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周口店遗址文化节”的活动现场,同学们很想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主办方建议大家动手仿制北京人使用的一些工具。于是,大家学纷纷动手,制造了具有各种用途的(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彩陶
D.青铜器
2.中华民族在古代存在着两种文化类型,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其中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哪一选项不是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建筑房屋,过定居的生活 C.种植农作物 D.已经有成熟的文字
3.下列对古代传说和历史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B.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
C.远古传说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却饱含着某些历史的真相 D.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4.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5.”。如图为青铜器“克盉(he)其盖内和器口内侧的铭文记载:周王封召公于“匽”(今北京地区),但召公要留在西周辅政,于是,其大儿子“克”前往封地,周王还赐给克6个部族让其管理。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A.诸侯要向周天缴纳贡品 B.诸侯定期朝见周王
C.诸侯要为周王室服役,派军队随周王出征 D.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人民
6.“平王东迁后,周天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材料反映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尊王攘夷,王权得到加强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器开始使用 D.国家统一,政权巩固
7.下图哪副图片迄今为止最大的青铜器,也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 )
A. B. C.
D.
8.公元前221年的某一天,嬴政在宫中大宴群臣,举国一片欢腾,他们最有可能是在庆祝( )
A.灭六国,建秦朝 B.商鞅变法成功 C.灵渠的开通 D.长城的修筑
9.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秦朝
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10.“公元前312年,有人半夜起来挖地窖、筑复壁藏书;还有人夜以继日地背书;也有个蒙多的人按照规定将书简交出去;在炫目的火光下,几千年来先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全部化成飞烟灰烬”。与该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涿鹿之战
B.盘庚迁都
C.蒙恬北击匈奴 D.焚书坑儒
11.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12.“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以亡秦为鉴,减轻农民负担 ②文帝景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③实行“无为而治”政策 ④铸造统一的货币五铢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宣政院的设置
1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促使张骞出使西域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15.下列有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相关史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 B.设置三公,政务交尚书台处理 C.刘秀即汉光武帝
D.下令在洛阳建筑佛寺,翻译佛经
16.能够通过如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 ②商鞅变法 ③文景之治 ④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爷爷给马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马小虎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指( ) A.司马迁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18.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往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9.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这与中国政府一贯以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关.该宗教由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唐朝末年
20.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闻名于世的科技文化成就,按这些成就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 ③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A.④①②③
B.④②③①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二、古代中国的思想. 21.【思想的自由竞放】 材料一:
(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三)“兼相爱,交相利” (四)“以法为本”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四种学派的主张。 (2)诸子百家的思想对我国历史有什么深远影响? 【思想的一枝独秀】 材料二: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礼、御、书、数、射、乐这六种技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克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转》
(3)根据材料二,用准确的历史术语概括董仲舒的这个建议。
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越南),……孔子之道,又流传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月烈……
(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孔子之道”的影响。
三、那些重要的改革.
22.材料一:管仲在齐桓公的支持下,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因地制宜,大开铁矿,发展渔盐业,组织常备军。
材料二: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商鞅变法:……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究(违法作乱)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材料三:这次革命是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一个高峰,华
夏文明也因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注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材料一中的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3)材料三中的“改革”是指什么重大改革?简述其改革内容。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 23.古代中国的经济 材料一:
(1)图一这种耕作方式出现在何时?图二是什么工程?其中图一对农业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
(2)图三反映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除此之外,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4)上述材料和问题,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五、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24.【天下六合】 材料一: (一)
金戈铁马、攻城掠地 公元前403 公元前353 公元前341 公元前262 公元前259 三家分晋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邯郸之战 赵、魏、韩VS晋 齐VS魏 齐VS魏 秦VS魏 赵、魏、楚VS秦 (二)史籍载:春秋170余国。到战国,剩下10余国。(仅楚就吞并40个小国)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列举为巩固统一,
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材料二: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隐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意思是天下形势宽缓时,则容易骄傲奢侈,做出淫乱的事情,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2)材料二中的主父偃上书反映了当时西汉政府面临什么严峻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他给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分中蕴合】
材料三:周瑜部下黄盖建议采用火攻,又假装对战事失去信心,派人向曹操表示要率部投诚。曹军信以为真,黄盖乘风放火,曹军江边、岸上营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孙刘联军发起进攻,曹军大败,曹操率残部退回北方。 材料四:
(3)材料三讲述的是什么战役?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4)请根据材料四填写三国的名称。 A: ;B: ;C: 。
(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一的看法。
2016-2017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七年级(上)期末历
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周口店遗址文化节”的活动现场,同学们很想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主办方建议大家动手仿制北京人使用的一些工具。于是,大家学纷纷动手,制造了具有各种用途的(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彩陶
D.青铜器
【考点】13:北京人.
【分析】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BCD是他们还没有学会的技术. 故选A.
2.中华民族在古代存在着两种文化类型,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其中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哪一选项不是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建筑房屋,过定居的生活 C.种植农作物 D.已经有成熟的文字
【考点】16: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5: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解答】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中没有出土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成熟的文字始于
商朝.已经有成熟的文字不是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故选D.
3.下列对古代传说和历史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B.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
C.远古传说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却饱含着某些历史的真相 D.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考点】PC: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传说和史实.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
【解答】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只是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不是毫无依据.传说与史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远古传说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却饱含着某些历史的真相的表述是正确的. 故选C.
4.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考点】25:西周的建立及疆域.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建立.
【解答】据题干③处“公元前104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故③处应该是西周. 故选C.
5.”。如图为青铜器“克盉(he)其盖内和器口内侧的铭文记载:周王封召公于“匽”(今北京地区),但召公要留在西周辅政,于是,其大儿子“克”前往封地,周王
还赐给克6个部族让其管理。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A.诸侯要向周天缴纳贡品 B.诸侯定期朝见周王
C.诸侯要为周王室服役,派军队随周王出征 D.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人民 【考点】26: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以青铜器克盉的铭文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解答】材料“周王封召公于‘匽’,但召公要留在西周辅政,于是,其大儿子‘克’前往封地,周王还赐给克6个部族让其管理.”反映的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的内容. 故选D.
6.“平王东迁后,周天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材料反映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尊王攘夷,王权得到加强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器开始使用 D.国家统一,政权巩固 【考点】28:春秋五霸.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五霸,知道春秋时期社会的政治特点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的政治特点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故选B.
7.下图哪副图片迄今为止最大的青铜器,也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 )
A. B. C.
D.
【考点】2I:青铜器.
【分析】本题考查司母戊鼎.仔细阅读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基础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迄今为止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片B是司母戊鼎. 故选B.
8.公元前221年的某一天,嬴政在宫中大宴群臣,举国一片欢腾,他们最有可能是在庆祝( )
A.灭六国,建秦朝 B.商鞅变法成功 C.灵渠的开通 D.长城的修筑 【考点】31: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建立的知识点.
【解答】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题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正是秦朝君臣庆祝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历史. 故选A.
9.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考点】3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等关键信息.
【解答】A.丞相,始设于秦朝,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不合题意; B.御史大夫始设于秦朝,具有监察百官之职,符合题意; C.太尉负责军事,不合题意; D.刺史设于汉朝,不合题干时间. 故选B.
10.“公元前312年,有人半夜起来挖地窖、筑复壁藏书;还有人夜以继日地背书;也有个蒙多的人按照规定将书简交出去;在炫目的火光下,几千年来先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全部化成飞烟灰烬”。与该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涿鹿之战
B.盘庚迁都
C.蒙恬北击匈奴 D.焚书坑儒
【考点】3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以焚书坑儒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秦朝焚书坑儒的知识. 【解答】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材料“公元前213年,有人半夜起来挖地窖、筑复壁藏书…几千年来先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全部化成飞烟灰烬”反映的是正是秦朝焚书坑儒的历史. 故选D.
11.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考点】35:西汉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应把握秦朝灭亡的历史.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农民军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故选C.
12.“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以亡秦为鉴,减轻农民负担 ②文帝景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③实行“无为而治”政策 ④铸造统一的货币五铢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36:文景之治.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景之治,把握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解答】汉初的几位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实行“无为而治”政策.社会比较安定这些措施促成了“文景之治”出现.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故选A.
13.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宣政院的设置 【考点】3H: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答】西域都护设置后,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 故选:C.
1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促使张骞出使西域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考点】3H: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就是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答】“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体现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说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故选A.
15.下列有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相关史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 B.设置三公,政务交尚书台处理 C.刘秀即汉光武帝
D.下令在洛阳建筑佛寺,翻译佛经 【考点】39:东汉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刘秀的相关知识,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解答】据所学和,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
是光武帝,他统治时期设置三公,政务交尚书台处理.D项与刘秀的统治不符.
故选D.
16.能够通过如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 ②商鞅变法 ③文景之治 ④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3R:司马迁与《史记》.
【分析】本题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解答】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①商汤灭夏、②商鞅变法、③文景之治在记录期间,④北魏的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在记录范围. 故选A.
17.爷爷给马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马小虎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指( ) A.司马迁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考点】45: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分析】本题考查西晋的建立,知道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 【解答】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故“另一个人”是指司马炎. 故选C.
18.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往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考点】49: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融合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解答】“胡人汉服”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汉人胡食”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即民族交往.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和D.经济发展都与图意无关. 故选A.
19.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这与中国政府一贯以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关.该宗教由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唐朝末年
【考点】3Q: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汉文化的知识点,应把握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故选B.
20.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闻名于世的科技文化成就,按这些成就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 ③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A.④①②③
B.④②③①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考点】3K:纸的发明和改进;3O: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4A:祖冲之与圆周率;4D: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
【分析】本题考查重要科技、艺术成就取得的时间先后顺序,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据所学知,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伦生活在东汉中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祖冲之生活在南朝时期,王羲之《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期,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故按顺序排列为①④③②. 故选D.
二、古代中国的思想. 21.【思想的自由竞放】
材料一:
(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三)“兼相爱,交相利” (四)“以法为本”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四种学派的主张。 (2)诸子百家的思想对我国历史有什么深远影响? 【思想的一枝独秀】 材料二: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礼、御、书、数、射、乐这六种技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克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转》
(3)根据材料二,用准确的历史术语概括董仲舒的这个建议。
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越南),……孔子之道,又流传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月烈……
(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孔子之道”的影响。
【考点】2P:百家争鸣;2O:老子和孔子;37: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董仲舒的思想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解答】(1)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孔子的话.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是“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想和,前后相随”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两方面,对立而又相互转化的,判断是道家思想,材料三中的信息是“兼相爱,交相利.”判断是墨家思想,材料四中提到了“以法为本”.判断是法家思想.
(2)据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然从不同方面,或多或少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依据所学,材料三“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给汉武帝的建议,意思是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据材料“孔子之道,远传于…,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越南),…孔子之道,又流传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月烈…”可知,“孔子之道”不仅影响了我国周边国家,而且影响了欧美国家,成为影响世界的学说. 故答案为:
(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2)诸子百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然从不同方面,或多或少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孔子之道”不仅影响了我国周边国家,而且影响了欧美国家,成为影响世界的学说.
三、那些重要的改革.
22.材料一:管仲在齐桓公的支持下,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因地制宜,大开铁矿,发展渔盐业,组织常备军。
材料二: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商鞅变法:……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究(违法作乱)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材料三:这次革命是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一个高峰,华夏文明也因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注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材料一中的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3)材料三中的“改革”是指什么重大改革?简述其改革内容。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考点】28:春秋五霸;2F:商鞅变法;49: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1)本题以成就为切入点,考查管仲改革.
(2)本题以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商鞅变法.
(3)本题以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魏孝文帝改革. (4)本题以改革为切入点,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答】(1)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富国强兵,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2)由材料二“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的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3)由材料三“是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一个高峰”可知,材料三中的改革指的是魏孝文帝改革.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同汉族通婚等.
(4)管仲改革、商鞅变法、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只有不断改革,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
(1)齐国富国强兵,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3)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同汉族通婚等. (4)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只有不断改革,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 23.古代中国的经济 材料一:
(1)图一这种耕作方式出现在何时?图二是什么工程?其中图一对农业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
(2)图三反映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除此之外,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4)上述材料和问题,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考点】2J: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2E: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3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46: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以“两牛牵引”“都江堰示意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这种耕作方式出现的时期、对农业所起到的作用和都江堰.
(2)本题以统一货币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 (3)本题以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4)本题属于自主发挥性试题,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这种耕作方式﹣﹣“两牛牵引”出现在战国时
期.牛耕的推广,使荒地得到大量开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一家一户就能承担很多人协作的农业生产劳动.图二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分水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主要用于排洪;东边叫内江,主要用于灌溉,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
(2)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三反映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除此之外,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上还采取了统一度量衡、车同轨等措施.
(3)据材料三“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可知,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北民南迁;政府的免税免役政策;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稳定.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农业上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要注重兴修水利工程;政府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要制定恰当的经济措施;要保持和平稳定的局面;要重视引进人才. 故答案为:
(1)战国时期.都江堰.作用:牛耕的推广,使荒地得到大量开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一家一户就能承担很多人协作的农业生产劳动.(符合题意的一点表述即可)(第一点作用中只答荒地得到大量开垦或只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或只答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可)
(2)统一度量衡;车同轨.(回答其中的一个方面即可)
(3)北民南迁;政府的免税免役政策;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稳定.(意思相近即可)
(4)农业上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要注重兴修水利工程;政府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要制定恰当的经济措施;要保持和平稳定的局面;要重视引进人才.(答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五、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24.【天下六合】
材料一: (一)
金戈铁马、攻城掠地 公元前403 公元前353 公元前341 公元前262 公元前259 三家分晋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邯郸之战 赵、魏、韩VS晋 齐VS魏 齐VS魏 秦VS魏 赵、魏、楚VS秦 (二)史籍载:春秋170余国。到战国,剩下10余国。(仅楚就吞并40个小国)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列举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材料二: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隐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意思是天下形势宽缓时,则容易骄傲奢侈,做出淫乱的事情,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2)材料二中的主父偃上书反映了当时西汉政府面临什么严峻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他给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分中蕴合】
材料三:周瑜部下黄盖建议采用火攻,又假装对战事失去信心,派人向曹操表示要率部投诚。曹军信以为真,黄盖乘风放火,曹军江边、岸上营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孙刘联军发起进攻,曹军大败,曹操率残部退回北方。 材料四:
(3)材料三讲述的是什么战役?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4)请根据材料四填写三国的名称。 A: 蜀国 ;B: 魏国 ;C: 吴国 。 (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一的看法。
【考点】3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37: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42:赤壁之战;43:三国鼎立的形成.
【分析】(1)本题以战国著名战役简表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秦统一全国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
(2)本题以主父偃的话为依托,考查的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知识. (3)本题以赤壁之战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赤壁之战的知识. (4)本题以三国鼎立形势示意图为依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知识. (5)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解答】(1)读战国著名战役简表和材料“春秋170余国.到战国,剩下10余国.可知秦朝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秦
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政治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重要措施.
(2)由材料“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可知材料二中主父偃的上书反映了当时西汉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是: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过大,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为解决王国问题,主父偃给汉武帝提出了实行推恩令的措施.
(3)由材料“周瑜部下黄盖建议采用火攻…孙刘联军发起进攻,曹军大败,曹操率残部退回北方.”可知材料三讲述的是赤壁之战的历史.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材料四是三国鼎立形势示意图,读图可知:字母A地处今天的四川等地,指的是蜀国.字母B地处今天的黄河流域,指的是魏国.字母C地处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指的是吴国.
(5)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统一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社会的发展等. 故答案为:
(1)人心思安(人民渴望统一);天下趋统(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公九
卿制;郡县制.(答其中一点即可)
(2)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过大,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或答诸侯王问题).实行推恩令(或答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 (3)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4)A:蜀国.B:魏国.C:吴国.
(5)统一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社会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2017年6月25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