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龟鳖养殖原色图鉴—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鳖类动物养殖业发展与现状

中国龟鳖养殖原色图鉴—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鳖类动物养殖业发展与现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二章 中国龟鳖类动物养殖业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鳖类动物养殖业发展与现状

鳖类动物是一群背甲没有角质盾片、覆以柔软革质皮肤、腹甲骨板退化缩小、不互相愈合的爬行动物。全世界1科14属约23种,仅分布于非洲、亚洲及北美等地。中国现存4属6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华东等地。早在3000多年前,人类对鳖类动物已有认识,表现在食用、药用及民俗文化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鳖类动物的经济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提高,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促使鳖类动物养殖势头日益剧增。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也是世界上鳖类动物养殖和消费大国之一。鳖类动物养殖业曾经成为一些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地方优势产业;是淡水水产养殖业中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并占有重要地位。我国鳖类动物养殖业的发展经历养殖技术和市场考验,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过程。

一、

我国鳖类动物的养殖以我国台湾省较早,20世纪50年代,台湾已开始养殖中华鳖,养殖户主要集中在台湾省南部,年产近千吨,大陆几乎没有鳖类动物养殖。20世纪70年代前后,我国鳖类动物的来源以野外捕捉为主,当时因缺乏保护动物和持续利用意识,人们捕捞到何种类就食用和药用之。从文献记载和传媒报道来看,人们捕捞的种类有山瑞鳖、黿和中华鳖3种,数量以中华鳖居多。

回顾我国鳖类动物养殖历程,其发展过程历经三个转型阶段,即从“捕捞型”到“养殖型(1970-1990)”;从“养殖型”到“数量型(1990-1995)”;从“数量型”到“质量型”(1996-至今)。

(一) 从“捕捞型”到“养殖型”(1970-1990)

20世纪70~80年代初,因长期受到野外捕捞影响,野生鳖数量日益锐减;但食用和药用需求却日益增加,消费市场出现供小于求状况,引起鳖价格逐渐上涨。在湖南、湖北等地先后出现了小量的小规模中华鳖养殖场,由此拉开了我国鳖类动物养殖业序幕,完成了我国鳖类动物从“捕捞型”到“养殖型”的转变,实现了从天然捕捞到人工养殖的飞跃。此阶段的养殖场以湖南、江西、湖北和江苏居多,养殖规模较小,养殖对象仅为中华鳖,未见其他鳖类被养殖;养殖方式以季节性暂养为主,即将野外捕捞的鳖饲养于池塘中,经过一段时间暂养,于冬季尤其是春节前后出售,以获取较高利润;另外,小规模常温池塘饲养和水泥池饲养也是养殖方式之一。因缺乏养殖技术,我国的鳖类动物养殖一直到80年代中后期仍未受到重视,也未得到普及。

(二) 从“养殖型”到“数量型”(1990-1995)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对外文化和技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日本养殖中华鳖技术,特别是温室养殖中华鳖技术传到了中国。不久,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温室养殖中华鳖技术。温室养殖技术原理是将中华鳖饲养于水温28~32℃水域中,每天投喂饵料1~3次,促使中华鳖四季生长。由于温室养殖技术改变了中华鳖冬眠习性,鳖生长速度加快,4~6个月后稚鳖可长成250~400克商品鳖。因温室养殖中华鳖经济效益显著,引起众多养殖户和

中国鳖类养殖业发展

投资者关注,短时间内在江、浙、湘等省形成了全封闭温室养殖中华鳖热潮,南方以塑料大棚温室为主。此后,中华鳖市场发展迅猛,至1991年,我国许多省市(区)兴起温室养殖中华鳖热潮,究其因有三:①温室养殖中华鳖利润可观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许多投资者;②1993年马家军的田坛神话使“中华鳖精”在中国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王八”热,食用中华鳖及其产品成为人们首选保健品;③改革开放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需求,关注自身健康和注重自身保健的意识也有了提高。由此可见,这三方面因素促使中华鳖市场需求量骤增。与此同时,野生鳖资源因滥捕、环境污染而日趋衰竭,市场供求失衡,中华鳖价格迅速上涨。由于早期养鳖者获得了高利润,在人们眼中,中华鳖养殖业成为暴利行业,许多投资者纷纷加入,大江南北先后出现了不同规模的中华鳖养殖场,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也出现了中华鳖养殖场,甚至内蒙古的乌海市也采用日光温室养殖中华鳖,除新疆、西藏外,我国每个省(市、区)几乎都有不同规模的中华鳖养殖场,大到1000~3000亩,小到5~10亩,在湖北、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和海南等省出现了养鳖村、养鳖镇。湖北京山县永兴镇,湖南汉寿县,浙江的嘉兴、萧山、绍兴等周边地区,广东的顺德和海南的文昌及周边地区都是闻名全国的中华鳖养殖区域。至1995年,我国中华鳖养殖年产量超过10万吨大关,产值约50亿元,跃居世界之首,形成了大规模、有影响的特种水产养殖产业。至此,我国鳖养殖由“养殖型”向“数量型”转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养鳖业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向前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养鳖大国。此阶段鳖类的养殖种类以中华鳖为主,广西和海南两省(自治区)仅少数养殖户在养殖中华鳖同时兼养少量山瑞鳖。

(三)从“数量型”到“质量型”(1996年至今)

鳖类养殖从养殖型上升到数量型,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至1995年,中华鳖种鳖价格达到历史最高峰500~600元/千克,鳖苗每只38~42元。鳖养殖热潮的背后也隐藏了危机(主要指中华鳖)。由于出现“倒种”、“炒种”现象,加之来自泰国和我国台湾养殖的中华鳖,具有成本低、上市早和数量大等优势,给国内中华鳖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中华鳖养殖业的寒冬悄然来临。1996年下半年是中华鳖养殖业的分水岭,1996年上半年成体鳖为500~600元/千克,至1996年下半年降至200~300元/千克;鳖苗降为5元/只。此后几年,中华鳖行情一路下滑。随着消费者环保与保健意识增强,媒体对温室养殖中华鳖饲料不当使用添加剂、激素的报道,引起消费者对鳖营业价值的怀疑从而使中华鳖遭到消费者冷落,价格跌入历史低谷,市场受挫严重,中华鳖迈入历史上滞销的阶段。痛定思痛,一部分养殖户开始尝试绿色养殖中华鳖思路,以自然生态环境,开展优质安全并具野生风味的中华鳖养殖试验。他们在鳖池中养水葫芦等植物;池塘四周栽种绿树;池底养殖河蚌、螺等水生动物;水体中养淡水青虾,花白鲢以及一些小杂鱼。这种仿野生环境饲养的中华鳖除了少量投喂必须的复合饵料外,其他生长环境几乎完全处于野生状态。2~3年后,中华鳖最小个体重300克左右,最大个体重1000克左右。其肉质、口味、裙边、色泽和肥满度等都比温室中华鳖好,而且爬行敏捷、野性十足,可与野生中华鳖相媲美。尽管这些鳖生长周期长,但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喜欢。

以生态环境生产无公害食品为主攻方向,恪守原生态绿色食品健康口味的生态养殖模式很快普遍推开,养殖户纷纷仿效,而且又衍生出“藕田套养”、“生态鳖鱼套养”和“南美白对虾生态鳖套养”等养殖模式,养殖户对产品质量的重视远远超过对产量的追求。在养殖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从高质量中才能求得高效益,影响中华鳖的质量是安全问题;农残超标、鳖种质量、养殖技术、疾病防治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是当前质量安全的首要问题。为了避免鱼龙混杂,养殖户致力于产品品牌建设,积极推进产品质量工程,“绿卡”、“永兴”、“千岛湖”、“明凤”、“清溪”、“西湖之春”等中华鳖商标被注册,其中浙江省注册的品牌最多。

至此,我国的中华鳖养殖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我国鳖类养殖经过1996年、2000年2004年三次涨跌大浪淘沙,自2005年始,鳖类养殖迎来了“春暖花开”,中华鳖市场需求持续旺盛,销量较前期大幅增加。至2006年下半年,中华鳖养殖业起死回生,价格有所回升,中华鳖卵已达到1.80~2.00元/只,最高时曾达2.20元/只。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鳖类动物养殖业,尤其是中华鳖和山瑞鳖,在苗种培育、养殖、饲料和疾病防治方面已趋向成熟,由盲目养殖向理性养殖转变,从快速养殖向健康养殖发展,鳖类养殖业正逐渐走向成熟,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和特色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二、 中国鳖类养殖业现状

(一)养殖面积及区域分布

至2007年,初步估计,我国养鳖面积约120万~130万亩。除青海、西藏、吉林等外,其他省(区、市)均有中华鳖养殖。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和海南9个省(自治区),且养殖规模巨大,养殖户分布集中,密集度高。浙江、广东、江苏和湖南等地形成养鳖专业镇、村,其中,浙江、广东最突出,也最具代表性;广西、河南、湖北次之。

(二)养殖种类

至1995年上半年始,鳖类动物养殖受到人们追捧。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1998年左右,山瑞鳖受到养殖户青睬。2000年以来,一些外国鳖也陆续被养殖户接收,来自美国的弗罗里达鳖、刺鳖深受养殖户喜欢。至2007年,我国养殖鳖类动物6种,其中外国鳖类4种,中国鳖类2种。6种鳖类中,隶属《频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07年)附录Ⅱ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1种。

(三)16个省(区)的养殖种类和养殖频率

16个省(区)的养殖种类中,以海南省最多,养殖6种鳖;其次是浙江、广东和广西4种;江西、江苏、湖南和湖北均为2种;其他省仅养殖中华鳖。

16个省(区)中,中华鳖均有养殖,养殖频率最高;其次是山瑞鳖和弗罗里达鳖。由此可见,中华鳖是我国养鳖业的主要养殖对象,山瑞鳖和弗罗里达鳖其次,两爪鳖和刺鳖养殖较少,仅海南、广东和广西有少量养殖。

(四)种群状况

至2007年前,我国鳖类动物养殖种类主要以中华鳖为主,种鳖估计在200万~250万只,山瑞鳖仅小规模少量饲养,随着市场变化和需求,山瑞鳖养殖逐渐得到养殖户认可,养殖数量逐渐增加,中鳖数量2万~3万只。弗罗里达鳖于2000年左右引进,因生长速度快、性成熟期短等优势很快受到养殖户青睬,2004-2006年间养殖数量日益增加,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初步估计,种鳖存量为5万~6万只,美国鳖和刺鳖分别为1万和2万只左右。两爪鳖仅有一户养殖户饲养200多只亚成体。

(五)繁殖状况

6种鳖类动物中,5种鳖类获得子一代,其中2种是中国种;山瑞鳖和中华鳖产子二代,中华鳖已有子三代,两爪鳖尚未进入繁殖期。

我国每年繁殖各种鳖苗高达1.1070亿~1.2080亿只,其中中华鳖年繁殖量在1.1亿~1.2亿只,浙江、江苏、海南、广东和湖南的产量较大。山瑞鳖年繁殖量在10万~15万只,以广西、海南和广东为主要产区,弗罗里达鳖和刺鳖繁殖量分别为25万只和3万只左右。美国鳖繁殖量较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