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12分) 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 吴敏文
①著名的国家一级演员陈道明说:“我觉得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节制,而不是释放,所以我享受这种节制,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释放是很容易,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看到这话,不禁让人击节赞叹。
②什么是节制呢?《文心雕龙·议对》里有“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之说。宋代沈括在《<孟子>解》中说:“人之情无节则流,故长幼贵贱莫不为之节制。”其实,社会生活中,节欲、节食、节声同属节制,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
③君子当节欲。欲望是人所共有的,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必然后患无穷。明代的海瑞两袖清风,为民请命,流芳百世;清朝的和珅聚敛无数,富可敌国,但终至殃祸,留下骂名。
④君子当节食。周恩来总理谦谦如玉,有口皆碑。他一生都崇尚节俭,饮食上更是从不讲究。电影《周恩来》中有一个镜头:总理忙于公务误了吃饭时间,到厨房时,师傅急了:“饭菜都没了,如何是好?”总理毫不在乎:“有一个馒头就行啊。”师傅想赶紧做个汤,这时秘
书来催,总理顺手拿出干净的手帕,将吃剩的馒头包好,装入小包之中,疾步而去。周总理急匆匆离去的身影,留给观众的是对美德的敬仰。
⑤君子当节声。节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以把事情说清楚为度,为显示水平动辄长篇大论,无异于向听众申请厌恶;二是声音以对方能听清楚为度,无论是大庭广众之中,还是在自己办公室内,哗啦哗啦声震屋瓦,不仅处事不密,而且显得缺少涵养。
⑥不仅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制,西方经典作家同样崇尚节制。著名法国作家蒙田在《论节制》中说:“用力过猛的射手同射不到靶子的射手一样,都命不中靶子。”这几乎就是中国成语“过犹不及”的法国版。蒙田还说:“要是我们怀着过分热切强烈的欲望将美德拥进怀里,这美德就会在我们的搂抱下变成恶行。”节制的哲学讨人喜欢,适当得体,这方面东西方几近相同。
⑦有节制,说话才有分寸。有时一句话境界全出,有时一句话教养尽显。保持节制,可以藏拙,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精通娴熟;保持节制,可以藏锋,以免刺伤他人乃至累及自身。有节制,做事才会有余地。大凡做事皆难完满,更难周全,有意留白,才显智慧。
⑧有节制,才会在喜悦时保持平静,避免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思之所得并非必得,有同事的帮衬,家人的付出,朋友的相助,以感恩之心敬谢自然,回报社会。有节制,才会在愤怒时保持克制,在克制中反躬自省。思之若是换位,自己说不定反应会更激烈,说不定正是自己的无理,才导致对方的过激反应。
⑨有节制,才会在遇到顺境时保持平和。思之世事不如意者十八九,如意者十一二,自己本是常人,上苍不会特别垂青;于是面对成功,做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有节制,才会在遭遇逆境时保持信心。思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心诚则灵,暴雨之后必有霓虹;于是面对失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⑩节制有为,愿我们言行得体,心静如水,臧否有度,成君子之德。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第③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3分) 4.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选文第①段论述节制对人很重要,也表明做到节制非常困难。 B.选文第②段借助著作中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节制的内涵和过程。 C.选文第⑤段从节声包括事情说清、声音适度两方面加以论述。 D.选文⑦⑧⑨段论述节制好处,并与第⑩段内容形成一一对应。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5-8题。(13分)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凌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人高马大的男子
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着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寻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
④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哩。
⑤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 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以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常常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兄弟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背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⑩于是,我们家照祖父的意思,每次修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5.请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3分)
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哩。
7.文中“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家徽”的理解。(3分)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6分)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9.下列对《仲春郊外》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美好景象。
B.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春光无处不在,“连”“绝”二字精炼而准确。 C.“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10.有人评价“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3分)
先子①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②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
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鬻③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先公十五年而卒,追封蓬莱县太君。 (节选自苏洵《嘉祐集》卷十四)
【注】①先子:已经去世的父亲。②畋:打猎。③鬻:卖。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B.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C.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D.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B.人将偿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C.以家事属诸子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非尔故也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父作诗内容涉及甚广,既有朝廷大事也有民间小事,从诗中还可读出许多道理。
B.先父生活简朴,不在意吃穿等外物,无论到哪里也不乘坐马车,怕引起老人误会。
C.先父乐善好施,常周济穷人,灾荒年卖田帮助饥民,丰收后乡民偿还,他却不肯接受。
D.先父不求世俗功名,不求闻名于世,但仍被乡人知晓,大家赞誉他超过“古之隐君子”。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 ②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 三、名著导读(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5分)
班级开展《水浒传》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填写阅读任务。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人物 选段一:A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①请根据描述写出A的姓名。
关注性格 选段二:金老引了女儿,挑了担儿,作谢B,便待出门。店小二拦住道:“金公,那里去?”B问道:“他少你房钱?”小二道:“小人房钱,昨夜都算还了。须欠郑大官人典身钱,着落在小人
身上看管他哩。”B道:“郑屠的钱,洒家自还他。你放这老儿还乡去。”那店小二那里肯放。B大怒,叉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下当门两个牙齿。小二扒将起来,一道烟走了。 ②写出B的姓名,并根据选段二和选段三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注情节 选段三:B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这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妨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 ③简要概括文段中的情节。 ①A是(1分)
②B是,他的性格特点(3分) ③情节是(1分)
四、基础综合运用(21分) (一)古诗文默写(6分)
16.读诗贵有得,读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① ,月是故乡
明”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读出李商隐在《无题》中描绘的“② , ”无私奉献的姿态;读出许浑在“溪云初起日沉阁,③______”时刻表现出的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读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④ , ”描写月清霜冷,隐含羁旅之思,也许,我们便能变得更加沉稳了。 (二)基础知识(15分)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15分)
【甲】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引领者。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中,英雄们信仰坚定、_____;在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英雄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在和平年代,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崇敬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_____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英雄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能在关键时刻义无反顾、_____,更在于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崇高风范和英雄精神。
【乙】“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看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a;赞美祖国的山河,b;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c……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始终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凝聚和生存的强大动力。爱国[A]是人世间最深层[B]最持久的情感[C]是一个人立德之源[D]立功之本。
我们青少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不断地激励和_____自己,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做坚定的爱国者。
17.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缅怀 脊(jí)梁 孜孜不倦 前扑(pū)后继 B.嘻闹 懦(luò)夫 箪食壶浆 衣衫褴褛(lǚ) C.端详 拮据(jū) 与日具增 面面厮觑(qù) D.恣睢 磅(páng)礴 行之有效 根深蒂(dì)固
18.依次填入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视死如归 凝聚 挺身而出鞭策 B.大义凛然 聚集 铤而走险鞭笞 C.视死如归 聚集 挺身而出鞭策 D.大义凛然 凝聚 铤而走险鞭笞
19.【乙】文a、b、c处应填的内容排序正确的是()(3分) ①为之沉醉为之感动②为之奋斗为之牺牲③为之描画为之歌咏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20.下列对【乙】文画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始终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凝聚和生存的强大动力。
A.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凝聚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B.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始终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凝聚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C.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D.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21.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爱国[A]是人世间最深层[B]最持久的情感[C]是一个人立德之源[D]立功之本。
A., B.、 C.; D.、 五、作文(50分)
22.从以下两个作文素材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 (1)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有一个新的世界,敲开知识的门,豁然开朗;敲开成功的门,信心倍增;敲开心灵的门,收获真情……愿你用精思妙笔完成一次“敲开”之旅。
请以“敲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字以上。
(2)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他告诫孩子,走路要稳健,不可慌慌忙忙,因为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
慢慢准备,慢慢积蓄,慢慢思考,慢慢品味,慢慢沉淀……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
一篇议论文。
要求: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2分。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分),列举海瑞两袖清风流芳百世和和珅贪婪无度留下骂名的事例,并形成鲜明对比(1分),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君子当节欲”的观点,使论证更鲜明,更有说服力。(1分) 3.首先提出本段观点:不仅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制,西方经典作家同样崇尚节制,1分;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引用法国作家蒙田的话加以证明,1分;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节制的哲学讨人喜欢,适当得体,这方面东西方几近相同,1分。计3分。 4.B (3分)
5.交代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的时代背景,既写出我们家生活之不易,也为“贼”的出场埋下伏笔。(3分)
6. (4分)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2分),写出了窃贼被发现时的害怕和紧张(1分),同时也通过“攥”这个动作写出窃贼虽然被发现但迫于生计不愿意放弃米袋的心理。(1分)
7.文中“祖父”是一个有着丰富生活阅历,行事稳重,待人厚道、宽容,善于教育后代的尊者形象。(3分)
8.家徽是一条刻在门板上的鱼,是祖父为了让那个渔人不再送鱼上门想出的办法。(1分)其中包含着祖父对我们的教育,他教给我们善良与宽容,要体谅别人,同时,也教育我们,当受到别人的恩惠后要
知恩图报。(2分),共3分 9.B(3分)
10.两句中的动词都十分精妙:“飞”“戏”“争”“啄”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日里鸟飞鱼戏、莺闹燕忙的勃勃生机,都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3分) 11.A 12.C 13.B
14.①等到同族人中有要事需要谋划(商议),他就常常尽心竭力,反反复复帮忙却不感到厌烦。
②然而他做好事已经很长时间了,乡上有很多人也了解他,认为古代隐居的君子也比不上他。 参考译文:
先父名序,字仲先,生在开宝六年,逝世于庆历七年。娶妻史夫人,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是苏澹,二儿子是苏涣,三儿子是苏洵。先父年少时是个孤儿,喜欢做好事但不爱读书。晚年才开始作诗,能清楚事物的规律,反应敏捷完成迅速,总共几十年就写了几千篇。上从朝廷郡县的事情写起,下到乡间老百姓打猎捕鱼等生活的情趣,都可以在诗中见到。观看他的诗虽然不是很精巧,但可以凭借字里行间知晓透彻豁达的道理,心胸开阔是个才识卓越的人。他的性格平易近人,从不令人感到害怕,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交往,无论贵贱贫富都能与他快乐相处。他看见士大夫毕恭毕敬,人们认为他在巴结奉承,待看见他对田间老农和乡野百姓也是这样,这以后人们就不再感到奇怪。居住在乡下,出入不乘坐马车,他说:“有比我年长而走路的人,
我若乘坐马车,不好意思见到他们。”衣服破旧饮食粗劣,他却不认为可耻,他喜欢身处人群中而不遭到众人讨厌,大概是没有学过《老子》而与老子思想相通吧。在家不管理家里的事情,把家里的事情嘱托他的几个儿子。等到同族人中有要事需要谋划(商议),他就常常尽心竭力,反反复复帮忙却不感到厌烦。灾荒年月曾卖田来接济饥民。丰收之后,别人将偿还他,他说:“我自己卖田,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最终他不肯接受。他不想在世俗中求取功名,不求闻名于世。然而他做好事已经很长时间了,乡上有很多人也了解他,认为古代隐居的君子也比不上他。先父逝后十五年,被追封为蓬莱县太君。 15.①武松
②鲁达(或:鲁提辖) 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粗中有细 ③大闹野猪林
16.①露从今夜白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山雨欲来风满楼 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7.D 18.A 19.B 20.C 21.C 22.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