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为何要中国化?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简答+论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六、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
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七、为什么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不知) 八、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九、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该上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十、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1.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
4.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军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十一、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十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2.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3.物质技术基础
十三、现实意义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统筹区域发展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十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八、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十九、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二十、如何认识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造者? 1.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使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
4.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权重得出的科学结论。
二十一、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解决的问题: 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十二、分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 1.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