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排名靠后,是由若干因素综合导致的。
首先,德国大学资金有限。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公立、公营,所有的精英大学(Exzellenzinitiative)都是,这与排行榜上靠前的英美国家很不一样——美国的好大学绝大多数都是私立研究型大学(private research university);英国的大学名义上虽然是公立,但学校并非国家所有,教员亦非公务员,国家拨款只占收入的两成左右。
而德国大学也不收学费,只需要每学期注册时交几十到一两百欧元的杂费即可。部分州曾经试着收过两三年学费,每个学期五百,但是后来又取消了。即便在收学费的时代,学校也无论如何不可能靠收学费维持下去——两百欧元是什么概念呢?在德国做零工一个小时能拿到八欧元左右,赚到两百欧元的学费基本上只需要两周时间,而一个家庭的月可支配收入平均约是两三千欧元。拿这个价钱对比一下英美学校开出的学费吧。
学校的资金有限,就不得不把钱用在必须的地方——可不是三公消费,而是给实验室配仪器、维护建筑、买书、交授权费、组织户外教学活动这种虽然重要但是对排名几乎没有影响的事情上面,而学校的国际综合排名则是有钱才能去考虑的奢侈工程。老实说,以德国高校的资金状况能保持住今天的排名,已经算是奇迹了。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才会想要评选“精英学校”——说起来这个评选的原因其实挺可怜:联邦政府二〇〇〇年拍卖 UMTS 频段弄到一些钱,想要发给大学改善一下生活,无奈僧多粥少(德国有三百多所大学),只能挑几个最重要的发一下。
其次,德国大学缺乏选拔功能。不论公立私立都必须按照大学法(Hochschulrahmengesetz)运转的高校,更像一个全国性的福利组织——法条规定学校“要照顾有孩子的学生的特殊需求;要为残疾学生考虑周全,使他们尽可能地不需要外界帮助而就学;照顾到国际学生,尤其是欧盟内部的交换生,考虑国际学生的特殊需要;
高校通过履行职责来教育公众”。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德国大学对于德国国民来说是宽进严出的地方,申请学校相对容易,但毕业率很低。而且本来德国贫富差距不大,也不收学费,穷人要贷款上学、甚至上不起学的状况几乎并不存在。
选拔性弱,社会责任大,德国大学就不得不以教学为重,做科研并不算出色。而所有的高校排名都很基本上都是偏重科研成果,比如 THE 的标准就只考虑到三成的教学,毕竟教学并不像科研水平那样便于量化。但德国承担科研工作的主力实际上是一大批科研所——比如弗劳恩霍夫协会、亥姆霍兹联合会、莱布尼茨联合会、洪堡基金会、以及大名鼎鼎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这样的国家注资的研究所,德国有超过五百家(具体数目不记得了,不过相差不远),还不算各个企业和大学合作的小研究室。如果把这些研究所并入大学一起核算的话,德国学校的排名应该会有一个整体的飞跃,大概在德语世界里面的学校排名最高的瑞士联邦理工(ETH)就是那样一个状态(瑞士的两所联邦理工和四个研究所同属一个机构),不过这与德国教育建设的纲领相反。
此外,德国大学喜欢偏科,尤其是理工科,有大量的工业大学(TU)。更小的应用科学大学(FH)更是往往只有几个科系,力求做到最好,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并没有几所,德国人自己搞的排名也只有分科排名。但对于国际排名来说,自然还是综合学校比较有优势。
最后,就好比星座理论对于谈恋爱有影响一样,德国学校排名低对于吸引外国学生来说也有影响,毕竟在没有亲身对比过的时候,排名是很重要的参照。再加上在德国生活有语言障碍,奖学金也不多,第三世界聪明成绩好的学生会更倾向于选择去英美学校,国际影响力自然也就不高。不过这倒不止是德国面临的问题,不少欧洲如雷贯耳的好学校,在国内都不为人知。
德国真正的综合型大学很少。比如柏林范围内,综合型大学一共有三所:柏林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其中,因为有柏林工业大学在,所以洪堡大学和自由大学都是没有工科的。
同样的例子,因为有LMU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是没有开设人文科学学院的。LMU也不会开设任何工科学科。另外,像会计这种实用型的专业,是不可能在University里看到的,它们只能开设在Fachhochschule(类似于应用技术大学)里。
(LMU: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慕尼黑大学)
洪堡大学和自由大学共同开设的科目中,也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比如,在日耳曼语言学和文学学院,他们是商量好每个学校的研究方向,不重复,并且相互补充。双方的学生可以互相选修课程,学分相互承认。
所以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世界排名上前一百名有洪堡大学的,不可能出现柏林自由大学;有柏林自由大学的,不可能出现洪堡大学。
这换做在中国,应该是政府出面整合合并,然后排名突飞猛进,类似于浙江大学。
在德国,小朋友上大学,别人一般会问,什么专业,再问哪个学校,然后衡量出这个学校在这个专业上排名如何。比如很有名的LMU大学的人文学院的很多专业是非受限申请,意思大概就是随便申请,成绩不要太差基本就收。同样的专业放在Jena这个小城市,非常出名,每年有将近6倍的人去报考,所以录取要求非常高。这不是能够根据世界排名来评估的。
总之德国人没有很在乎大学在世界的排名,但是非常在乎自己所学的专业今年年度的全国排名。比如有个德国姑娘,在某个工业大学读机械,每年都会告诉我们她所在的专业是从全国第四升到全国第三,还是又掉回了全国第四。德国学生还会在乎的排名是本学校食堂的全国排名。至于世界排名他们真的不是很在乎。
1. 关于德国大学国际化(英语化)的程度:我认识的自然科学的博士生们的工作语言都是英语。工科基本上都是德语。人文科学有些方向是英语,有些方向是德语。
2. 2. 洪堡大学每个学期的杂费是280。 其中180欧是学期票的费用。学生宿管收40多欧。剩下的50欧左右才是付给学校的杂费。平均国家给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补贴大概是5000-6000欧按人头发放到学校(请看清楚,是学校),不论学生国籍和背景。
3. 3.洪堡大学注册学生常年大概是3万多。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和各种交流学者、研究所里挂在洪堡大学的学者。每年招新生大概3000人。这规模放在国内,和清华北大差不多。和动辄一个系每年就招上千人的山东大学完全不能比...
第一点, 德国真正类似于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实验室基本都是 亥姆霍兹研究集团,马普所这样的研究集团,它们都是独立的,充其量与学校合作。 出的成果也都基本属于这些研究集团的。
第二点, 举例说明,亚琛工大附近有个比较有名的亥姆霍兹研究中心叫于利希研究中心。 亚琛和它有非常多的合作项目,而且里面也有很多有名的教授参与两边很多项目,但是2007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就是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只有英文的维基把他算到RWTH头上,其它任何关于大学的介绍,都没这教授什么事。
第三点, 第二点,德国的大学主要是以教育为主的。
第四点, 第三点,学校很多,政府都得养活,其实学校的经费比起美国就很少很少了。如果去查下,德国钱最多的两个学校 RWTH和TUM,每年经费也就11亿欧元。 美国的大学呢,MIT每年40亿美元,哈佛好像更多。这当然没办法比。如果有人想反驳说UC Berkeley没多少钱,但是UC Berkeley俩国家实验室每年经费就40到50亿美元。
第五点, 第四点,学校和工业界的联系非常紧密。这当然是好事,但渐渐会导致学校的成果主要以实用性为主,而不是一些真正理论,未来可以转化成实践的东西。
第六点, 第五点,学校的大牛还是太少了,纵观德国几大名校的教授,很少有美国顶级学校的背景。如果国际化交流很少,怎么可能被英美承认呢。
第七点, 第六点,其实德国教授的英语还是不行。 原来有一次上课,全是德国人,就我一个中国人,教授问,懂德语不,我说懂,他说,太棒了,终于可以不用说英语了。所以德国真正好的东西,牛的东西都是德文的,英美的排名才不管这些。
第八点, 第七点,国际交流不好。 德国最好的大学其实跟英美几乎没什么太多好学校的交流。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亚琛工大),最好就是跟UC Berkeley交换,其它的大牛学校一个没有。
第九点, 第八点,提到楼主说的洪堡大学。现在就论理工科,洪堡大学早都不是以前的洪堡大学了。就算有几十个诺贝尔奖在那撑着,也不可能在前列,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的排名还是要比德国现在真正好的理工科大学排名高。工科最好的大学RWTH,才4个诺奖,当然排名不行,而且RWTH学科综合度极差。
第十点, 最后一点, 比起美国大学,德国大学的生源还是差。美国大学有高昂学费,读不出来就瞎了,没人会蛋疼非得名校不进。而且美国竞争激烈,牛人都想进那几个顶级大学,所以严进严出。德国呢,相对来讲自己州的人还是喜欢呆在自己州里上学。周末还能回家,虽然名校在那放着,但也不是真正厉害的人都愿意去的(普通学校也不差),所以导致虽然名校牛校有,但是学生质量普遍不行。 RWTH 淘汰率70% ,80%也就很正常
简单说:
1.文理工分科。
2.主要科研力量在科研机构,不在大学。
3.科研投入下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