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湖南卷)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湖南卷)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湖南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D 都读guān,意为帽子或形状像帽子的东西,是名词;作动词时读guàn。A项:“暑假”的“假”读jià,指按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其它读jiǎ,意为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假定,假如。B项:“口供”、“供认不讳”的“供”读gòng,意为供词,受审者陈述案情;其它读gōng,意为供给,供应。C项:“唱主角”的“角”读jué,意为角色,另有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演员,古代五音之一,竞赛、斗争。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重点是多义字的注音,难度可以说适中,学会据义定音是做好此题的重要方法。

2.C A项:“诫”应为“戒”,警惕的意思;诫,警告的意思。B项:“灌”应为“贯”,贯通的意思;灌,浇、灌溉、倒进去或装进去的意思。D项:“缔”应为“蒂”。 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需说明的一点是B项:中的“具”在卷上是写成“俱”,考试时由监考老师将其改过来,其实没必要,它不影响答题,也许命题者考虑到命的严谨性与一致性——每个错误选取项中只有一个错别字。

3.C 全题共三个句子留下六个空,每句两空。根据平时训练用排除法留下A与C是不太难的,再根据对报刊文章熟悉的便利,第四空选“整改”而不选“整顿”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但很多考生可能还没有仔细阅读第三句,就习惯性地要选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这一组而委屈了第四空。其实,如能认真阅读第三句,其内在逻辑是较为明显的:这个复句中的一、二句与第三句之间为第一层,转折关关系,第一个分句是委婉地说我珍重这些荣誉,第二句承前句进一步表明我对这些荣誉的态度,与第一句构成第二层的并列关系,第三句轻轻一转,表明我工作的目的不是追求这些荣誉。

4.A 今年湖南这道题没有与时俱进考查熟语,以求稳出之。难度也不大。“无出其右”,意为没有能胜过他(或他们)的。一般指别人没法与所指的人相比,原句是说“生活的屈辱和窘困”,用无出其右是适用对象不妥。“不以为意”(与“不以为然”有区别:然,对;不认为对,表不同意,有轻视之意),意为不把它放在心上,不当为回事,不重视。“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句中用的是引申义。“不厌其祥”,不嫌详细,愈详细愈好,用在这里很好地表现了询问者对学员在基层工作问得仔细。

5.B A句是搭配不当,生产量不能供应,供应的应是无公害蔬菜,另外,首句说了前提,后面没有与之相应的结果句,是个残句;C句,结构混乱,可将“都离不开它”删去;D句语序不当,应将没有一词调至把字前。

6.D 由于是消失几年后的复现,标点符号的考查题出得较为简单,A句“等”与“„„”重复,删去其一即可;B句考查分号用法,全句分三层说打陀螺要讲求技巧,用力小、用力大、用力匀称,三层之间应用分号;C句考查问号用法,句中两个问号均应改为逗号,因其都不是疑问语气。

二、(12分,每小题3分)

7.B 题干所问中国传统医药学显得神秘的原因,四个选项中,“与古老的神话和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有难以解释的地方”,“还不了解”三点都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神秘”的地方,B中的“以隐秘的方式在寺庙中代代相传”也可看作“神秘”,但其主语“它”只是藏医学,而不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不能以偏概全,故不妥。此题干扰项是D。

8.C 这是一种局部比较式的阅读,比较有时要求同存异,有时则要求相反。这里将中医学与西医学进行比较,其实是对筛选信息能力的考查。对选项信息的判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相关信息小区的语句进行比较,看两者表述是否同质,也就是说,从量上和质上看选项内容添加或减少了没有。四个选项中,A说“中医学解决了„„问题”,而原文中用词是“缓解”“明显的改善作用”,可见不能说已“解决”;B中说中医学能治疗“所有疑难杂症”,文中无此义,而事实上也没有这样,还说“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也是不符全事实的;D中说的“全部”与“部分”,文中也没有依据。此题难度不大。 9.D A错在将中国医药学与东方医药学混同,前者应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从第一段第二个分句也可看出;B中将中医学(汉医学)与藏医学等同,与A是同一个错误的另一种表现;C中说“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各自独立,没有联系”不符合客观事实。 10.A A中说“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不妥,被取代的原因可能不是特点相近,另外,它们既然与中国传统医药学一样自成体系,就难以相近,故A错。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B “和”读hè,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12.A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C 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14.D 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入试卷。 四、(18分) 15.(8分)

⑴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⑵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⑶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16.(6分)

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说明:此诗选自唐代诗人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唐诗鉴赏词典》第645页)。可以说今年湖南卷的选材有些趋向多元化、平民化,如文言文选材不再是传记文,而为唐宋文人的散文,古诗不是唐宋名家,而为不很知名的诗人的诗歌。题目设置是在提供前三句鉴赏的基础上,要求考生对第四句进行鉴赏,从答题思路的贯性上可以仿而得之,又要针对第四句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进行仔细把玩才能真正答好。答案要点共分五点,关键词为想象、通感。

17.(4分)

⑴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⑵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⑶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说明:此题涵盖面广,涉及到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所填内容都是名句,其中前两个小题是高中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内容,难度不大,第三小题也是名句,学生绝对是知道的,但命题一改只填一联中的一句的考法,学生就想不起来到底是哪两句了。平时复习要引导学生对课内要求背诵的坚决背下来,课外要注意让学生对短诗要全背,不能只背其中名句,这样难免遗憾。 五、(18分)

18.(2分)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 不须约伴

19.(6分)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

说明:此题考查考生对形象性足、语义含蓄语句的理解。方法上要考虑三点,一是它所用形象的特征,如牧童、渔翁、农夫、走江湖的吉卜赛人、猎户的特点是无拘无束,与大自然最亲近,二是看它所处语境,三是组织语言要符合题目要求。

20.(6分)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既深奥又浅易;只要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大自然;大自然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指示我们的人生方向。 21.(4分)C D 六、(12分)

22.(4分)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 23.(4分)你高耸挺拔,稳重坚强,是值得我信赖的朋友

说明:要考虑拟人辞格、比喻辞格,山,人化之后的特点,将其比喻为朋友、女神、兄长等均可,要与上文的老师和前文的山的特点吻合。 24.(4分)略

说明:答案略。从自行命题的各省试卷来看,此题的生活味越来越浓了。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一些语言形式,语境味很浓。这是高考语文命题引导中学语文教学最成功的地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