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团区委
内容摘要:基层组织建设决定着共青团最本质的影响力、战斗力和生命力。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长宁共青团基层基础工作,实现对团员青年的广泛联系和有效覆盖,长宁团区委机关用半年时间对区属基层团支部进行了全面走访,调研了解情况。本文旨在通过对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分析当前基层团支部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推进新时期基层团建工作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团支部 基层团建
1
一、长宁基层团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截至2008年8月底,长宁区共有下属在职青年团支部421家,其中青工系统246家(教育75家,卫生33家,建设20家,机关33家,公安29家,工商4家,企业集团51家,体育1家),地区系统31家,“两新”组织144家。这些团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广大团员青年。通过调研,我们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渐趋多元,成才愿望和服务需求显著增长,群体分布和流动状况加速变化,这一系列新的情况给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团员青年队伍呈现“三大特点”,团的工作创新跟不上团员青年队伍发展变化的步伐
1、团员流动分布呈现新趋势,团的组织设置方式相对滞后
一是传统青工系统团员数明显减少,越来越多团员向“两新”组织集聚。除了前几年国有企业转制因素外,体制内单位新招录青年数较少,且大部分为接近退团年龄的本科生、研究生,是近几年传统青工系统团员数减少的主要因素。部分团支部存在“有组织、无团员”或者“团员少、活动开展难”等现象。与此同时,“两新”组织团员数量急剧增加,虽然截至08年8月底已建立“两新”团(青)组织144家,但相比之下覆盖比例仍然不高。
二是团的组织化优势随着团员青年流动性加快而日益减弱。团员的流动性导致团员管理难度加大,团籍注册、团费交纳制度执行困难。尤其在“两新”团建工作中,团员流动性大是导致团组织存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是团员青年分布更加广泛多样,新兴青年群体不断涌现。如随着“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社区青年队伍迅速壮大,出现了大量组织关系无处挂靠的流动团员;企事业单位出现大量劳务派遣制青年员工;青年民间社团、青年自发组织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吸引凝聚了一批团员青年。同时,青年群体的集聚方式也由原来以独立单位为主,演变为社区、楼宇、园区、行业、社团、网络等多种集聚方式并存的局面。
2
2、青年需求分层化明显,基层团组织服务方式相对单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信息网络快速发展,团员青年的思想更为开放活跃,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发展需求愈加多样化,青年的个性化差异日益突出。在长宁区域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团员青年需求差异较大。如卫生系统青年普遍感到医患矛盾带来身心压力较大,建设系统青年对建筑行业职业资质考试关注较多等。同一单位青年由于学历、户籍、编制、岗位等因素,实际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如外来务工青年希望获得更多的组织归属感,一线岗位的团员青年希望获得更多交友机会等。与之相比,团组织对青年的服务方式却比较单一。对部分团组织主要活动形式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唱歌健身等文体活动占34%、参观考察写体会占25%、读书学习谈体会占23.4%。往往形成“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团组织要求的团员不愿做”的状况。
3、团员意识和组织归属感不强,基层团组织凝聚力逐步弱化
调查显示,团员青年参加团组织活动态度十分积极的占37.6%,比较积极的53.5%,积极性一般的8%。团组织活动如果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参加团员数小于1/4的有2%,达到1/3左右的占10%,达到1/2左右的占48%,只有40%的活动参与团员数可能超过2/3。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团干部费尽心思、热火朝天地组织开展活动,团员青年却反应冷淡,参与热情不高,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究其原因,一是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认知度逐渐弱化,很多团组织活动依附于党组织或工会组织,团的组织氛围不浓,团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青年对团组织的需求程度逐渐减弱,市场经济体制下青年的大部分需求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得到满足,而团组织的服务能力相对有限。三是团的活动方式与青年爱好兴趣脱节。
(二)基层团干部普遍面临“四类矛盾”,工作难度不断增大,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1、本职工作和兼职团工作的矛盾。长宁区基层团干部均为兼职,且由于工作能力较强,往往在本职业务岗位上承担重要工作。抽样调查显示,有53%的团干部认为开展团工作最大的困难在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兼职团干部开展团工作往往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而当本职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的时候,兼职的团工
3
作只能让步。同时,在抽样的团支部中,只有32%的体制内团干部的团工作情况被纳入个人年度工作考核,且团工作占年度考核目标比例超过10%的只有3人;只有15%的体制内团干部享受团工作岗位津贴。缺乏考核激励制度,单纯依靠觉悟和热情,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难以持久。
2、工作热情和工作经验的矛盾。近几年,长宁区基层团干部队伍更新速度较快,基本维持在每年1/3左右。在抽样调查的团干部中,团的工作年限在1年以内的占28%,1-3年的占47%,3-5年的占18%,5年以上的占7%。大量新上岗团干部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较高,但普遍缺乏工作经验。有7%的团干部认为团工作开展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团的业务不熟悉,难以开展工作”,且集中在团工作3年以内的团干。随着团干部队伍更新速度加快,很多上岗1-2年的团干部工作刚步上正轨,就面临转岗,接替的团干部又需要1-2年的学习摸索过程。这种情况不利于团工作的延续发展。同时,团工作年限较长的团干部,虽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但通常在单位担任中层领导职务,团工作难以兼顾,开展团工作的积极性往往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而减弱。
3、党政要求和青年需求的矛盾。团组织的政治性要求团干部在设计活动时要围绕单位党政中心工作,而团组织的的群众性又要求团干部在设计活动时要以青年为本,开展青年乐于参与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往往出现矛盾,基层团干部往往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活动设计必须符合党政要求,另一方面又必须迎合青年需求。如何把两者很好的统一起来,策划设计既符合党政要求又满足青年需求的工作项目,许多基层团干部感到为难。
4、青年数量和资源数量的矛盾。基层团支部覆盖和服务着长宁区绝大部分团员青年,。但越到基层,团的工作力量和工作资源却越薄弱。抽样调查显示,有38.4%的团干部认为团工作开展最大的困难是“场地、资金等资源缺乏”。在抽样团支部中,团组织活动年经费在2000元以上的占28%、1000-2000元的占23%、1000元以下的占29%、没有工作经费的占20%。很多团支部没有固定工作经费,主要依靠临时申请。
(三)“四种类型”团支部差距明显,支部建设不平衡制约了基层团建整体水平的提高
4
团区委通过基层团支部走访,对团组织建设情况按照典型示范、巩固培育、双基达标、整顿提高四类进行综合评价。一是典型示范类:团支部作用发挥好,基础工作扎实,在市、区面上形成了具有示范性的特色项目或工作机制。二是巩固培育类:团支部作用发挥较好,基础工作扎实,初步形成一定的工作特色,具有进一步培育提升的工作基础和空间。三是双基达标类:团支部作用发挥一般,基础工作较扎实,制度执行较规范,工作正常开展,但缺乏工作特色和亮点。四是整顿提高类:团支部作用发挥差,工作停滞,团员意识淡漠,制度执行力差。通过对全区青年在职团支部进行客观评价,综合反映了长宁区基层团支部建设整体水平,其中典型示范类团支部占9.5%,巩固培育类占36.4 %,双基达标类占36.1%,整顿提高类占18.0%。四类团支部工作水平差距较大,团支部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1、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不平衡现象。党建带团建对于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团工作至关重要。一般党建较强的单位其团组织建设基础也相应比较扎实。长宁区绝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带团建工作比较重视,但也有部分党组织较少听取团组织工作汇报或参加团员青年活动,团干部、青年与党支部负责人之间缺乏交流。此外,由于青年群体的分布特点,部分单位党组织与团组织设臵不对应,导致党团之间联系沟通不畅,党组织对团组织指导关心职责不明等情况。
2、资源网络分布存在不平衡现象。从团组织性质看,传统体制青工系统团组织在工作信息、工作经费等方面享有的资源远远大于“两新”团组织。从行业特性看,长宁区的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相对建设系统、国有企业集团等团组织拥有更多的场地、培训、服务和人力资源。从区域特点看,长宁区积极推进青工系统团组织进社区开展联建共建,但存在东片社区资源丰富而西片社区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此外,拥有相对较多资源的团组织较易与其他团组织实施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能够获得更多资源,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基层团组织资源差距。
3、基层工作指导力度存在不平衡现象。在以往工作中,团区委重点关注系统、大口团组织,抓系统、大口团组织工作较多,直接到基层团支部进行走访调研和指导工作较少,导致很多团内工作指导、工作要求往往停留在系统、大口团组织,未能及时畅通地传递到基层团支部。通过坚持开展“五好团支部”争创、“一团一
5
品”建设等工作虽然培育挖掘了一批优秀基层团支部,但对团建基础比较薄弱的团支部仍显指导力度不够,推进提升的措施较少。
二、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探索符合当前青年流动分布特点的团组织设置方式 重点把握好“大”、“新”、“活”三个字。
“大”,就是在当前建团空白领域较多而工作精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抓住规模以上企业以及青年相对集中的开发区、园区开展建团,注重建团规模,提高覆盖效率。
“新”,就是要关注劳务派遣制青年、外来务工青年、社区流动团员等新兴青年群体中建立和发挥团组织作用问题,努力把他们纳入团组织队伍。
“活”,就是积极探索园区团建、楼宇联合团支部、楼宇青年联谊会、青年员工俱乐部、流动团支部、突击队临时团支部、居民区团支部等多样化的组织覆盖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臵组织方式。
(二)建立更加系统化的基层团干部队伍培养机制
针对当前基层团干部队伍的状况,既要加强工作指导,更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团干部队伍选拔培养机制。
一是选拔机制要更加合理。针对兼职团干部特点,既要积极推进团内民主化进程,将有热情、有能力、愿意为青年服务的优秀党团员选拔到团干部岗位;又要从有利于开展工作出发,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单位实际情况,在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工作经验等方面合理配备团干部班子,上级团组织相应做好指导工作。
二是培训机制要更加有效。突出培训重点,加强团工作实务操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作风建设;坚持分层分类,针对新上岗团干部、核心团干部、基层团干部、“两新”团干部等不同群体开展培训;丰富培训形式,做到理论报告与实务操作相结合,多采用探索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方法。
三是保障机制要更加完善。把团工作成绩纳入团干部个人年度考核中,建议
6
占到考核总分的5%-10%,团工作成绩优异的能够为个人年度考核成绩锦上添花,做得不好则要影响个人的考核评级。在考虑党员发展对象的时候,对尚未入党的优秀团干部予以优先考虑。在考核和评价同一系统各单位党组织工作时,将“党建带团建”情况计入分值,进一步提高党组织对团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力。
(三)建立更加完善的基层团组织资源支撑体系
针对团组织越到基层,工作基础越薄弱、团建资源越匮乏、工作指导越困难的情况,要努力突破原有层级制的资源传递方式,建立扁平化、覆盖面广的资源支撑体系。
一是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党的资源是基层团组织的重要资源,要指导基层团组织围绕党政中心找到工作特色,形成工作品牌。
二是加强上级团组织工作指导。建立上级团组织定期走访、定点联系基层团支部的长效机制,编写基层团支部工作实务操作、工作案例集等。
三是建立直接到基层的信息共享平台。团讯、青年中心服务项目以及各类团内活动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络、短信平台、E-mail群发系统直接传递到基层。
四是搭建基层团组织资源共享渠道。推进“两新”与青工团支部、青工与社区团组织以及教工团与学生团结对共建,实施团代表年会制度、“三联系”制度等,主动为基层团组织牵线搭桥,实现资源共享、活动联办、项目共建。
(四)建立更加科学的基层团组织考评激励机制
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团组织工作积极性,提升基层团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一是要坚持表彰先进和鼓励进步相结合。既要通过原有“五好团支部”、“一团一品”等团内荣誉争创活动扩大典型示范类支部数量,更要帮助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支部建立阶段性建设目标,开展相应达标考核。要发挥典型示范类支部作用,通过与薄弱团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带动基层团支部建设整体活跃。
二是要坚持中期推进和年终评审相结合。开展评比考核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过程指导。可以采用年中组织中期互评互访,年底开展年终考核汇报;年中按地域划分交流小组,年底按条线进行分类考核的模式。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强化基层工作展示,加强基层交流,进一步提高创建效果。
7
三是要坚持抓基础和抓特色相结合。要以“双基达标”工作为抓手,强化基层支部基础工作;以“一团一品”建设为抓手,推动基层支部开展品牌建设。要通过细化考核标准,合理设臵分值比例,促进团支部基础工作和特色工作同步发展。
(倪尧、邓希泉、王岚、郁夫)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