元·hm-2)(/元·hm-2)(/元·kg-1)(/元·hm-2)(/元·hm-2)(/元·hm-2)/元·hm-2)(
3.2
提高单产水平,提升油菜产业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扬州市油菜发在油菜机械上增加投入,导致先进的油菜机械配套设备和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因此,一是积极应用优良新品种。进一步加大高产、高效、高含油、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以及适合于机械化栽培的“双低”油菜新品种的推介宣传力度,确保优良品种利用率达到100%,大面积上以沣优737、秦油7号、秦油10号为主体,搭配种植宁杂1818。二是大力推广轻简栽培技术。以轻简栽培技术为应用重点,因地制宜推广稻田套播、机械条播、板茬直播、浅旋直播等轻简方式,落实省工节本关键配套技术,降低植油成本,提高植油效益。三是加强农艺农机配套。应积极试验示范油菜直播机收、机开沟摆栽、毯苗机栽、一穴双株
展历程,要获得较好的油菜种植效益离不开单产水平大幅提升,离不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尽管扬州市农业部门想方设法加大油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但由于油菜比较效益低,农民种植油菜的主要目的已变为满足家庭日常食用油的需要,生产投入少,栽培管理较粗放,技术到位率低,县与县之间、田与田之间油菜单产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高产田块达到3750kg·hm-2,低产田块还不足1500kg·hm-2。此外,由于种植面积相对较少,经济效益低,种田大户普遍不愿意
·76·
天津农业科学第23卷
移栽、机械喷药等轻简高效种植技术,密切开展产学研、农科教合作,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尽快形成适合本地的全程机械化生产主体模式。3.3
建设美丽扬州,发展油菜休闲观光产业
油菜不仅是油料作物,油菜花以其极强的观赏
性,更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国各地“油菜花节”方兴未艾,吸引了大批游客,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12]。扬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城市之一,应结合扬州的地域特色,利用扬州丰富的游客资源,发展油菜休闲观光产业。应汲取泰州兴化“千岛菜花”、南京高淳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等成功经验,充分挖掘油菜休闲观光旅游资源,发展以油菜花观赏为主的创意农业,带动当地农家乐、农事体验、果品采摘等休闲农业,增加油菜生产附加值,延伸油菜产业链,推动油菜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是打造高邮湖新民滩艺术“湖上花海”。新民滩位于高邮湖和邵伯湖之间,是入江水道行洪走廊,总面积约0.5万hm2,地理位置比较独特,应紧紧依托两大淡水湖、新民滩湿地、水体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高邮市地域悠久的鸭文化、渔文化、农业文化,科学规划,精心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湖上花海”。二是打造枣林湾十里花卉长廊。仪征枣林湾是202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拥有独有的丘
陵地形及
“三山、五湖、两泉、一河”等山水资源。应以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充分挖掘优势自然
(上接第64页)
参考文献:
[1]陈苹,刘锦秀.我国桃新品种选育现状[J].河北果树,1993(3):8-9.
[2]汪祖华,陆振翔,胡征令.我国桃育种栽培技术的进展与成就[J].中国果树,1989(4):1-5.
[3]苏明申,叶正文,李胜源,等.桃的栽培价值和发展概况[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3):16-18.
[4]欧茂华.贵州省核桃品种资源与种植区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187-10189.
[5]熊元,朱明,甘顺,等.贵阳地区优质艳红桃规范化栽培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3):47-48.
[6]彭文云,扬邦模,陈贵虎,皮球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3(6):20-20.
[7]金方伦,徐琼,韩成敏.艳红桃在黔北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9(12):196-198.[8]金方伦,徐琼,韩成敏,等.新川中岛桃在黔北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2):138-140.
资源,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完善油菜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一条以油菜花、芍药花、牡丹花等特色鲜明的十里花卉长廊。
参考文献:
[1]扬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扬州市志[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7:783-842.
[2]扬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扬州市志(1988-2005)[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753-769.
[3]戚存扣,傅寿仲.江苏油菜科学技术发展50年[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2):430-436.
[4]吉健安,薛艳凤,陈震.江苏省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4):9-11.
[5]殷艳,陈兆波,余健,等.我国油菜生产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3):16-21.
[6]张洁夫,戚存扣.江苏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6):1236-1240.
[7]孙龙霞,张传胜.江苏油菜生产机械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农业装备技术,2007,33(6):10-12.
[8]邓蓉,郑文堂,华玉武,等.中国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油菜文化挖掘[J].世界农业,2016(6):64-69.
[9]张敏,张月华,姚祥坦,等.嘉兴市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0):1590-1592,1597.[10]牛沙沙,韩兴勇.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5):79-82.
[11]冯英.加快休闲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12-13,18.
[12]王应君,李根林.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的探索[J].河南农业科学,2005(7):13-14.
[9]金方伦,黎明,徐琼,等.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新川中岛桃营养生长及果实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0
(24):30-33.[10]金方伦,徐琼,韩成敏,等.新川中岛桃新梢与果实的生长发育动态及相关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95-98.[11]金方伦,周光萍,黎明,等.艳红桃果实新梢的生长发育动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
(15):3577-3580.[12]吕平.不同磷肥施入量对实施桃品质的影响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2013(6):44-45.
[13]张胜珍.不同结果部位对‘秋红晚蜜’果实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3):1175-1177.
[14]史根生,史关燕,杨成元,等.谷子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J].农学学报,2016,6(6):1-5.[15]金成山,李晓燕.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普洱市玉米新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农学党报,2016(2):33-35.
[16]何二良,郭天顺,王延杰,等.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马铃薯品种[J].甘肃农业科技,2011(3):30-33.
[17]胡艳平,吴海云,伍壮生,等.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白菜品种耐热性品比试验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6(4):42-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